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時報廣場上,豎有一座報喪鐘,靜靜地控訴著槍枝氾濫、人命低賤的悲劇。
這個電子告示牌五秒鐘顯示一次全美槍械生產數目,每十四分鐘更新一次槍下喪生的亡魂者。前年,共有二萬四千位受害者,比當年越戰的年平均死亡人數還多出五倍。美國總統柯林頓曾沈痛地表示,犯罪的陰影如影隨形,是「今日美國最深的精神危機」。
二十四小時保鏢不離身的柯林頓,大概很難體會,相對於他的精神危機,美國大眾早已喪失「免於恐懼」的自由。在一項美國司法部的民意調查中,高達八九%的民眾認為治安日益惡化,五五%常常擔心自己變成受苦者。
犯罪經濟學家指出,一個犯罪行為的產生,源自潛在犯罪者成本效益的考量;效益,指犯案後能滿足所求;成本,則是他可能付出的代價,例如坐牢,兩相權衡下,若是效益大於成本,一樁案件便可能成立;相反地,若是犯罪者認為不划算,判斷被抓的風險性很高,也許便會按捺犯罪的衝動。
然而,沒道理的是,罪犯付出成本是咎由自取,社會大眾卻必須共同分攤歹徒強予加諸社會的成本,
經濟學家試著量化這些犯罪行為的後遺症,發射一顆子彈的代價知多少?也許子彈市價不到一美元;但當廿六歲的羅賽爾射死路人喬治頓,它的成本就非三兩下能計算出來。
小案一樁兩百萬美金
以美國為例,喬治頓的急救醫療費用是六萬五千美元;由於他是因公出差死亡,保險公司將支付他年薪(六萬五千美元)五倍的理賠金--三十二萬五千美元給他的受益人;每年,他的家人還可從社會安全福利局(Social Security)領到四萬六千美元的撫卹金;他的同事捐出二萬二千美元,作為他二個小孩的教育基金。
此外,警方整個辦案行動花了一萬八千美元;少年犯量刑公聽會用去了一萬五千美元;羅賽爾因殺人入獄八年,在這段期間,納稅人必須付出,十萬美元幫他改過自新,而且,若以六十五歲的退休年限為準,四十三歲的喬治頓應該還有二十二年的生產力,累計年薪超過百萬美元。將這筆鉅額的帳單加加減喊,美國為羅賽爾的罪行總共付出二百萬美元左右。
美國司法部估計,二秒鐘發生一樁的不法案件,讓美國一年平白損失一千六百三十億美元,這數字大約是三分之二而國防經費,五倍的聯邦教育預算。
剛從景氣谷底翻身的美國,如想重整國力,打擊犯罪是當務之急。
將壞人一網打盡常是政府處理犯罪的直覺反應,不過,把犯人關進大牢,成本很高,而且刑期愈長,社會的負擔愈重。美國「商業週刊」的調查指出,二十五歲的犯人若被判無期徒刑,他的一生大概要花掉納稅人六十萬到一百萬美元的血汗錢,要是健康出了問題,社會還要為他免費治病。
一九八0年以來,美國受刑人數已經增加三倍,「如果把人關進牢裡是實現社會正義唯一的手段,那麼蓋再多的監獄都不夠。」金史密斯在印第安那州擔任十二年的檢察官,他不以為然地表示,不管罪刑輕重,「關愈久愈好」的時代過去了;再者,終身監禁為政府赤字雪上加霜,遺留給下一代沈重的財政包袱。
儘管如此,監獄還是絕不了跡。目前各監獄由於胃納有限,只好以放「舊人」關「新人」的方式度難關,因此每年有超過六萬名的要犯得以假釋出獄。許多刑期未滿的慣犯,尚未感化成功便能逍遙法外;由於犯錯得不到應有的處罰,有案在身的歹徒覺得划得來,治安當然一敗塗地。
忍無可忍的德州決定打破這個惡性循環,還給州民安全的權利。
德州九三年公民投票否決社區大學的設立,卻通過追加十億美元的監獄經費,顯示全州同仇敵愾打擊犯罪。本身曾是搶案受害者的參議員懷麥爾斬釘截鐵地表示:「我們一定要讓因犯得到應得的懲罰,絕不能因牢房不夠,就輕易放他們一馬。」
今年年底,德州將完成耗資二十五億美元的監獄擴建工程,設計十五萬四千個床位,比目前的容量大三倍。除了量的增加,為了讓安全監控滴水不漏,重刑犯的床,一個造價二萬四千美元。屆時,德州的監獄規模將居西方各國之冠。
百姓自求多福
蓋監獄的錢,原本可以用來辦教育,為求能安心走在路上,德州人民覺得很值得。他們相信,只要假釋犯愈少,德州愈安全。過去二年,德州首府達拉斯的暴力犯罪,果然減少三一%,是全美主要城市最大的降幅,更堅定他們的作法。
遺憾的是,並非每個人都有幸住在德州,既然政府無力遏止犯罪,老百姓只好自求多福。
「大家都對環境缺乏安全感,」保全業協會理事長。Security Industry Association)格藍泰(John Galante)說出小市民的心聲,「而且,暴力犯罪的本質也在改變,好像無論何時何地,人們都可能遇害。」
不想坐以待斃的小市民,開始自力救濟,為自家安全投下大筆銀子。
「我叫它安全稅,不花不行。」擁有一百家速食連鎖店的老闆波狄婁(Frank J. Portillo)無可奈何地說,去年一月八日,歹徒闖入波狄婁的一家分店行搶,七名員工當場慘死。意外發生後,波狄婁在每家分店加裝監視器,有些犯罪率高的地區更雇用警衛站崗。
波狄婁的作法並非特例。保全業協會指出,一千五百萬個監視系統在全美各地待命中,一年為製造商賺進二十一億五千萬美元的「社會難財」。當汽車的失竊率(每二十秒丟掉一輛)愈高,拐杖鎖賣得愈好,九0至九二年的銷售額成長了近五倍,成為社會治安的反指標。
暴力猖獗,社會大眾承擔的外部成本不只是錢,還有民心。美國「錢」(Money)雜誌報導指出,由於對生活環境失去信心,每年約有二十五萬美國人移民國外。而且,大學畢業、年薪超過五萬美元的知識分子疏離感尤其嚴重,每四個就有一個想要外移。出走的原因或許不盡相同,犯罪卻加快他們離家出走的步履。
民眾的情緒,執政當局不能再漠視了。
看到青少年持槍上學,「許多嬰兒潮代的父母,不想在這樣病態的美國,撫養下一代。」傳統基金會(Heritage Foundation)的莫雷表示,「以前他們逃到淳樸的奧勒岡州或蒙大拿州,現在他們遷居溫哥華,或其他更遠的地方。」
不能掉以輕心的是,高級人才的出走,是未來產業升級的隱憂,再者,劣幣驅逐良幣的效應將使治安更形惡化。
犯罪,這個令各國政府束手無策的世紀末惡疾,是否真的無藥可救?
美國市長會議(U.S. Conference of Mayers)主席亞伯拉森(Jerry Abramson)認為,「打擊犯罪,不只要抓犯人,關鍵是去防止有人變成罪犯。」前美國司法部長賀曼(Philip Heymann)也強調,貧窮與絕望是孕育罪犯的溫床,倘若規規矩矩做人得不到什麼好下場,許多人自然會想--不如大幹一場。所以,運用犯罪經濟學的觀念,讓想作案的人覺得犯罪不划算,才是等底抽薪之道。
台灣目前的犯罪規模。每十萬人有一百九十一位受刑人、與美國六十萬人中四百五十人一相較,從數字上來看,也許情節尚輕,然而,暴力猖獗、黑道橫行卻已是國人心中的痛。以美國為鑒,前進中的台灣,真禁不起誤入歧途的社會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