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用捍衛法語來保住文化

張麗容
user

張麗容

1995-04-15

瀏覽數 14,200+

用捍衛法語來保住文化
 

本文出自 1995 / 5月號雜誌 第107期遠見雜誌

今年巴黎凱撒獎(俗稱法國奧斯卡)頒獎典禮上,獲頒榮譽獎的美國導演史蒂芬史匹柏,拿著獎座、體貼地說:「站在一個尊敬電影、鍥而不捨爭取文化認同感的國家,我忍不住要說,我將與你們並肩作戰。」

這麼窩心的一席話引起熱烈掌聲,因為近日吃了歐盟一鼻子灰的法國,實在太需要鼓勵了。

一向汲汲捍衛歐洲文化獨立的法國,作夢也沒想到,其他歐洲國家,對她的努力根本不領情。

今年剛好輪值十五國部長會議(Council of Ministers)主席的法國政府,逮到這個機會,鼓吹聯盟立法規定美國視聽產品銷歐的配額、對放映美國節目的電視台徵稅,以扶助歐洲本土節目。在法國心中,設法削弱美國文化影響力,是六個月任期裡的當急要務,但截至目前為止,努力尚未成功。

秉持自由貿易的英、德反對法國提議,拒對好萊塢設限,不管法國代表如何振臂疾呼,在歐盟文化部長會議上卻遭到「壓倒性的反對」。

就連新上任的歐盟執委會主席桑特(Jacques Santer),也毫不留情地潑法國冷水。桑特接受國際先鋒論壇報訪問時強調,建立一個經濟、文化開放的歐洲是他任內的首要目標,歐洲的未來要靠創新,而非保護主義,就如同你無法依賴保護來經營企業,對美國視聽產品施行配額管制,並非長久之計。

由此看來,對好萊塢深惡痛絕的不是歐洲,是法國。事實上,除了全球第二大電影王國法國,歐洲幾乎沒有本土電影工業可言;所以面對美國的文化傾銷,打擊最大的法國講話總是最大聲。與其說法國想維護歐洲文化的多樣性,不如說她在為自已打算。

從捍衛法語做起

向來自視甚高的法國人,竟然必須靠保護主義來創造文化認同感,顯示法國人高高在上的文化優越感正在褪色中。面對好萊塢文化的強勢登陸,無力反攻、心灰意冷的法國,只好「反求諸己」,一連串的文化鎖國政策於焉展開。

既然管不到歐洲,至少可以管自己吧。政府一聲令下,國內六0%的電視節目必須是歐洲出品,法文要占其中的三分之二;八個調頻廣播網所播放的音樂,法文必須占四成。文化部長杜邦(Jacques Toubon)還希望培養新人出頭,打破盎格魯薩克遜(Anglo-Saxon)獨霸全球音樂市場的局面。同時,為了對抗美國有線電視

新聞網(CNN),九三年一月,法國邀集西班牙、義大利、瑞士創立多語言的「歐洲新聞頻道」(Euronews TV),不能讓歐洲只以美國的觀點看天下。

最令人難以置信的是,自負的法國也開始擔心外國人對法文沒興趣。去年年底,編列六千五百萬法郎(約一千二百萬美元),推行為期五年的「光復計畫」,鼓勵外國人學法文,另外,增設七百五十個獎助名額,希望外國學生到法國留學。

不僅焦急法文在海外喪失影響力,連在自己國內,法文失勢也是法國政府的憂慮。杜邦部長,決定立法捍衛法文。

去年六月三十日法國通過語言法,大力推行法語淨化運動。今後,無論公共或私人文件、招牌、廣告、產品包裝、公眾場合集會,一律禁用外來語,如有違規,最高可罰一萬法郎(一千八百美元)。

自此,法國人在法國不用法文可是要吃官司的,保護法語成為國民應盡的義務,這樣一來,橫越英吉利海峽的海底隧道火車,在法國不准再叫「Le Shuttle」,要改成「La Nagatte」。一心想國際化、擺脫本土色彩的國營法國電信(France Telecom),也不得不再度改回法國口音的France TeleCom,數以億計的行銷費用都白花了。連麥當勞也不可以再賣起士漢堡了,因為「起士」是外來語,除非麥當勞給起士漢堡一個法文名分。

面對政府捍衛母語的努力,許多外商氣得急謀對策,本土企業也毫不領情。

【會員限定活動】想懂護國神山的背後?和《造山者》導演一起看見時代的選擇!立即報名>>

法國耐吉(Nike)分公司的總裁文克斯(Alan Vickers)氣憤地說,「這個行政系統肯定瘋了。」在語言法的威力下,耐吉必須放棄長久經營、全球通用的口號「Just Do It」,另替法國市場設計一套法文的行銷策略,以往一年七千萬法郎的廣告費就此泡湯。

法國最大的廣告公同普利西(Publicis)總裁列偉(Maurice Levy)指出:「我們浪費好多時問去做愚蠢的事。」心有戚戚焉的巴黎上奇廣告公司(Saatchi & Saatchi)副總裁朱力安(Diminique Julian)也忍不住批評;法國廣告使用外來語的比例僅占三%,不知政府在擔心什麼?

社會黨議員馬森司(Didier Mathus)則語帶嘲諷說:「我們是否在昭告世人,法文沒落了,已經非要法保護不可,不說者必須受罰?」六十位議員決定連署將語言法送交憲法會議(Constitutional Council),判定是否危害言論自由。

保住文化同質性

面對一波波的指責,立志拯救法文的杜邦部長,仍堅持實行語言法。不過,為了杜眾人悠悠之口,杜邦的顧問馬瑞克(Yvesk Marek)用另一種說法替語言法辯護:「我們不是保護法文,保護消費者才是立法初衷,法國人民有權以母語了解商品。」

正當法國政府辛辛苦苦構築「文化壁壘」,公營的法國電視(France

Telecision)卻在今年一月底和時代華納(Time Warner)簽約合作。電視台的高級官員認為合作才是解決衝突的好辦法。

具有官方色彩的法新社(Agence France-Press)對政府「能不用英文,就盡量少用」的命令也欠難照辦。佛勒利(Lionel Fleury)社長表示:「法新社的主要目標是增加全球的市場占有率,唯有使用世界最通行的語言,才有辦法做到,」法新社不得不承認,野蠻人(barbarian)說的話--英文,一般人比較容易懂。

相對於民間的能屈能伸,法國政府卻顯得彈性不足,拒絕英國廣播公司(BBC)進駐巴黎的有線電現,一般相信,癥結在於BBC說的是非我族類的語言,一位英國外交官批評,嘴邊常掛著文化多樣性的法國,其實最閉關自守。

事實上,泱泱法國做不到兼容並蓄,不僅抗拒強勢的盎格魯薩克遜文化,也無法容忍弱勢的回教文化,禁止回教女學生戴頭巾便是明證。

教育部長貝羅(Francois Bayrou)接受「觀點週刊」(Le Point)訪問時表示,「當然,我們尊重回教文化,但是一個團結的法國更重要」。他認為「頭巾」的圖騰意涵明顯區隔出宗教信仰的差異,挑動社會分離意識。

道個規定的弦外之音是:法國不惜一切代價,也要保住文化的同質性。「法國人不是種族主義者,但希望外國移民都能全面法國化。」一位移民問題專家的觀察。

在林林總總的文化保衛戰中,法國的頭號敵人--美國人,又如何看待彼此的衝突?

美國人覺得視聽產品的出口,完全是商業行為,非關文化帝國主義。由於視聽產品是美國銷往歐洲的第二大出口品,當法國義正辭嚴地提倡「文化例外」的配額政策時,美國人認為這是貿易障礙,不能輕易妥協。

況且,對美國人來說,八大藝術中的文學、藝術等才是文化,第八藝術的電影電視,只能算是商業產品。當法國控訴歐洲迪斯奈或侏儸記公園的「罪行」時,美國人覺得匪夷所思,因為這根本風馬牛不相及。

不管外界如何評價,最令執政當局傷心的是,許多法國人民認為政府的努力多此一舉。也許戴高樂將軍(General Gaulle)才是最懂法國文化的人,他時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是:「我的子民是一群難以管理的化外之民。」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