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建築業大浪淘沙

林惠君
user

林惠君

1995-07-15

瀏覽數 25,650+

建築業大浪淘沙
 

本文出自 1995 / 8月號雜誌 林洋港攤牌,國民黨分裂?

這一季的酷夏,卻是建築業最難熬的寒冬。

十幾年歷史的虹邦建設驚傳跳票,金額高達二十六億元;祐捷企業旗下的捷力建設推出「歐洲共同仕場」後,也跳票六千多萬元;台中長輝建設、台南良美建設相繼傳出財務危機。影響所及,銀行業開始對建築業緊縮銀根,對營建業放款的年增率,創下近十年來首見的負成長,向來被稱為「火車頭工業」的建築業,亮起了閃爍紅燈。

低迷已久的房市,被認為是導致建築業危機的首因,事實上近一、兩年的房市成交值並未減少,建築業的不景氣「是搶建造成的供過於求」,永慶房屋副總經理廖本勝指出。喧嚷已久、年底前應會全面實施的容積率,由於將使可興建的樓地板面積減少,三年前開始引發建築業的搶建風潮;而去年核發成屋使用執照的樓地板總面積,比前一年增加二二%,搶建跟風造成的成屋壓力正逐步湧現。

調度不靈是關鍵

供過於求的完工餘屋成為建築業的重擔,從幾家上市的建築業者財務資料顯示,每家幾乎都有價值一百到三百億的餘屋存貨。太平洋建設副總經理章啟明分析,台灣自有住宅率高,租金回收率低,只有二%到三%左右,無法彌補餘屋的利息負擔。加上餘屋每年折價一成的壓力,業者非賣不可,偏逢買氣不振,形成建商甩不掉的包袱。

而建築業者本身的財務槓桿操作,是跳票風波的關鍵。許多建商以一億的自有資本,推出銷售佰五億、十億的個案,差額就向銀行申請融資,再拿這筆資金去推銷下一個案子,並另行貸款,「以案養案」。永慶房屋廖本勝透露,有些建商的負債是資產的十倍,一旦其中個案銷售不佳,財務調度危機立現,「一張十萬塊的票,也許就會把所有的工地牽連進去。」

這種以小搏大的操作往往是危機的引爆點,營運業研究發展基金會執行祕書劉秉恆指出,公共工程規定承包的營造業者,其流動負債不得大於流動資產,但卻沒有法令可以限制規模更大的建築投資業者,放任部分建築業者投機操作,這波危機正是反映這種經營觀念的偏差。

與上一波民國七十四年的建築業倒風相比,現在建商的財力已經雄厚許多,但所操作的槓桿籌碼也相對增加。虹邦建設推出銷售額高達二十億的「華城大地」、祐捷企業以房地產資本跨足百貨流通業,最後成為自身的沉沉重擔,太平洋建設章啟明就慨歎,建築業本就有潛在風險,很多人又錯估自己承受風險的能力,一遇到颱風就會出問題。

安信建築經理公司副總經理林信成則剖析,許多建商的危機不是負債太多,而是調度不靈,過去資金寬鬆時,建商只要握有土地,就可以向銀行貸到七成款項,現在銀行為避免風險,要求建商的個案銷售率必須達六到七成,很多建商借不到錢;支付餘屋利息也使建商可用資金更加減少。

遠見訂閱贈西堤餐券2張,知識與美食一次滿足!優惠組合價$2,880,立即訂閱>>

建築業風聲鶴唳,承作建築融資的金融業也隨之草木皆兵,許多銀行過去的建築融資比例占總額三成以上,現已逐漸降至兩成以下,多半只承作已接下的舊案,不再接新案。一位房地產人士更預估,一些金融業對建築業的不當徵信、逾期放款可能會逐一浮現,牽連的層面將更廣。

若從房市「七年一循環」的說法來看,這應該是建築業在谷底的盤整淘汰,但太子建設副董事長莊南田歸納,台灣建築業周期漲跌如此明顯,是因為政府「只有國宅政策,沒有住宅政策」,缺乏整體規畫;對建築投資業的設立標準也不設門檻,有錢就可以做,景氣大好時,搞房地產幾乎成為一種全民運動,造就不少說開就開、說關就關的「雨傘公司」;一旦景氣走下坡,往往牽連其他建商。

現行法令對建築業經營的不設防線,使建築業的管理付之闕如,營基會劉秉恆認為,治本之道要從法令著手,建構合理的體制,讓合法的業者有生存空間,如果再忽視訂定法令及徹底執行的急切性,「現在還只是跳票,就算倒了再多家建商,又有什麼用?」他質疑。

法令追不上經營環境的變遷腳步,但一連串危機迫使前幾年過熱的建築投資業不得不開始冷卻,永慶房屋廖本勝注意到很多建商開始減少推案量,避開擴張過速的盲點,「畢竟現在是比氣長、不是比氣盛的時候。」

「不怕死的」還會下場?

要避免隨景氣循環起舞的命運,建築業的經營腳步必須更有彈性,太平洋建設章啟明舉太平洋集團橫跨開發、營造、百貨、房屋仲介、休閒業為例,認為建商本身要有應變能力,不能只會蓋房子,要懂得轉變角度去看市場脈動,找自己熟悉的互補產業來分散風險,例如太平洋建設去年要負擔餘屋利息八億多元,但發展商業性租金收入也達到八億元,收支得以平衡,不至於被餘屋的壓力拖累。

這波谷底盤整或可淘汰一些,體質脆弱的業者,重整建築業體質,但身兼建築投資同業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的太子建設莊南田,卻擔憂業界不能真正痛定思痛、吸取教訓,他發現每吹風波都倒了不少家建商,然而景氣一好、熱錢一多,「不怕死的又進來了」。

面對參差不齊、百家爭鳴的建築業,購屋民眾往往是受害最深、損失最重的一群,安信建築經理公司副總經理林信成就呼籲要正視交易安全的重要性,「幾萬元的旅遊支出都有履約保證,幾百萬的購屋經費卻沒人在管。」研擬中的不動產交易法草案規定預售屋需要銀行做履約保證,現在可能擴及成屋市場,「安全的要求絕對必須百分之百」,林信成直言。

眼看他起高樓,眼看他樓塌了,慣於大起大落的建築業,顯然需要培養更強烈的永續經營觀及社會責任感,經歷這一波危機後,建築業重建體質的形象工程,才正要開始。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