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11年的《猩球崛起》(Rise of the Planet of the Apes)、2014年的《猩球崛起:黎明的進擊》(Dawn of the Planet of the Apes),以及2017年的暑假巨作《猩球崛起:終極決戰》(War for the Planet of the Apes),這三部曲的猩球系列,成了許多影迷心中的經典,種族歧視的震撼、物種滅絕的省思,勾勒出人心底層最深刻地省思。
這三部曲的故事架構,與1968年之《浩劫餘生》(Planet of the Apes)有著特別、相同的宗旨,描述猩猩是如何翻轉這個社會、顛覆人類「地球霸主」的地位。
導演麥特李維斯(Matt Reeves)技巧性地將這兩大世界觀結合,老影迷勢必會覺得致敬經典令人驚艷,而就算是對該系列都沒有概念的觀眾,也能陶醉在那震撼的場面中。
如果說這系列第一集是充滿豐富娛樂性的新鮮作品、第二集是激發觀眾熱血與磅礡的戰爭想像,第三集則是著重於內心情感,將人性省思、族群爭議、社會批判等氛圍描繪地鞭辟入裡,激起一種扣人心弦地共鳴。
猩猩凱撒(Caesar)當然是貫穿這一系列的靈魂人物,牠曾經意氣風發、也是帶領猩猩一族與人類和諧共處的關鍵角色,和平信念是牠的真理、保衛種族是牠的堅持,但當牠打破了自己的道德原則,殺掉同族的「壞猩猩」柯巴(Koba)時,隨之而來的負面浪潮卻壓的牠幾乎喘不過氣。
隨著猩猩的分裂、同族的背叛,凱撒的落魄似乎成了牠無法振作的悲劇,而在這時,當無情的人類無視原有的和平,選擇開始大量屠殺猩族、最終甚至是一舉入侵了凱撒的家族時,牠又該如何挺身而出,捍衛自我的榮譽?
一直以來,人類始終存在著劣根性,我們總是認為人定勝天、幾乎無法接受與其他生命和諧共處的存在,而當這一切終將遭致自然的反撲時,人類與猩猩的緊張態勢已經在劍拔弩張的邊緣……
雖然在《猩球崛起:終極決戰》中,人類不斷被「醜化」,好比說為了自身利益而侵犯殺戮、就連猩猩都已經歸隱於山林中時,人類還是要將牠們趕盡殺絕,但這又何嘗不是現實世界中的血腥映照?人們早該認清的惡果呢?
凱撒在痛苦的深淵中,挾帶著復仇的使命,以及顧及到猩猩族人們面臨可能即將戰敗的處境中掙扎,簡單地說,這部作品是猩猩版的公路電影、猩猩版的《羅根》(Logan),在一場尋求自我價值與捍衛同族的旅程中,悟出那些牠從沒想過的真理之道。
當然,本片沒有任何一隻猩猩實際參與拍攝,特效技術成了讓電影超出無限想像的關鍵,曾以《猩球崛起》與《猩球崛起:黎明的進擊》獲奧斯卡提名的威塔視覺特效,在每一次的作品裡都不斷地精益求精,持續挑戰觀眾的眼球,讓人目不轉睛的視覺特效在觀影的當下,就是要人完全相信這些是真實的猩猩。
本片的最大功臣,不容忽視的絕對是凱撒的演員安迪席克斯(Andy Serkis),他也堪稱是個最知名、但卻不太為人所知的角色。安迪席克斯曾經詮釋過《魔戒》(The Lord of the Rings)中的咕嚕(Gollum)、《金剛》(King Kong)中的大猩猩,活靈活現的演技、彷彿將動物靈魂注入體內的情感,真的會讓人以為那就是真的物種。
安迪席克斯是個科班出生的實力派演員,善於演繹不同情感下投射的情緒體現,只是因為外型並不出色,總是演一些小配角,直到動態捕捉技術發現他的精隨,改變了他的戲路。
動態捕捉最厲害的地方在於,他能完全地捕捉一個動物應該有的喜怒哀樂表現,相比電腦動畫的生澀或侷限,這反而能真實地呈現表情上的張力,跳脫出觀眾意想不到的驚喜。
影片開始製作前,演員暨動作編導泰瑞諾特利(Terry Notary)就辦了一個「猩猩營隊」,演員們在營隊中盡情地沈浸在猩猩的行為中,仔細調整他們的動作、韻律與掌握節奏的能力。
曾做過大量研究,觀看無數大猩猩、黑猩猩、紅毛猩猩在野外和牢籠裡影片的諾特利認為要像猩猩一樣移動,模仿並不是最好的方式。「觀察大猩猩很有意思,而且是實用的方式,但重點是不要模仿牠們,模仿並不逼真,而是要去找那些基本的元素,然後把這些元素加在自己的角色上。就是從這些幽微之處體現角色的舉止。」
值得注意的是,若要避免在大銀幕上突破各種可能會因放大而暴露的破綻,這完全考驗著特效團隊的技術。
為了讓這樣的視覺呈現達到瑕疵無死角,製作團隊出動50位視覺特效師,透過45台動態捕捉攝影機,製作影片中超過1400種高度複雜的特效鏡頭,並達成一絲不苟的超逼真細膩影像,光是凱撒身上就有將近100萬縷毛髮,如此龐大的數據演算都為了讓特效沒有人工感。如此獨特的作品,絕對值得你我在戲院細細品味。
(劇照提供:福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