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研究證實,獨處時的深思,確實能夠滋養創作的心靈。獨處的能力,是所有成功的創作者共有的特質,他們能夠遠離日常的紛擾與社交互動,重新建立與自我的連結。但獨處並不僅僅是遠離紛擾,獨處賦予心靈所需要的空間,讓心靈能夠進行深思、建立嶄新的連結、同時發掘不同的意義。
儘管許多倍受尊重的藝術家與思想家,都過著相對孤獨的生活,我們的文化仍過度強調持續進行社交互動的重要性,結果因此而貶抑或誤解孤獨。當然,就許多場景而言,有意義的合作也是創意的重要泉源,而且是匯聚不同觀點的基本要素。正如多產的作家兼生化學家艾薩克.艾西莫夫(Isaac Asimov)在一九五九年一篇深具開創性的論文裡(這篇文章談論的是創意的本質)所指出的,通力合作可能對激發構想很有幫助(艾西莫夫說:「某個人可能知道A,不知道B;另一個人可能知道B,不知道A」)。但「創造」這個行為本身,卻需要我們撥出時間獨處,而且腳步要放慢到讓我們能夠聽見自己的想法(無論好、壞的想法都包括在內)。為了進行創作,某種程度的隔離絕對必要,因為藝術家不斷透過心中的想法或規畫在運作──而這些想法需要延伸發展的空間。創作者的心靈「隨時都在重新排列各種資訊,即使在不自覺的情況下」。艾西莫夫的這篇文章,最早在二○一四年發表,「他人的存在只會抑制這個過程,因為創作可能令人感到困窘,每個嶄新的絕佳構想背後,都有上百個,甚至上萬個愚蠢的想法,是你很自然不想公諸於世的」。
我們有理由相信,獨處時的內心活動,每個細節都像我們在與人互動時產生的一切一樣重要,儘管如此,我們通常還是認為獨處是浪費時間,或者獨處代表了反社會或陰鬱性人格。但正如蘇珊.坎恩(Susan Cain)在她所著的暢銷書《安靜,就是力量:內向者如何發揮積極的力量!》(Quiet: The Power of Introverts in a World That Can’t Stop Talking)當中明確指出的,孤獨不一定代表寂寞。坎恩的著作,再加上她目前所推動的「寧靜革命」(Quiet Revolution)運動,吹起了一股社會風潮,希望能扭轉我們對寧靜時刻與寧靜人格的偏見。「寧靜革命」為內向者提供了線上平台,並倡導在校園與職場創造安全的空間,以供獨處與發揮創意。
獨處的能力可能是情緒成熟穩定的象徵。
獨處的能力,非但不是負面人格特質或精神疾病的指標,還可能是情緒成熟穩定、心理發展健康的代表。心理學家威尼科特(D. W. Winnicott)就認為,獨處的能力是「情緒發展成熟穩定最重要的徵象之一」,一個人無論在外向光譜上的表現如何,都可以鍛鍊「獨處的能力」,並透過這種方式來推動創意發展的過程。心理學家伊斯特.布霍茲(Ester Buchholz)則描述獨處是「深具意義的孤獨時光」,可以為人際關係與創作,增添喜悅與滿足感。「如今對純粹與建設性孤獨的需求已完全喪失,而在這個過程當中,我們也跟著迷失。」她在《今日心理學》(Psychology Today)雙月刊當中如此寫道。
每個人都可以鍛鍊獨處的能力。
「獨處、恣意狂想、沉思、孤單與私密時光所能夠帶來的輕鬆與慰藉,是難以估量的,」布霍茲指出,「切記能夠締造心理福祉的不只是愛;工作與創意也有助於維繫健康。」
身為藝術家、身為人類,擁有孤獨的時光,可以用來工作、培養個人興趣並發揮創意,是絕對必要的。我們自己培養出來的愛好與個人熱情之所鍾──無論是研究歷史、用墨水筆塗鴉、投機買賣股票與股份、彈鋼琴或從事園藝──在形塑我們人生的意義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充滿創意的人會透過自己的創作,不斷嘗試自我發現、重新形塑本身的認同,或試圖尋找宇宙的意義。而即使藝術家的創作是受到本身經驗,以及與他人互動過程的啟發,但還是要靠獨處時的深刻反思,才能提煉出各種想法,淬鍊成各種見解。正如歌德所說的:「人可以在社會中學習,然而,靈感只有在孤獨時,才會湧現。」
在這個充滿紛紛擾擾與各種要求的世界裡,獨處尤其重要。藝術家必須堅持打造一個心理空間,用來觸及內在思緒、夢想與記憶的泉源。就實際層面而言,要持續專注進行重要創作,一定得避開旁人的紛擾。而且不僅是藝術家與作家,就連偉大的企業領導人都提及,需要獨處的時光,才能迸發最佳的構想。正如蘋果電腦的共同創辦人史蒂夫.沃茲尼克(Steve Wozniak)在他的著作《科技頑童沃茲尼克》(iWoz)當中所說的,有了孤獨的時光,才可能有創新的想法,他對具有創新潛力的人有什麼忠告呢?「單獨工作」:
我見過的大多數發明者與工程師都像我一樣──都很害羞,也都活在自己的世界裡。他們幾乎就像藝術家一樣,事實上,他們當中的佼佼者都是藝術家,而藝術家都在單獨工作的時候,才能有最佳表現──他們在企業環境以外的地方表現最好;在可以控制本身的發明設計、不必受其他人為行銷,或被其他委員會所做的設計干預時,表現最佳。
如果你曾經嘗試在開放式的辦公空間裡進行創作,或許就會同意這番忠告。研究顯示,富有創意的人經常需要獨處,才能產生有趣的新想法,進而與他人通力合作,把這些想法轉化成始末一貫的觀念或產品。
本文節錄自:《我的混亂,我的自相矛盾,和我的無限創意》一書,史考特‧巴瑞‧考夫曼(Scott Barry Kaufman)、卡洛琳‧葛雷高爾(Carolyn Gregoire)著,蔡裴驊譯,寶鼎出版。
圖片來源:pakutas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