雖然中共的飛彈威脅暫停,但是彼岸對李登輝總統的嚴詞批判未休,中共國防部長遲浩田甚至以罕見語氣,重申中共軍方不惜動武的決心。兩岸關係跌至谷底,台灣社會真正體會到中共威脅的具體化,飛彈演習也直接衝擊著台灣政局的轉變。
面對真彈的考驗,再頑固的獨派人士也開始語氣放緩。成為中共標靶的李登輝,不再大剌剌地罵人「土匪」,反而在國情報告中提出「協商代替對抗」,在國民大會委言解釋「務實外交」的政策是「離統一愈近」。立法院內統、獨意識型態各異的政黨,也放下歧見,發表譴責中共、保衛台灣的聲明。立法院長劉松藩形容聲明的草擬過程:「認真嚴肅處理國家大事的態度,是國會難得一見的超水準表現。」
李登輝處境難
一般相信,中共的嚴厲態度,是有意介入台灣政局,在台灣總統大選前,將李登輝拉下馬。正如國民黨陸工會的分析,認為中共有意將「台灣當局」與「台灣人民」對立分化。國民黨也擔心,中共的持續動作會對李登輝的連任之路形成阻礙。
國民黨高層人士相信,中共的動作,除了要對共軍鷹派勢力交代外;最直接的戰略思考,是防止台灣經過總統直選後,出現足以凝聚全民意志的強勢領導,進而升高兩岸對峙情勢;反之,透過武力威脅與否定李登輝威權作法,可以有效抑止強權再生,並讓台灣政壇維持不穩定狀態,有利於中共政權對台灣發展的掌控。然而,中共也不至於愚笨到引起台灣強烈反彈,讓獨派得以出線,因而,維持台灣「神經緊繃」狀態是中共現階段所能採取的最有利戰略作為。
然而,台灣的民情反應相當有趣,根據媒體民意調查結果,中共飛彈威脅與一連串評李文章發表後,民眾支持台獨的比率下降,但李登輝的支持度不降反升。這樣的結果,或許說明了民眾務實的態度,既不讓自己陷入「立即而明顯的危險」,也有意抗拒對岸為台灣決定方向。
這種看似矛盾的結果,其實正說明了台灣社會普遍「現實而自信」的心理,也是中共當局不易理解的層面。李登輝善用此一心理,重申以「務實外交」建立國人自信,強化台灣談判籌碼;並重申統一立場以避觸中共逆鱗。但是兼負國家發展重責大任的李登輝,卻不能不認其面對中共的挑釁後果,在全盤權力布局與自己的進退間做抉擇。
據了解,在中共飛彈威脅的當口,決策高層雖然強自鎮定以維民心,但是包括總統府秘書長吳伯雄、國安會秘書長丁懋時都曾以「非常時期」的鄭重態度,希望媒體以「大局為重」,審慎處理相關訊息的報導。接近核心人士也透露,總統家人也力勸總統重新考量連任事宜,退下第一線,何苦再為國事肩此重任,背此罪名而任人辱罵。
李登輝處境之難,其實不易為外人所理解。當國民黨中生代傾軋正烈時,李登輝輕易交棒,確實有可能造成「權力結構不穩定」的局面;甚至可能讓在野黨乘機接班執政,讓國家安全直接面對威脅。但李登輝執意不交棒,中共隨時可能以其為靶心,以實際行動坐實其「民族罪人」之名,威脅台灣的進一步發展。儘管此刻還有民氣可恃,一旦中共動作轉強,民眾的熱情是否足以捍衛台海和平,李登輝絕對不能不嚴肅面對。
李登輝面臨的抉擇有限,但基於他歷史定位的自信,不論交不交棒,李登輝都必須在中共來得及左右選民之前,先為國民黨中生代的權力布局盤算。許多人相信,蕭萬長轉戰立委的動作,正是國民黨開始重新布局的第一步棋,而這步棋是在考量未來「連宋體制」的準衡下,重新架構黨、行政、國會的三角權力。
台灣不再「走鋼索」
豈只當權者不能大意,在野黨也開始重新審視兩岸政策的調和點。以主獨為前提的民進黨,總統參選人許信良力主「西進政策」,要讓台灣與大陸「利益共生,命運共存」以保障台灣;彭明敏縱然仍堅持「獨立國格說」,要將台灣和國際結為「命運共同體」,卻不能不承認與大陸維持良好關係的重要。主統最力的新黨,同樣要對人民宣示保衛台灣的決心與信念。各黨各派縱然統獨立場互異,甚至近乎水火不容的地步,但真正面臨大陸霸權威脅時,各政黨的態度「趨中化」,不輕易讓中共有動干戈的藉口,這種理性發展,毋寧是對台灣前途有較正面的貢獻。
同樣地,未來有意競逐權位的政治人物中,誰能夠為兩岸危機提出明確而實際的保證,誰就可能取得選民的信賴與選票。過去在政壇的統獨大辯論時,政治人物可以夸夸預設未來,如今中共的威脅已經使得「不確知的末來」更具有「臨場感」,選民的抉擇勢必更敏銳而精確,因為人人都得為自己的身家性命評估風險,冒進的言論市場將漸趨萎縮,冒進的政治市場更是難見未來。
可以想見的是,在生存關口的壓力下,已經無法回頭的「務實外交」路線將更謹慎,不論朝野,「西進政策」與「獨立國格」併行的政策方向將依舊擺盪。悲觀論者會把這種擺盪關係視為「走鋼索」,樂觀論者則相信,即今是「走鋼索」,台灣也必須要緩步地安全上岸。政治人物為了現實的權力競逐,卻不得不拾起統獨平衡桿,保持民眾的自信與安全感,找尋台灣的新出路。
誰也不能保證台灣是不是能安全上岸,但是只要在鋼索上稍有閃失,即有可能讓台灣淪為萬劫不復的地步。政治人物在汲汲於權力的競逐時,如果不能夠「以大局為重」,仍然要盲目以省籍矛盾、統獨糾葛玩弄權術遊戲,終將難逃玩火自焚的命運,也勢必遭受選票唾棄。
在未來一年的發展中,台灣面臨著權力重分配的大變局,如何持穩發展,不自亂陣腳地落入中共分化矛盾的圈套,又不礙台灣政治民主多元化的走向,是政治家應該發揮大智慧的課題。以民眾因應中共威脅的理性反應,我們有理由相信,民意會帶領政治人物走向最正確的道路。
(作者為資深新聞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