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提升競爭力 提升競爭力 策略執行力實戰6天班,倒數計時,即刻報名

殭屍

遠見好讀
user

遠見好讀

2017-04-30

瀏覽數 17,300+

殭屍
 

左拉.尼爾.赫斯頓(Zora Neale Hurston, 1891-1960),喬治.羅密歐(George A. Romero, 1940-)

艾德蒙.韋德.戴維斯(Edmund Wade Davis, 1953-)

殭屍大師納森.布朗(Nathan Brown)曾言,在死亡面前「眾生平等」。死亡「最終會降臨在所有人身上,無人能掙脫死神冰冷的懷抱。生而於世,孰能無死,此乃人間少數不容置疑的真理。或許就是因為這樣,才會一想到如此偉大的真理有可能遭擊潰,就令人感到無比毛骨悚然⋯⋯若生命的終點不是死亡,人類又該何去何從?」

人們通常認為殭屍是經施法或以科學方法動手腳後,會動的屍體。近來殭屍片盛行,銀幕中蹣跚而行、下顎鬆脫、時而滿身腐肉的殭屍,增殖速度駭人,令人望之喪膽。現代人對殭屍越來越感興趣,催生出不少佳作,人稱「殭屍教父」的喬治.羅密歐於1968年執導的電影《活死人之夜》(Night of the Living Dead),便為其中數一數二的代表作。而殭屍概念的源起實可溯及多年之前。根據源於西非伏都教(Vodun)的海地巫毒教(Vodou)教義,巫師能令死者復活。1937年,身兼人類學家及作家的左拉.尼爾.赫斯頓曾提出報告說海地有狀似女殭屍之物出沒,在當時掀起軒然大波。民族植物學家韋德.戴維斯更語出驚人地表示,海地人可能是以從河豚身上提煉出的河豚毒素(tetrodotoxin)先使人陷入假死狀態,進而營造出復活的錯覺。

只要是人都會怕死,對於死亡的神祕,各人看法不一,人也無法掌控死亡,而殭屍研究迫使我們不得不面對死亡。殭屍專家克里斯多福.莫爾門(Christopher Moreman)和科瑞.拉希頓(Cory Rushton)曾寫道:「殭屍不但反映出人終有一死的殘酷事實,也反映出社會腐敗的前兆。觀眾看了不得不去思考毫無意義地活著的可能性⋯⋯在探討活死人的陰暗面之時,我們也會意識到,自己可能也或多或少像個已死的活人。」

另可參考:泥人(1580年),《科學怪人》(1818年),《吸血鬼》(1819年),〈猴掌〉(1902年),洛夫克拉夫特的幽靈人種(1922年)

遠見訂閱贈西堤餐券2張,知識與美食一次滿足!優惠組合價$2,880,立即訂閱>>

----------------------------------------------------------------------------

圖說:最近諸如《陰屍路》(The Walking Dead)的殭屍片及影集大受歡迎,片中殭屍多是因爆發流行病或生化危機而感染病原體的人類。

殭屍_img_1

本文節錄自:《死亡與來世:從火化到量子復活的編年史》一書,柯利弗德.皮寇弗(Clifford A. Pickover)著,李之年譯,天培出版。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