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不死背文法、重溝通 把英文融入生活應用

主要學科介紹2〉英語文領域

陳承璋
user

陳承璋

2017-06-16

瀏覽數 7,500+

不死背文法、重溝通 把英文融入生活應用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本文出自一次看懂大學考招、108課綱

原因出在,英文本是生活中工具,可是在台灣,除了小學的教學較為活潑生動,到了國中後,往往因為考試壓力,把英文變生硬了,太過於著重文法句構的解析與背誦,反而出現學用落差,甚至成了學生學英文的障礙。「因為大家都怕講錯,怕文法不對,會丟臉,」國教院助理研究員林明佳直言。

新課綱英文領域的變革,無非要解決台灣英文學科長年以來的沉痾,希望全面翻轉國小至高中階段的英文教學。

林明佳指出,由於國小英文沒有升學壓力,所以老師較願意結合生活情境引導孩子,這個階段主要培養孩子聽與說的能力,認識一些基本單字,讓學生了解英文對於生活應用的重要性即可。

然而,到了國高中,過去教法大多是看課文,老師一句一句畫重點,解析文法怎麼用、什麼地方該注意,就連考試題目也一樣,許多題目都是文法題。比如說,克漏字挖一個空格,讓學生選哪一個文法才正確,甚至有文法陷阱題,學生錯了,老師還會自誇出題功力高深。

但新課綱強調的是應用與溝通功能,必須跳脫文法教學,希望老師不再要求學生「見樹不見林」。

舉例而言,老師教一篇文章時,不再是一句一句教,而是讓學生看完文章後,問學生文章的因果邏輯、文章種類、主旨大意:「這是一篇論說文?情書?文章主要想表達什麼意思?」林明佳說,新課綱最終的教學目的,是培養學生到了高三,能習慣去看英文資料,「你會發現,到了大學都必須讀原文書,文法比重很低,看不看得懂才是重點。」她強調,文法是基礎,但並非是考試的全部。

尤其現今會考題型已走在前面,單考文法題比例已降低許多,所謂素養題型,大量的閱讀題型已是主要考題,迫使老師的教學也必須回應。另一方面,既然新課綱注重英文與生活結合,所以也強調所謂的「知識性文本」。這指的是闡述理論、事實、通則、資料等的文章,可以是談交通工具的文章,或講述若要出國,哪些事情要特別注意的文章等。

林明佳舉例,去日本自由行時,要搭飛機、坐火車、地鐵,文章描述火車有哪些線路、車票如何買、要注意什麼,只要是談論知識,非小說類型的比較型、說服型文本,都可以成為老師教學選材內容,讓學生不再只是看課文,還能大量閱讀課外文章,與生活緊密結合。

結合自然、地理等 跨領域教學

【會員免費報名】晶片王國背後,世代賭注如何與信念交織?《造山者》導演帶你進入真實第一線

跨領域教學,更是新課綱的重點。過去九年一貫課綱之下,國中七、八、九年級的學習領域節數,英文課至少每週三、三、四節,如果學校再把彈性學習節數作為英文教學,大多落在四、四、五節課,此次新課綱把節數固定,國中三個年級英文節數每週降為三節。此做法等同壓縮老師教學時間,倘英文老師要爭取彈性學習節數多上英文,則必須規劃跨領域課程,讓英文與其他科目一同共備,以彌補學習時數的減少。

林明佳解釋,英文可以跟所有科目一起上,比如跟自然、地理甚至國文來上。例如用英文教物體三態、氣壓、季風等,再讓學生以英文上台做分享報告,增進聽與說的能力。

如果不做跨科共備,也可做專題、議題探究課程。名為「課程」,代表老師必須規劃系統性教學,例如可針對時事議題,每週有系統的開課,議題部分,則可針對海洋、人權等重大議題來規劃。

高中端的英文課程,變動也頗大。現行課綱下,英文學分數都是每學期四學分;新課綱則規定,高中英文三年授課至少為18學分,高一高二共16學分,到了高三必修僅剩2學分,另外6學分就成了所謂的「必選修」。

換言之,高中英文課本只有五冊,到了高三,學校就必須開課本以外的加深加廣選修,讓學生來選。值得注意的是,這六學分也與第二外語共用。

台中市文華高中英文老師魏秀蘭說明,如果學生覺得自己的英文程度夠,可選學校開的第二外語課,比如說德、法、日語等。

如果學生對英文充滿學習熱情,或是還有必要精進,也可以選其他英文相關選修課。

加深加廣方面,依新課綱給予的參考課程,則可開英文閱讀與寫作、英文文法、英文聽講練習等。

多元選修方面,英文科可以跨科與公民課共備開「英文辯論」,或與地理、歷史共備開「旅遊英文」「新聞英文」「西洋文學作品欣賞」等課,讓英文跳脫課本框架。可以想像未來新課綱實施後,英文將不再是學科與成績的象徵,而是獲得知識、解決問題、與人溝通的重要工具。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