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民間全民拿到經營權之後,各方對「第四台」的新聞處理走上專業,期望很高,你的看法呢?
答:所謂專業,有三個層次,媒體、新聞專業以及技術。基本上,我認為媒體是社會公器,既是公器,就有社會責任;新聞處理上,要考慮傳達的資訊是否完整、不含偏見、超越黨派。三台的技術已不錯,但在新聞處理及對媒體本身的理念是不足的,我們會改善。
制度化保障專業
問:但民間全民的創辦人張俊宏曾表示,在現階段的環境下,民間全民無可避免會多報導反對黨及社會運動等新聞……。
答:我們對他講的話很不同意。過去電子媒體長期被壟斷的情形,除非靠政治力量,是難以打破的。就這點,我肯定張俊宏的貢獻。
可是,拿到執照後,是不是沿襲過去的思考方式,把民間全民當成是一個政黨的宣傳工具?我是反對的。坦白說,張俊宏是政治動物,他做什麼事,都從政治觀點出發,我也跟他辯過,不能用政治觀點運作媒體。但他也有個好處是,看他過去的記錄,他創辦的媒體,不論是雜誌或全民廣播電台,成立後,他就完全放手給專業人,不會干預。這也是我比較有信心的原因。
問:但畢竟民間全民檯面上掛名的,全是民進黨人。除了這點信心之外,有沒有其他辦法來避免可能的政治框框呢?
答:當初我也有這個疑慮。解決的方法有兩個,一個是制度化,我們提出「新聞製播自主公約」,就是要盡量擺脫資方的干涉,以專業人員來控制、判斷。
過去資方要操縱新聞部,有兩個重要工具,一是人事權,一是預算。所以在公約裡,我們提出新聞部重要的人事,需新聞部行使同意權。我們承認資方仍有提名權,因為道是經營權的一部分,不能完全抹殺。但如果資方提名不當,新聞部有權否決,然後自行票決人選。不過,如果記者只會大聲說話,不行使權利,人事權就再歸給資方。另外在財務、預算的安排上,也有規定。
更重要的是,這個公約不是內規,它是勞動契約的基本要素之一;換句話說,如果資方違反規定,可以訴諸法律。
除了制度之外,人員的素質也很重要,如果新聞人員沒擔當,有公約一樣沒用。這套公約其實全世界只有九家報紙有,主要都在歐洲;美國不來這套,他們完全靠尊重專業的傳統。
早期的自立晚報也是靠一個傳統在維繫,但後來也沒辦法。現在台灣的媒體受財團、政治的污染愈來愈嚴重;所以只能想出制度化的公約來保護,起碼形式上有約束。這也是資方所同意的。這是唯一的寄望,如果這一點不能落實,未來我也不一定會去負責他們的新聞部。
問:所以政治的影響應不是個大憂慮?
答:我看也很難。其實你仔細看,那些人也是民進黨中不同派系的呀,至少很多觀念是不同的。辦民間全民的人跟現在民進黨中央黨部的人,是不一樣的。而且我跟他們有些人也直說,你如果要競選,就不要搞媒體。
「新本土」
問:但你自己的意識型態也很強……。
答:所謂意識型態就是立場,在審查會時我也說,任何媒體都有立場;說媒體沒有立場,是騙人的。
我們的立場就是台灣本位。過去,台灣的本上化是悲壯的,因為在國民黨的控制下,如果不尋根、維護台灣文化以抗衡,大家真的忘了我是誰。透過尋根,才能尋回尊嚴,對抗外來的統治文化。
但隨著政權的本土化,這種尋根式的本土化應該轉變,轉而面對現有的問題,包括族群問題、環境問題、經濟、政治改革等。現在的本土文化,必須包容所有的可能,這是融合的過程;透過這個過程,我們才能再建立自己的信心,再度面對「外來」國際的文化,包括美國、香港……,甚至中國大陸。解決這些問題是為了下一代,我們稱之為「新本土」。
「新本土」並不排斥大陸,我們會去了解大陸,甚至華人社會,了解之後,才懂得面對、相處。媒體要超越黨派、意識型態、商業利益,但不能超越國家,我認為的國家,就是台灣,起碼現階段如此。
另外,為了增加新聞節日的公正,我們初步計畫每個月至少有半小時到一小時的節目,主要請社會人士來批評、監督我們的新聞內容、製作。
這包括兩條線,一是成立監督委員會,這個委員會不能屬於公司,是獨立單位。將來電視台會組織一個觀眾聯誼會,任何人都可以參加;然後再由這個聯誼會票選。監督委員人選當然不會漫無目標,我們內部會先提供參考名單。最後選出十二個,每月輪流主持節目,檢討我們的新聞節目,而且現場播出。這個構想資方基本上同意。
新聞部獨立之後,不能獨大,否則就變成另一種專制了。如果經常接受檢討,新聞部就容易站在第,著立場反省,這樣媒體才容易進步。
(李慧菊採訪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