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逆境的教訓

遠見好讀
user

遠見好讀

2017-05-15

瀏覽數 15,750+

逆境的教訓
 

「逆境確實最能激發美德。」

這句話出自法蘭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一位有「經驗主義始祖」之稱的科學哲學家,讀到此言時,我便想起父親在留給幾個兒子的信中所寫:「逆境中總有其福分,更能砥礪品格。」

在我心中,這番智慧就跟他留給我們的公司一樣寶貴,尤其當我想起科氏好不容易才撐過1990年代的那段日子。那時候,科氏因為在經營管理與法規遵循上遭逢最慘重的失敗,還登上了新聞頭條。的確,科氏雖然是一家成功的企業,卻也承受過幾回可怕的風浪,其中一些是因我們自己有所不足而造成。

這類憂患自然會給受害者帶來災厄,但是對於那些不再因此陷入逆境的人來說,確實是「逆境中總有其福分」。沒錯,那段經驗帶給我極大痛苦,已經造成的傷害,我永遠也無法挽回。但我可以記取這些管理失敗的教訓,致力改善,幫助其他人不重蹈我們的覆轍。

這些經驗讓我更加明白,要是科氏工業安逸自滿,不但會因為創造性破壞落得關門大吉,還可能造成對其他人的嚴重傷害。這就難怪我們一直努力使公司內部洋溢著一股緊張感,避免公司流於自滿。在科氏,沒有人會高歌勝利而失焦,忽略了真正重要的事。

要充分說明逆境這回事,我就不能不提下面這個科氏的案例,同時也是1990年代的頭條新聞。事情的發生,是肇因於股東間的爭議。

1989年,科氏在奧克拉荷馬州聯邦法院因「虛假申報法」(False Claims Act)遭人控告。提告者是我弟弟威廉,他曾經是科氏的股東,並曾於1980年代,多次把科氏告上法庭,但都沒能得逞。而這次提告的重點,則圍繞在1975至1988年間,科氏於聯邦政府與印地安人的土地上測量石油的做法。

那段期間,科氏石油(Koch Oil)靠著卓越的客戶服務成為美國最大原油集輸業者。考量到油田的情況,及徒手測度油量的方式在當時也不精準,我們認為科氏的做法最起碼都與業界實務一致,很多方面甚至還做得更好。事實上,有證據顯示,科氏的量測方式精確度接近99.5%,超過業界標準。科氏服務的對象,主要是獨立產油商,其中許多地處偏遠,油田環境嚴苛,把這點也考慮進去的話,這麼高的精確度更是難得。積垢、油中含氣、儲油槽底部的基礎沉澱物與水分(BS&W)、槽內溫度差異、油槽變形,與其他諸多變數,都會產生影響,量測要達到100%精確是不可能的。

這起訴訟的理由,是基於科氏紀錄上售出的石油,大於買入的量,所以宣稱我們是不當取走石油,甚至過分到指稱科氏「竊取」石油。我們的客戶,沒有一個對科氏提出告訴或成為共同原告,沒有一個在官司中說出不利我們的證詞。事實上,有幾名客戶在作證時是站在我們這邊,表示只要對科氏的量測有疑慮時,他們都會提出來,也都能在雙方同意下和平解決。

想懂護國神山的背後?免費報名,看見時代的選擇。

就連印地安部落歐薩吉族人,也在整個案子裡表達對科氏的支持。聯邦土地管理局(Federal Bureau of Land Management)並未發現科氏這方有錯,其表示:「生產責任方面並無不一致或不合規的情況。」

不幸的是,某些怨懣的離職員工(這些人大部分是因為偷竊或其他違反公司政策的情事而遭解僱)做出了不利科氏的證詞。這些離職員工以不清不楚的申述,說自己曾經「揩油」,但這番說詞是在此次官司開打後才冒出來的。事實是,沒有任何石油被揩,此案也未發現任何竊取行為。

然而,美國奧克拉荷馬北區地區法院對陪審團做出指示說,科氏客戶對政府並無法律拘束力,客戶在石油量測進行當時贊同與否,與本案無關。法院認為,根據隸屬聯邦政府的石油土地租約所適用的特殊法規,唯一重要的是看申報表格上提交的石油量是否與實際支付購買量完全相等。陪審團經過超過一週的審議,判定科氏有罪,該案於2001年和解。

日後回顧這件案子,並套用MBM來分析,我認為起因在於科氏工業股東間對願景有所衝突,繼而產生不合,導致不信任,然後,情況惡化到對簿公堂,再演變到1983年的股權收購,以及年復一年的更多官司。

窒礙難行的願景,或是像這個案例那樣在願景上有所衝突,是造成許多大企業失敗的根本原因。這也是為何今天科氏每一次徵才,都想找到品格高尚、並且與我們願景相同的人,跟我們一樣希望有個更美好的世界,一個企業之所以能繁盛成功,是藉由改善人群生活的世界。

逆境的教訓_img_1

本文節錄自:《好利潤》一書,查爾斯.科克(Charles G. Koch)著,穆思婕譯,天下文化出版。

圖片來源:unsplash Willem Shepherd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