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追尋廣播台北夢

馬萱人
user

馬萱人

1995-02-15

瀏覽數 16,550+

追尋廣播台北夢
 

本文出自 1995 / 3月號雜誌 第105期遠見雜誌

大台北的廣播天空,又寬又窄。大功率的調頻電台已開放申請;未獲核准或從不申請的地下電台,繼續和新聞局捉迷藏。去年底省市長選戰中的電波競技,餘波蕩漾;有一群懷抱廣播大夢的台北人,則暫時缺席這場比賽。

這群台北人,蓄勢待發。前年底即獲原中廣新聞網頻道的中功率電台「台北之音」,將於今年二月底發聲。為了「它」,兩岸斷絕後首位踏上大陸的台灣記者徐璐,半年沒固定收入,當了兩年TVBS業務部副總經理的王偉忠,日前請辭該職,離開中廣新聞網去做生意的彭興茂,重新回到老本行。

和「台北之音」交集的個體,其實囊括大台北各界人士。這個電台以「新新聞」周刊總編輯王健壯等人為新聞節目的既有資源,人脈尚延伸至文化界的林懷民、黃春明、吳念真、許博允,電視界的王鈞、黃春雄,企業界的殷琪、蔡明忠、曹興誠……。

夢結合了人

他們或為股東,或為節目主持人,或者兩者皆是,卻都不是現職專業廣播人,這和其他電台大不相同;字正腔圓不是該台甄選記者的首要條件;傳統廣播中少見的論壇式新聞節目亦在籌畫中。此外,「台北之音」也企圖用嶄新的營運方式「解放」廣播世界,它的節目自製率將達九0%,遠高於新聞局規定的下限三0%。

從「台北之音」暫定的節目名稱及主持人中,不難嗅出濃烈的實驗性質;媒體工作者馮光遠的「台北報報」、導演吳念真的「台北多桑」、水晶有聲出版社總監何穎怡及政大廣告系副教授孫秀蕙的「台北末路狂花」、甚至還有徵求聽眾主持的「台北我最大」等。

這群綜合各行各階層的新科廣播人認為,從前的廣播節目「太爛」,他們自詡從此要讓待過台北的人,都記得這裡有座「有理想」的商業電台。

是什麼樣的「理想」讓「台北之音」這群人在空中相遇?

一場廣播夢,是這群人結合的最大動力。「就像一群靈魂,想在空中尋找另一群靈魂。」商界繞一圈、終究無法忘懷廣播的彭興茂形容。

自小作夢當廣播人的該台總顧問王偉忠,早年在電視節目「連環泡」中以配音皮偶諷喻時事人物,玩聲音的游戲。他體認廣播是最不必粉墨登場的媒體,卻極具發揮空間。

參與該台籌備工作的傳訊電視台北中心主任陳浩,任職報社時下班後兼任「美國之音」在台播音員,深為廣播的魅力吸引。「想像大陸上的某個角落有人正在聽你講話,」陳浩描述:「感覺很妙。」他覺得廣播的想像力需要解放。

曾製作「台灣底層的聲音」音樂專集的何穎怡,關心弱勢電台從不落人後。在「台北之音」裡,她打算為大台北的中產階級--尤其是女性知識分子,做個結合音樂與知識的「新馬克思」後現代廣播節目。名字聽起來雖冷闢,但是,「這類地方化、小眾化的節目需要長期觀察,不能以初期表現定生死。」同時是「台北之音」股東的何穎怡表示。

《造山者》拍出台灣半導體的人情與選擇,7/31空中沙龍帶你聽見幕後真實|立即報名>>

至於該台台長徐璐,每談到這個曾差點難產、將在二月底誕生的「巨嬰」--「台北之音」,整個人更是語調提高、亮了起來。「和當年到大陸去採訪一樣,這些都是我喜歡做的事情。」她興奮地解釋。

不過,這一票在各領域表現傑出的人士聚首一處,籌備過程並非一帆風順。播音前,該台的企業界股東已全數重組。「如果你們訪問某位台北市長候選人,我會去打你們!」當一位前任股東口出狂語,幾位媒體工作者就知道事情不對了。他們擔心股東干預媒體自主權,決定另竟出資伙伴。

一番尋尋覓覓,如今「台北之音」的六位企業界股東平均出資,同時聲明完全不干預「台北之音」的專業自主權。聲稱對廣播沒有特殊情感的大陸工程公司總經理殷琪解釋:「我並不特別期待「台北之音」做些什麼,只希望能藉此認識工程與建築之外的世界。」殷琪認為,廣播電台雖然不易賺大錢,但是不像報紙或雜誌般政治色彩濃厚,值得企業界多加關注。

摸索「公平客觀」

五千萬元的法定建台成本,對資本雄厚的企業家,只是九牛一毛;但是,對新聞圈內人而言,可不是小數目。「文化人搞傳播,還真是玩不起!」陳浩觀察。當初決定做廣播,除了理想使然,其他電子媒體的巨額資金限制,也是原因之一。

解決了資金問題,新聞局要求的建台期間行政報備手續,仍使得「台北之音」開播日期不斷延後。然而,他們也慶幸因此避開去年底省市長選舉廣播界陷入的政治混戰。曾任自立晚報副總編輯的徐璐感歎:「大眾傳播媒體開放這些年來,最遺憾的是都介入了政治。」

雖然言明不介入政治,且股東名單排除了政客,但「台北之音」不會錯過未來的選舉報導。徐璐堅信,媒體依然可以藉著平衡報導達成公平客觀,「我們不會take sides(偏頗)。」不過,這一群資深的媒體工作者也承認,仍在摸索真正的公平客觀。

曾創辦電視和雜誌等媒體、擔任該台董事長的張繼高也坦白地說:「出錢的人哪個不想干預媒體?」至此為止,他對「台北之音」企業界股東不干涉媒體經營的態度表示難得。但未來這一份尊重是否能堅持下去,答案不在今天。

「台北之音」極高的節目自製率,意味廣告必須自營。出租頻道、坐收現金的美好時光已經過去,這個電台馬上面臨的是維持節目品質和電台運作的成本;不挖角的作風,則需要持續的人才培訓計畫為後盾,這都不是一蹴可幾之事。

無論如何,這個「巨嬰」的孕育期即將結束,計畫中顛覆主流廣播的聲音戲法已蠢蠢欲動,就等按鈕播送。在地下電台論辯政治議題和傳統電台制式念稿聲中,「台北之音」會是一個沒有好內容的「頻道」,或真正能成為「媒體」?台北人可拭「耳」以待。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