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匠阿默個性勤奮節儉,他的器皿做工精細,客人總是源源不絕。精打細算的他,一個錢打24個結,寧可把錢存起來,留在戶頭生利息。
久而久之,他成為全村最富有的人。結果,左鄰右舍的店家都看不下去,紛紛要求阿默多去他們的店消費,「有錢大家賺」否則就跟他沒完沒了…。
甫結束G20峰會的德國,面對的就是這般處境。根據德國Ifo經濟研究院數據,2016年德國經常帳盈餘達2970億美元,居全球之冠。數字較前一年足足增加260億美元,大幅超過中國的2450億美元。
事實上,打從2011年開始,德國順差的王冠只有2015年被中國摘下。2016年美國從德國進口1227億美元的產品,使兩國貿易逆差達到650億美元之多。根據世界銀行的資料,德國經常帳順差占GDP比率達8.5%,相對中國此占比僅3%。
順差的輝煌記錄看似是出口成功的明證,不過,面對逐漸高漲的貿易保護主義,樹大招風的德國,已經有點高興不起來。
自從川普上台,這位打著「美國優先」大旗的美國總統,開始對導致美國貿易赤字的國家開刀,德國自然成為標靶之一。
川普不僅多次推文抱怨德國對美國的高額出超,在五月與歐盟領導人的會晤上,更因為德國車在美國滿街跑,大剌辣批評「德國對美國很壞,壞透了!」暗指要增加關稅壁壘,扭轉德國車的銷售優勢。
連歐洲盟友也公開發言施壓。「德國高到不健康的順差,將促使歐元區經濟不平衡加劇,」歐盟經濟委員Pierre Moscovici說。
從表面看,是優良品質與弱勢歐元讓德國產品擁有超強的出口競爭力。白宮國家貿易委員會(NTC)主任納瓦羅(Peter Navarro)就曾公開批評德國,憑藉被過度低估的歐元獲取高額順差,進而損害美國與其他歐盟成員國的利益。國際貨幣基金會(IMF)亦表示,德國的實質有效匯率(Real Effective Exchange Rate)被低估10-20%。
然而,更深沈的原因,卻是在德國抑制型的工資制度。自2000到2007年,OECD國家工資平均成長3.5%,但德國工資只成長1%。根據德國政府資料,20%德國工人時薪不到10歐元。勞動單位成本低於同為歐盟國家的義大利、西班牙。
《經濟學人》指出,德國藍領工人薪資凍漲(wage restraint)使製造業成本偏低,帶來出口競爭力。但也因為薪資凍漲,加上德國天生保守謹慎的個性,造成消費低迷,儲蓄率居高不下。根據統計,德國消費支出只占GDP的54%,遠低於美國的七成。
「工人低薪是德國巨額出超的關鍵,」德國政府經濟顧問、維爾茨堡大學經濟學教授Peter Bofinger認為,唯有改善薪資結構,才能刺激德國內需,進而讓經常帳趨於平衡。
參考資料:
http://money.cnn.com/2017/07/06/news/economy/germany-trump-merkel-trade-war-warning/inde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