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書、書,現代人老是有讀不完的書。根據彼得拉治(Peter Large)在「再探微電腦革命」(Micro Revolution Revisited)一書中的估計,每天一睜眼,全世界就有一千本書誕生 就算是一天看一本,也得三年才能拚完。
行政院新聞局「出版年鑑」曾調查,光是一九九三年,台灣就創造了一萬五千種新書;進口圖書更高達兩千萬本--大概可塞滿十五座中央圖書館(該館現約有一百三十萬冊書)。
但是,在這資訊焦慮的世界,大多數國人仍然對「嗜讀症」免疫,就算是免費的書,碰的人也不多。
從關於圖書館的統計數字裡,可以找著部分證據。台閩地區每一居民平均「擁有」公共圖書館半本書;若以各縣市為單位,還能看出公共圖書館藏書與人口比的高低(見表一)。值得注意的是,排行前五名者除了台北市,其餘皆是人口密度本就較小的地區,多少提高了該區民眾所能分享的書籍比例。
其實只要夠勤快,誰都可以「擁有」整座圖書館。不過,國內每月踏進公共圖書館的人數,只占人口總數的百分之十左右。況且,身經百戰的莘莘學子們都不易忘記這一幕;每逢夏日炎炎考季,大夥兒趕早搶進圖書館一般閱覽室K自己的教科書,偶爾至圖書室「休息」,還會遇上為數不少、只看報章雜誌的人士。
館藏貧乏
再仔細檢閱實際借出的冊數,台閩地區「每人次」每年平均自公共圖書館借出二.七本圖書或雜誌,僅有文化資源特豐的台北市和人口結構特殊的金馬地區超越此數。公共圖書館圖書及人口比排名居前的澎湖縣,民眾使用程度則落至排行榜最後一名(見表二)。但是,全國二十三個大小縣市比來比去,一年平均借書數也只在一至三本書間徘徊。
在解讀普查的圖書館統計數字時,專攻讀者研究的淡江大學教育資料科學研究所教授賴鼎銘提醒:台灣「每人」每年平均借閱的圖書冊數應該要比二.七冊更少,因為圖書館的經常使用者才是借閱圖書的主要貢獻者。一位圖書館工作人員提及一名將該館小說全數看完的女士,她現在以好多跑租書店。
這位讀者遇上的公立圖書館使用困境--館藏貧乏、新穎性及專門性皆不足,正是令一般民眾不愛上圖書館的主要原因之一。一群經常使用公共圖書館的讀者,就發出不少令人心有戚戚的「民怨」:
「書那麼舊,誰要看!」「很倒楣,新書老是被借走。」「借什麼東西都要填單子,電腦查詢系統前永遠坐若人。」「為什麼新一點的期刊總是在裝訂中?」「必須等上一小時,館員才能告訴我有沒有這本雜誌。」「基本上,我覺得台灣的公共圖書館最適合考古學家使用。」……
至於公立圖書館書籍可以免費借閱這一回事,只是民眾還願意上圖書館的一小部分誘因。目前正進行高雄市文化中心圖書館讀者研究的台灣大學圖書館學系系主任吳明德分析,台灣出版品的價格相對上還算便宜,許多人如果需要某本書,多半是掏腰包自己買下,如果專等圖書館購進,早就失了時效。
資訊功能混淆
一位實務經驗豐富的圖書館工作人員觀察,到圖書館「休閒」一番的民眾相當多,其中有不少退休及待業人士,帶著小孩到館「教育」的媽媽也不少。此外,讀者與館方對圖書館「提供資訊」的定義有所不同,「公共圖書館面臨的危機是,(館方)一直無法掌握最新的資訊,並適時提供給民眾。」這位館員曾為文指出。
著有「圖書館學的哲學」一書的賴鼎銘更剖析,圖書館只是現代人資訊來源的一小部分,人類閱讀的形式其實不斷改變,唯有建立以讀者為中心的研究導向,才能為讀者提供切身的資訊服務。
果真如此,圖書館藏量和讀者使用情形等傳統式調查將不再是唯一評斷標準;每人平均擁有0.五本圖書館藏書和每人次每年借閱二.七本書等絕對統計數字也將不再擾人--只要這些書籍的確符合使用者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