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事教職20年的朱美黛過去賣命在講堂演出,自認精采度100分,但學生頂多吸收60%。直到三年前,她聽到台北中山女中老師張輝誠的「學思達教學法」,嘗試翻轉教學,決定將舞台還給學生。
她跟同校的國文老師莊憶欣與易天任共備,找書籍、資料編輯成冊,每學期學生只要繳交幾十元工本費,就能拿到特製的國文講義。
講義分成作者、文本理解及延伸閱讀三部分。朱美黛依循焦點討論法(簡稱ORID)上課,運用四個元素做到從發散到收斂的過程。透過四人一組討論,腦力激盪尋找答案。
例如上范仲淹的《岳陽樓記》時,她講完簡單的背景資料,就開始拋問題,以作者資料的討論為例,請學生用三句話(概念不能重複)精確介紹范仲淹;或是請同學找出一首可以代表范仲淹精神的歌曲,放音樂或MV給大家聽,並說明想法;還有請學生回想生活經驗中(遇過的人、看過的報章雜誌、書籍、電影……)有跟范仲淹相似的性格特質,說說他的故事。
經由腦力激盪 同學各展專長
每當老師拋出問題時,小組就會發出熱烈討論聲。一位高三男同學說,透過腦力激盪,意外了解同學的嗜好與特長,有同學是電影通,有人愛唱歌,也有人喜歡閱讀。例如常看電影的同學會將電影情節跟台詞融入問題討論。
當有同學聽到別人說出經典的電影台詞時,甚至被激發想看的慾望,「每個人專長不同,切入及看問題角度也不同,」一位男同學說,他不喜歡很容易找到答案的題目,反而喜歡比較難又可以動腦的題目。
每堂課的最後,小組都會以抽籤方式,推派代表上台報告。一位女同學說,有些同學比較內向、說話聲音小,老師會鼓勵大聲一點,讓同學都聽得到,「一學期下來,大家都變得能言善道,不害怕表達了。」
最後,朱美黛還會選一篇延伸閱讀的文章,這堂課選的正是余秋雨的《洞庭一角》,跟范仲淹的《岳陽樓記》相呼應,讓學生欣賞用不同文體描寫洞庭湖的文章。
三年下來,當初高一生今年都要畢業了。看著這群活潑、自信的孩子,朱美黛欣慰說,以前賣力演出,台下昏昏欲睡;現在只當主持人,學生都活過來了,展現強烈學習動機,讓教書更有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