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與政治相同,談的人很多,但是做得好的人很少。過去十年投資股票的人,有九成以上賠錢;這幾年做房地產的,賺錢的也不多;民國七十年迄今買黃金的人,包括各國中央銀行在內,大概都還處於賠錢階段;甚至投資基金,把錢委託專家管理的投資人,也只是少數人賺錢。追根究柢,大多數的投資人在進場後,都忘了當初理財的目的,以致最後隨波逐流,賠錢了事。
評多人把「買賣」股票視為「理財」,其實兩者屬於不同層次的問題。其間的差異,正好比「用」一支筆與「寫」一篇文章。
股票只是實現理財目標的工具之一,就好像筆只是寫作的工具而已。真正影響文章好壞的因素,並不是寫作用的筆,而是作者的構思、布局、文字。同樣地,投資成功與否,在於理財的規畫。
設定理財目的之後,應仔細考量投資報酬率的要求、風險的承受度、投資期限的長短、是否有現金收益的需求、稅賦與資產的流動性。根據這些限制,配合可使用投資工具的特性,才能設計出理想的投資組合。
賺錢不是唯一目的
理財的目的往往並非僅為賺錢,而是賺錢之後,如何運用賺到的錢。例如:年輕的夫婦準備購屋,父母為子女準備教育金,上班族籌退休金、出國旅費……。這些花錢的行為,才是理財的目標,以購屋為例,在現有資金不夠時,必需考量與購屋所需款項的差距,如何運用現有資金進行投資,彌補此一差距來實現目標,就是理財規畫發揮功能之處。
進一步討論購屋的例子,假設現有資金二百萬元,每個月存款額為三萬元,希望三年後買七百萬元的中古屋。因為兩百萬現金接近七百萬的二成頭期款,所以理財的關鍵在於未來的所得能否支付房屋貸款的償還支出。以每個月還三萬元的能力來看,大概可以借到三百萬、十五年、利率九.五%的貸款。所以規畫的內容是以每個月三萬元,在三年的時間累積兩百萬元。因為案例的主人年齡在三十餘歲,仍處於收入的成長期,加上購屋的目標並非生活的必需,所以可承擔較高的風險。
要達到三年累積兩百萬的目標,平均年報酬率高達三七%,但是現實世界不存在長期平均年報酬率超過三0%的工具,因此可實行的理財規畫為:將期限延長為四年,要求的年報酬率降為一五%,可運用定期定額的方式,投資於台灣股市,達成購屋的目標。
同樣的目標與收入,對於擁有現金四百萬元的案主,根本就不需要任何理財規畫就可以實現心願。
同樣有兩百萬元現金,但是理財目標改為準備退休金,則規畫的重點與實行細則將有重大不同。
我們增加自有房屋、準備五年後退休、退休後仍有穩定的退休金收入等條件,此時的理財規畫可分為兩個階段--退休前的五年期間與退休後的投資。
在第一階段的五年期間,目標為累積五年後的財富,不要求在造段期間有任何現金收益,生活結餘的錢都應該再投資進去,但是風險承擔度降低。在退休後,則要求有定期的現金投資收益,如有需求,要能將本金變現運用,對風險的承擔能力降至最低。
沒有標準答案
投資人可將兩百萬元現金以股票與債券組合的方式,設計年報酬率一0%的組合,同時降低投資的風險,五年後可累積近三百三廿萬元。每個月的三萬元以零存整付的方式,做年息八%的長期定存,五年可累積兩百一十八萬。兩者合計,五年後可達五百四十八萬元。只要把這筆錢存在年息八%的定存,或是購買公債,每個月的利息收入可達三萬六千元。如果運用本金,則可維持每月支出四萬五千元,二十年的費用。所以兩階段的投資組合方式,應可符合此一案的要求。
這兩個案例中,雖然用來投資的資源類似,都是兩百萬的現金與每月二萬元的結餘,但是分析的重點與採行的策略,卻有完全不同的面貌。
所以,理財策略的差異,是在於目標的不同,而非可運用金額的大小。至於應否投資於股票、債券、黃金、房地產,或是其他工具,要依照投資需求對報酬率、風險、期限……等條件的要求而定,並沒有唯一的標準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