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在大陸社會主義制度之下,私營企業如何發展起來?
答:一九七八年之前,大陸就已存在十四萬個體工商戶。雖然這和國家人口不成比例,但是反映出的問題很深刻,說明了改革開放前的經濟體制雖是單一的公有制,但不可能把所有人的生活包辦起來。
苟子說過:「雖堯舜,不能去民之欲利也;雖桀紂,不能去民之好義也。」對老百姓來說,關心自己的個人利益、有自己的物質慾望,這是不能抹殺的。另外一方面,老百姓追求正義、道義的力量也是顯而易見。
七三年時,我們一行人從北京坐火車,翻山越嶺,一直走到麥克馬洪線(現和印度的軍事分界線),竟看到兩個江西的竹木師,早已去到那兒。他們說:「與其在家鄉參加文革被鬥垮,不如用竹木技藝賺點錢,回去之後對老人有個孝敬、兒女學費也有著落。」這幾個人沒在公有制之下生活,萬里迢迢到那兒,為的就是謀生啊。
問:共產黨內部怎麼看待私營經濟的出現和發展?
答:我們有位老同志張聞天苦主張,一九四九年之前中國存在的五種經濟成份 國營經濟、民族工商業、國家資本主義、合作社經濟、個體經濟,以後還要長期存在。
但是他在當時卻被粗暴地拒絕,當時經濟成份已愈搞愈純。他在文革末期寫了一篇文章,說道:「社會主義一定要把公私關係處理好,否則建設社會主義是何空話。……在所有制上,不但公中有私、公外也有私。」這話過了十年之後,多種經濟成份才發展起來。說明了只有順應潮流,合乎人心需要,才能找到比較正確的路。
問:七九年以後情勢似乎對私營企業在大陸的發展較有利,這中間又經歷哪些波折?
答:當時處於文革結束後百廢待舉之時,上山下鄉的知識青年陸續回城,為解決就業問題,政策開始允許在街道、城鎮辦企業,個體工商戶也可以自謀出路,而不予歧視。加上當時計畫體制之下,一般飲食、修理業既沒人做,需要量又大,個體工商戶剛好填補上了,而且如魚得水。
中央從八二年開始鼓勵發展個體經濟、鄉鎮企業。規模擴大後,就需要雇用人。這一來,又遇到共產黨不可解的矛盾:說是人人平等的,怎麼可以雇工呢?還好當時政策允許一個個體戶可以雇一、兩個幫手。
愈雇愈多以後,社會上對「雇工現象」究竟和共產黨宗旨有無牴觸提出質疑。當時中央訂了「三不」政策:不提倡、不宣傳、也不予取締。一個不予取締,就使情勢沒法遏止了。
一九八七年開完十三大,中央繼續鼓勵個體經濟發展。八八年修憲,在法律範圍內允許私營經濟存在和發展,強調它是社會主義公有制的補充部分,國家要保護他們的合法權益。
自此明確私營企業在國家的地位,它終於有了正式的出生證。
問:「六四」之後,中央如何處理私營企業在大陸的地位問題?
私營經濟屬性模糊
答:從八九年到九一年,是很短暫的反覆思考和重申私營企業生存權的時期。雖然它的位置已確立,但人們思維上還是不禁要問,究竟它是和社會主義的主體經濟連在一起,還是和資本主義連在一起?在我們這個傳統社會主義、且深受蘇聯模式影響的國家,對客觀規律還沒有明確認識,問題總要被提出來。正巧,八九年東歐開放、九一年蘇聯解體,問題更尖銳化。
短短三年間,不但私營企業驚慌不安,社會上、黨內不同的意見也很多。這段期間個體工商戶和私營企業發展得很緩慢,私營企業徘徊在十萬戶水平,和憲法確定之後登記的家數相差不遠。個體工商戶一度還比八八年同期下降了二百多萬戶,從業人員減少了三百六十一萬。
因為大陸搞多年社會主義,認為資本家企業就產生資本家階級,會剝削人民。這個大陸人是受不了的。所以在思考上,必須把現在的私營企業和過去的私營經濟加以區別。
當時最重要的一個結論就是,對社會主義中國今天這樣的歷史時期出現的私營經濟,和過去的民族工商業、外國的私營企業,不能簡單地等同類比。更不要把現在的私營經濟搞像一九五六年時那樣的社會主義改造。
這個結論使很多黨政機關因此對私營經濟更加慎重、冷靜。讓私營企業家放心、也讓全國人民重新認識;不要一說私營經濟就說是資本主義、就是資產階級。
儘管當時講的道理還不充分,但卻是從國情出發、從實際受益的角度出發,不用教條思考私營經濟的存在。這次論證,中央決策機構算是第一次比較長遠評估這個問題。但即使到現在,也還說不清楚私營經濟歸屬社會主義或資本主義體制。
九二年以來,十四大和十四屆三中全會都明確「公有制經濟和各種經濟成份,要共同發展、一視同仁、平等競爭」。雖然執行中還有很多不配套之處,但在論述上都已相當明確和公開,這對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很有利。
沒理由走回原狀
問:目前私營經濟在大陸經濟的角色如何?會不會再有一次社會動盪,讓私營企業發展走回頭路?
答:這幾年來,一些搞得好的私營企業,又提出「二次創業」的口號。原來他們是自籌資金、自由組合、自聘人員、自謀出路,現在營業額已經做到幾十億了,他們又提出集團化、股份化、國際化的目標。這充分說明,私營企業已走進發展期。
從個體戶、私營經濟、有限責任公司、股份公司、上市公司,而走到國際公司,這條路是進步的。到現在總數已有四十二萬多家私營企業,發展的方向和軌跡都有了,如果往回走,再走向個體工商戶,肯定是錯誤的。
九三年政協換屆,破天荒有二十名私營企業家被推選為全國政協委員。能夠踏上國家最高參政議政組織,這個步伐相當大。原來二千多名全國政協委員中,只有一位個體戶代表,這一回獲選的企業家卻多是擁有近億固定資產者。
地方黨政部門也比過去更重視。私營經濟發展不受國家計畫項目約束,不要國家拿錢投資,所以現在各地方領導都致力發展私營經濟。再說,國有企業的錢都上繳中央,地方稅收多要靠私營企業來提供,許多地方領導都在親自抓這塊領域。
問:對於大陸現在的貪腐之風,一些人怪罪這是私營經濟帶來的負面影響,你認為呢?
答:化公為私的現象,比較值得擔心。私營企業只要是健康發展、合法經營的,都可以接受。但現在揮霍大家財產、禍國殃民的化公為私行為不是沒有,政府對問題應有更明確的措施。尤其土地資源不可再生,應屬全體國民。中國幾千年歷史,都因土地分配引起王朝更迭、農民起義。中國共產黨應該解決這個問題,如果解決不了,那就危及每個家庭、每個人。
台灣的趙耀東先生曾說過,台灣經濟一路跑下來並不輕鬆,比之四九年不可同日而語,但是社會上也出現不好的現象。我就想到,國內也有錢權交易、腐敗之風、畸形消費。私營企業要到敬業守法境界,相差還遠。
現在有些地區的私營經濟已到占半壁江山的程度,有些人就問:國家一些腐敗問題出現,這半壁江山的代價付不付得起?
其實,對腐敗之風應該冷靜分析,把原因弄清楚。只要大家公認歷史條件、社會環境變了,沒什麼道理把大家拉回原狀,按新社會規律辦事才是真的。
(許彩雲、林文玲採訪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