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se9 孩子在外面不專心吃飯,只顧著玩手上的碎紙片
有一次我去喝喜酒,對面坐著一位大概2歲的小女孩,正專注地把玩著一些可以拼湊的紙片。
在旁邊的阿公正拿著碗和湯匙,一口一口地餵著她吃飯。但在孫女有一口、沒一口不專心吃的情況下,阿公有點不耐煩了,於是他把孫女手上的紙片拿走,要她專心吃飯。
孫女的專注當下被強迫中斷了,馬上大哭。阿公聽到她大哭也不甘示弱,喝斥回去並用手打她的頭說:「吃飯啦!」於是整個場面一發不可收拾,最後由媽媽來把孩子抱離會場,留下阿公繼續生氣地碎碎唸著。
阿公可能覺得孫女一直在玩沒有專心吃飯很不乖,但他可能不知道,這樣做反而會對孩子造成了傷害。
很多人都會認為孩子到外面吃飯就應該要「有規矩」,吃要有吃相、坐要有坐相,吃飯的時候要認真吃,沒吃飯的時候要安靜聽大人聊天……或許這是應該的,但試問一個3歲不到的孩子做得到嗎?孩子會在吃飯時間把玩著自己手上的東西,是因為:
1.他當下對吃沒興趣;
2.他對手上的東西比較有興趣;
3.他在做的事情能回應到他內在需求。
所以在沒有「不尊重自己、不尊重環境、不尊重別人」前提下,我們應該要允許孩子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而且當他有事做,就不會一直打擾大人了。以孩子發展來講,大概要到6歲過後,當意志力與自我控制力越來越成熟時,才會有能力約束自己,坐上半小時陪同大人吃飯。
蒙特梭利觀點
1 ∼2歲孩子可以開始兩個選擇的預備練習
—透過選擇練習讓孩子瞭解「因果關係」:做了一個選擇,就會有相應的結果,結果不會改變
1 ∼2歲孩子的理解力,足以讓他在日常生活裡開始做「選擇」了。我們可以利用在生活上的很多事情,例如出門前穿衣服,來給孩子選擇的經驗。
我們先雙手各拿一件不同的襯衫,然後拿到孩子面前問他:「你想要穿白色這件襯衫,還是藍色這件襯衫?」
若孩子聽不懂,他會呆呆地看著我們;若他聽得懂,他就會用手指,或者說出:「這個。」然後我們就說:「你要選擇白色的襯衫是嗎?好,那我們把藍色的收起來。」並替他穿上白色襯衫。
我們也可以用同樣方式問孩子要穿哪一雙襪子;雙手各拿一雙不同顏色的襪子,拿到孩子面前問:「你想要穿黑色的襪子,還是紅色的襪子?」孩子選好以後,我們就說:「好,你選擇黑色的襪子,那我們就把紅色襪子收起來。」並替他穿上黑色襪子。
透過這樣的選擇練習,我們會讓孩子瞭解到:做了一個選擇之後,就會有它相應的「結果」,而且這個結果是不會改變的。這是讓孩子瞭解「因果關係」(cause and consequence)的開始,也是為孩子在日後「自我認同危機期」時給予「兩個選擇」的重要預備練習。
注意事項
孩子探索環境時,成人不要介入或打擾
1.當孩子想要探索環境、或從事一個活動時,在沒有立即危險、沒有不尊重自己、不尊重別人、不尊重環境的前提下,不要干涉孩子。(請見CASE12 p.142)
2.當孩子在專注做一件事情時,注意不要打斷孩子。(請見CASE8 p.128)
3.在孩子沒有主動要求下,我們不介入孩子的活動、或協助孩子。(請見CASE14 p.152)
本文節錄自:《蒙特梭利專家親授!教孩子學規矩一點也不難:淡定面對0~6歲孩子的情緒勒索,不用對立也能教出自律又快樂的孩子》一書,羅寶鴻著,野人出版。
圖片來源:pakutas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