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初,台北市區一家便利商店內,一個上班族花了十四元影印了七張A4大小的文件,價格是以前的兩倍。當她向店老闆理論時,老闆只無奈地回她:「沒辦法,一磅八十元的紙都漲了四、五0元啊……。」
一位報社記者在家附近的麵攤吃麵時,發覺原本一個五元的海帶雖然沒有加價,但是卻從三摺變成兩摺,「不知不覺就縮水了」。
從農曆春節以來,全台灣從北到南、從城市到鄉村,籠罩在物價上漲的暴風圈中,至今未歇。連日日進出百貨的超市主管也感覺到事態有異。「以往是單品漲價,這次各類別產品都漲。」遠東百貨超市部經理劉朝雄指出,兩個月以來,遠百超市已經壓住四、五十件作勢喊漲的產品,也做過幾次低價促銷活動,但是來自上游供應商的壓力仍然未減。
一位服務於高雄市政府的公務員最近更擔心,物價會從局部調整變成一般性全面上揚。儘管這次物價漲幅不比第一、二次石油危機時大,他已感受到物價風暴來襲的壓力。
又一次,不同的遭遇、卻是一樣被剝奪的感受,瀰漫在人們心底。
細數台灣經歷過的物價波動經驗(見五二頁表一),這次面臨的風暴不同於以往,不僅無法抵擋國際因素的劇烈牽動,國內推擠的力量又漸漸湧現,內外壓力齊至,一時風聲鶴唳。
從去年開始就持續攀升的進口物價年增率一度爬到民國七十九年以來的次高點。代表工業產品價格的躉售物價更是一舉拔高到十四年來最高點。而與一般民眾最接近的消費者物價,一、二月平均上漲率到達四.三四%,已超過中央銀行所能容忍的四%。
台大經濟系教授吳忠吉認為,國際原料上漲雖不可控制,但衝擊不至如此大。經建會經濟研究處長李高朝也發現,國內躉售物價上漲速度比他國快許多,且中間產品漲幅明顯偏高。李高朝認為,中間不排除人為因素。
吳忠吉進一步分析,政府最近開始實施的全民健保,「雇主已知非付不可,急著趕快漲價,轉嫁給消費者。」加上未來還將調升的運輸費率、公教人員調薪的影響,在各項成本推動下,漲風應運而生。
以紙漿為例,世界五大紙漿廠去年底開始調高價格,反應到國內,今年以來紙品價格已月月調升。國內大廠之一的永豐餘副總經理陳哲三就表示,目前漲價部分並未反映全民健保、運輸費率等增加的成本,未來「一定會漲」。
民眾對物價上漲的預期心理,也被視為推波助瀾的主兇之一。
雖然政府擔心情況繼續演變,將無法控制,因而採取「鴨子划水」的平抑物價措施滅火。然而,一般民眾似乎無法輕鬆以待。
在漲風最盛的三月初,永和市某大賣場,一大早店門才開啟,只見一個歐巴桑指揮七、八個同行採購者,很有秩序地來回搬運著限購的衛生紙。連行政院內的日用品供應站,最近也有人一口氣搬了十八包衛生紙回家。
行政院主計處所做的一項調查顯示,有超過八成民眾認為未來一年物價會上漲,其中相信會上漲四%以上的就有二八.八%。這顯示各界最不願意看見的預期心理的確存在。
根據國際經合組織統計,通貨膨脹愈低的國家,民眾對通膨的預期心理也較低。反之,通膨愈高的國家,民眾對物價上漲的預期心理便更加嚴重。近年來台灣通膨率已經超越新加坡、日本,而台灣民眾的反應,似乎透露台灣已漸陷在後者的惡性循環裡(見五四頁表二)。
回顧第一次石油危機的六0年代,台灣平均通貨膨脹率達一一.0七%;七0年代大起大落,有過一六%的狂亂時刻,也有負增長之時,平均達三.一五%。八0年代以來則平均到三.八%。
二十幾年以來,因為通貨膨脹,一塊錢台幣的購買力約只剩兩毛五。
氾濫資金是幫凶
而台灣人早已在連續的無奈後,對高水準的生活指數習以為常。一般人應付物價膨脹的方法,往往是無奈的。「薪水不夠,只好兼差了。」一位女上班族說,她最近已改用較便宜的捲筒衛生紙。她遺憾地表示:「對生活中的許多東西都不能堅持了。」下一波再漲,她連心愛小狗的食物也要改了。
學者指出,制度面、結構性的老問題未解決,新問題又出現,台灣物價要貼近人民需求,談何容易?
結構問題出在貨幣面。社會上資金氾濫,使台灣始終保有通貨膨脹壓力,一有外來刺激,就互相配合,拉高物價指數。
從民國七十六年開始的游資氾濫,後遺症一直延續到今天,「雖然股價、房價都跌,一般人轉而追求消費品,對消費者物價反而造成衝擊。」中華經濟研究院研究員吳惠林解釋。
學者更批評,為了選舉,國內資金一直刻意維持寬鬆局面。最近剛上任的中央銀行總裁許遠東,雖然甫到職就忙不迭宣布央行貨幣政策以穩定物價為首要任務,而採取降低貨幣供給額年增率;但是學者吳忠吉仍認為,為紓解通貨膨脹壓力,如今應減少貨幣供給,「才能煞住往前衝的力量」。
問題極敏感。考慮企業需求,如果貨幣供給不動,會造成利率上升、投資不振。「經濟發展目標是不是要重新檢討?提到這個,很多人會緊張。」行政院公平交易委員會委員、也是經濟學者王弓不諱言。
事實上,一位政府官員就曾在不經意間透露:「物價上漲,讓企業找點商機也好。」
一位學者甚至認為,社會上資金寬鬆,正是商家放膽哄抬物價的最有力支持。
在制度面,台灣仍處於不完全競爭的市場,使得每一次物價波動的環境形成,商家多能搭上漲價的順風車。
專家觀察,躉售物價指數從民國七十四年起,因為台幣升值而逐年下降。民國七十七年以後,消費者物價指數卻開始大漲。換句話說,工業產品價格降低了,一般人卻沒有跟著得到消費品降價的好處。
原因在於消費結構改變。一般民眾的消費中,服務類是主要帶動物價指數上揚的力量,這類消費指數未降的原因,在於包括無形的勞務價格,譬如交通運輸、教育、保母費等等。「跟時間有關的消費價格,成為台灣物價上升的主導力量。」吳忠吉分析。
服務業價格高低,難以客觀評斷。以流通業為例,在這次鮮奶價格戰中,雖然幾家大型量販店、超市,以大訂貨量發揮了抵制生產者價格上漲的作用;但也正因還未定型,產銷通路的合理化還只走了一半,生產者也有話說。「通路利潤太高,」統一企業食品群副總經理高顯名就不以為然:「國外毛利只抓一二%,國內賣場卻抓到二0%。」
商家模糊的成本結構,植基在消費者對價格敏感度不強。一些零售業者透露,生產者在跟他們討論漲價情事時,態度明擺著「有人買為什麼要降」。
市場競爭可以讓價格走向合理,但是,「管制、特權事業仍在,才是物價不合理的源頭。」編過「自由經濟的魅力」一書的吳惠林指陳。
政府腳步紊亂
成為物價不定期炸彈的公用事業,長期管制的結果,是把價格制度破壞掉,無效率或不良管理被轉化為成本,轉嫁給消費者負擔。到最後,政府的包袱愈背愈重,「最後還是要由全體人民負擔」,交通部一位研究人員私下承認。
例如鐵公路運輸,每兩年調價一次,行政機關卻往往因事涉敏感,拖延調價時機。然而據內部人士透露,即使調價,也解決不了多年虧損的沈痾。對消費者而言,付了不合理的價錢,卻永遠享受不到高品質服務。
而農產品價格,更牽涉行政管理未能趕上現代腳步,使得產銷一出現狀況,價格就劇烈波動,成為多次物價上漲的導火線。
這次米價上揚事件,導因於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前身為GATT)在即,農民提前把稻穀賣給政府,使市面供應減少,加上糧商資格不夠開放,造成聯合壟斷。農委會釋出公糧的動作卻又晚了幾個星期才決定,消費者平白吃了幾斤貴米。
政府腳步紊亂,企業有時即使有心讓產品價格合理化,也無可奈何。
在最近中南部雞瘟引起雞價大漲事件中,台灣卜蜂企業以飼料場、電宰場到炸雞店垂直整合經營對抗傳統的農產體系,因為雞隻品質控制得宜而大發利市。但卜蜂總經理游汝謙卻不平地說,原已免除關稅的進口原料,政府又莫名地加徵加值營業稅。原料占雞隻飼養成本大宗,因此要降價也難。
農業問題是政府沈重的政治包袱,它不能以經濟定律解決。但政治與經濟的兩難,豈止在農業而已?
考選部長王作榮近日為文指出,近年來物價上漲幅度及連續性,是由財政龐大支出引起的,是通貨膨脹中最惡劣的一種。
他判切形容:「所謂最嚴重,不是……嚴重擾亂了經濟秩序及人心。而是一種持續不斷的,每隔一段時間便會爆發,足以在無形中損害經濟健康,而很難根治的經濟頑疾,長期累積之後,將使台灣經濟日趨衰退。」
前車之鑑在眼前。金融、財政赤字加上貿易逆差,使得美國連年被壓得喘不過氣來。「國家花錢才是造成通膨的主因,連政府自己都沒有成本觀念嘛。」一位國營企業負責財務的副總經理不禁私下憂慮地表示。
許多關心人士指出,政客一面開支票、一面砍收入,全民健保、老農津貼、國民年金連連出爐,政府無力負擔卻又非做不可,財政赤字愈來愈惡化,將使通貨膨脹的結構因素翻新。
舉債建設,一旦沒力量還錢,錢從哪裡來?「就怕他印鈔票。」吳惠林擔心央行能否堅持原則:「如果看短期物價沒事,又增加貨幣供給,就完了。」
年輕人得由奢入儉
包括官方和部分學者,並不認為台灣已經爆發此種情形,卻仍有一些人在展望未來之餘感到悲觀:「我這輩子大概就會碰見通貨膨脹。」吳惠林自我解嘲。
短期而言,個人只要薪水上升幅度超過物價上漲幅度,便不至受物價上漲之害。不幸的是,台灣最近工資上漲率又趨下降。以去年增加六.二三%來看,扣除四.0九%物價上漲率,實際所得只增加二.一四%。公教人員更緊迫,薪水調幅近年逐次減緩,今年預計調升五%,扣除三月以來四%的物價上漲率,只成長一%。
「薪資成長趕不上通貨膨脹,恐怕是未來必須接受的事實。」中央信託局副局長符寶玲以全世界失業率已逐年提高指證長期趨勢:「能有工作已應惜福,只能希望保住購買力。」她提醒,特別是二十歲以下的年輕人,以後會過得特別辛苦。由奢入儉,「對他們將是很好的功課」。
曾經,通貨膨脹的鬼魅驚嚇過上一代。當他們慢慢從生命的不安全感中走過來時,誰會想到,他們的下一代卻將要過早地踏入另一個惡夢輪迴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