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飛彈無情,企業有義

李慧菊
user

李慧菊

1995-08-15

瀏覽數 13,650+

飛彈無情,企業有義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本文出自 1995 / 9月號雜誌 第111期遠見雜誌

「你看,李總統的訪美行,已經讓全國都產生團結和熱潮;除了當年少棒之外,還有什麼事能有這樣的效果?」國民黨中央委員會秘書長許水德,認為李登輝訪問康乃爾後,個人聲望達於頂點,以此可見國人對務實外交的肯定。

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主權在民」、「民氣可用」、「民之所欲」甚至變體為「省民之所欲」,變成台灣政壇的流行語之一。而從幾次由不同單位所做的民意調查看來,現階段「民氣」是對執政黨有利的。多次的民調顯示,雖然有四成左右的民眾不清楚李總統的政策究竟是統是獨,但以務實外交打開台灣在國際社會的空間,卻得到幾乎一面倒的贊同。

但從七月二十一日凌晨,一直到二十六日下午六時止,中共發射的模擬導向飛彈,畫過台灣北端一百多公里的天空,中共的「東海演習」凸顯出目前務實外交與兩岸關係,有「魚與熊掌」的矛盾關連。

李總統曾幾次將他得以訪美的成就歸功於「全體國民」;不可否認地,台灣企業打拚四十年累積下來的經濟實力,是當初推動「彈性外交」、「實質外交」到「務實外交」的強力後盾。然而,在目前兩岸關係呈現低潮的時局下,民意之中,台灣企業界對務實外交的支持是否一如普羅大眾?這一次的「飛彈」震撼,對企業界又有什麼影響?是否動搖他們投資大陸的信心?

為了了解並反映企業這層社會菁英,對目前國家局勢的意見,「遠見」特地針對五百大製造業,做了兩次意見調查,一次在中共飛彈演習前(七月十日到十七日),第二次發出同一份問卷時間在演習後(七月二十四到三十日);調查對象為該公司決策者(副總經理以上)為主。結果,第一次問卷回收一0四份,第二次回收五十一份,皆達大樣本數。

飛彈前樂觀展望

根據粗略概估,台商目前在大陸的投資額逾兩百億美金;台灣商人絡繹西進的洪流,也許是過去十年來,台灣經濟結構發生的重大改變之一。行政院主計處最近更估算,台灣對大陸的貿易依存度已達五.四%(其中並不包括許多經由香港轉口、而未列為兩岸貿易的產品金額)。

在企業主與大陸利害關係深化的時候,在中共軍事演習前所做的問卷調查顯示,台灣商人對務實外交的支持度,跟一般民眾無分軒輊。

大致說來,受訪的企業經營者中,約九成(八九%)認為兩岸關係對台灣經濟有影響,而且目前兩岸事務性協商管道中斷,對經濟確有影響(七七%)。而兩岸關係與台灣經濟關連性提高的同時,有七八%企業主認為這種陷於低潮的關係,會提高赴大陸投資的風險。(見九五頁表一)

在這樣的認知背景之下,受訪企業雖傾向認為,推動務實外交已對兩岸關係造成負面影響(五五%),但依然強烈支持政府繼續這個政策(八三%),而且七成一的受訪表示,對未來兩岸關係有樂觀的展望(見九五頁表一及九七頁表二)。

「遠見」在七月初第一次的調查中,有四九%的受訪者已經在大陸投資。經過交叉分析後,可以輕易看出,廠家有無赴大陸投資,對絕大多數的問題均無顯著相關。唯一受「投資」這個變項影響的子題是,已在大陸投資者,比較傾向認為「李總統提出的務實外交,對兩岸關係有負面影響」(六四%)(見九九頁表四)。

西堤餐券+雜誌一年才 $2,680,這組合太划算!立即訂閱>>

儘管「利益在大陸」的確對商家心態發生作用,但在商言商乃是千古至理,在經濟決策上,受訪企業並不因此退縮,更沒有打擊他們對大陸投資環境的信心。

第一次問卷調查結果揭露,已赴大陸投資的受訪者中,有四二%表示將擴大投資規模;就算是目前尚未走入大陸投資的商家,也有三二%考慮首次進入大陸。

「上帝的歸上帝」。政治意義上,李總統的個人魅力已掃遍普羅大眾,乃至社會中堅的企業界。而「商人的歸商人」,世界經濟圈一致不敢輕忽大陸市場潛力,台灣企業亦不例外,也因此產生政經分離的認識,在做經濟決策時,政治因素的牽動力,並沒有發揮太大的作用。如此務實的心態,對兩岸高層決策者而言,都應有相當意義。

但是這種務實的價值觀,也不是毫無限制,中共在東海上空的「飛彈演習」,就發生了若干效用。

飛彈後態度戒慎

從表一可以看出,在「飛彈」後,受訪者對政經關連程度的看法提升了;同時,從表二看來,廠商對務實外交的態度顯得較有保留。

例如,認為李總統提出務實外交對兩岸關係造成「非常大負面影響」的比例,足足升高一倍(從第一次調查的一三%,升到第二次的二六%)。另外,即在推動務實外交造成兩岸關係負面影響時,仍覺得「非常應該」、及「應該」推動務實外交的人減少了,而且答「不一定」的比例升高;這在預估兩岸關係的未來是否樂觀時,也呈現同樣的反應(見九五頁表一及九七頁表二)。

台灣大學政治系副教授石之瑜,用政治心理的角度,對這一陣子的「民氣」解釋為,在李登輝總統訪美之前,台灣內部幾乎找不出一件事可以讓全民鼓掌的,所有的問卷調查均呈現人民對政府的負面評價,捷運、司法公正、環境品質、教育,乃至經濟景氣,都未恢復信心;而李總統在此之前的聲望也呈下降曲線。

從心理學角度看,台灣社會鬱積悶氣已久,對「宣洩管道」的需求非常高;李登輝美國行的即時出現,今民眾心理找到紓解途徑,才讓台灣社會將李總統個人及務實外交政策的聲勢,推向高峰。

但中共可能的軍事威脅,的確挫扼了這股民氣,起碼在企業界如此。儘管李總統口稱「中共愈打壓,我聲望愈高」,但民眾及企業界對武力衝突表現出微妙的「戒慎」,也在「遠見」及其他單位所做的調查中顯現(見九六頁及九八頁「民眾觀點」)。民氣若真可用,那麼,決策者在現階段對左右兩岸關係的舉措,是否也應與民眾有「同步」的認知?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