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心靈脆弱、腦部活動不活躍,就算有新的緣分出現,可能也不會發覺。就算意識到了,但卻過度地煩惱自己配不上對方、對方配不上自己,就會變得絕望,或者會不斷地尋找與自己最合適的對象,這就是所謂的「永無止境的青春期」的開始。
人氣作家宮部美幸的小說《勇者物語》(角川書店出版)被拍成電影,主角是一位面對殘酷命運的少年。少年到奇妙的世界去,為了改變命運,試圖將五個寶石弄到手。
以上是一般常有的冒險、奇幻故事內容。這時,另一個有著同樣目的少年來到這個世界,為了得到寶石,改變命運,他不惜做出慘虐的行為。主角一邊否定那樣的做法,一邊打到強敵,蒐集寶石。
我們的周遭有悲傷、痛苦的事,也有可以改變、應該改變的事。作者說:「只要這個世界改變就好了嗎?」「接納不順遂的自己,重新出發,不就好了嗎?」「接納這個世界就是面對自己的陰暗面(自己也不太想知道的內心)。」(取自電影《勇者物語》官方網站)
許多故事裡的主角克服困難,打倒敵人。雖然我們的現實世界,不會有怪物入侵,但是人們也與考試、失業、戀愛等煩惱對抗著。不只是抵抗外界紛擾,我們也透過這些經驗成長,最後來到挑戰最需要勇氣的一步──面對自己。如果這場戰役連連敗退,最後可能會想毀滅自己、毀滅他人。
我們應該改變什麼?應該接納什麼?應該忍耐什麼?應該挑戰什麼?一個個都是我們的勇者物語。
戒酒會等常被使用、有名的〈寧靜禱告文〉這麼寫:「神啊,對於能改變的事物,請賜給我能改變的勇氣;對於無法改變的事物,請賜給我能寧靜接納的心。然後,請賜給我能區分兩者的智慧。」
變化會引起不安。現在很痛苦但不試圖改變的人這麼想:「比起不確定的未來可能受到侵襲,還不如咬著現在的痛苦比較好。」但因為不是真正接納,就會產生「反正,像我這種人......」的負面想法,陷入自卑與自我憐憫的感受裡。如果可以拿出勇氣,向改善的目標踏出第一步,變化就會開始。
有些人對無法改變的事物,不管過了多久總是不滿、總是抱怨。但這樣悲嘆自己的人生、一直憎恨別人,也不會使好的事情發生。請接受命運,然後挑戰吧,也許不能改變命運,但可以改變面對命運的態度。
精神病理學者小田晉教授雖然肯定死刑對殺人行為的抑制力,但也認為最大的抑制力是宗教(不是會懲罰人這種令人害怕的宗教)。而我覺得,能抑制殺人行為的是「愛」這樣的神──不管人在哪裡跌倒,都有支持存在,把人從絕望中救回來。再者,所謂的「神」,不只愛人,還會給人們使命與勞動的任務。
佛洛伊德在晚年受訪時被問到:「怎樣的人是健康的人呢?」他說:「能夠勞動、能夠愛的人。」換句話說,就是立於被愛的基礎,被誰需要,也需要誰。
佛洛伊德也告訴我們成為人生勝利組的方法:「懷抱著被愛的真實感受、感受到被愛著的孩子,就會感覺人生已經獲得勝利,常常就這樣成為真正的勝利者。」
為了不讓人變成犯罪者,不要嚴加斥責、否定他的存在。不要威脅他:「如果失敗或犯罪的話,就有可怕的懲罰等著你。」
而是告訴他:「你不是一個人,我們愛著你。」
本文節錄自:《誰都可以,就是想殺人:被逼入絕境的青少年心理》一書,碓井真史著,李怡修譯,時報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