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期中選舉,民主黨的慘敗,主要歸咎於柯林頓就任總統二年以來,一直沒有好好地「做什麼像什麼」;法國社會黨的狄洛(Jacque Delors)在總統大選的民意測驗中遙遙領先,但他深知為了求得勝利,不可能在競選中「說什麼算什麼」,因此毅然放棄競選,把做人的誠信看得比做法國總統來得更重要。二位美法領袖的言行,可做為台灣政治人物的殷鑑。
(一)守分際、講誠信
近年來,大家原以為在、言論這樣開放、輿論這樣監督。選民這樣要求、二個在野黨又這樣聲勢逼人的情況下,執政黨一定會面對前所未有的挑戰、不得不遵守公平的遊戲規則、不得不用最優秀的人才、不得不痛下決心創下最好的政績,來獲取民心、維持政權。
事實上,選舉時的踐踏公平遊戲規則,選舉後檢討台北市失利之推託諉過及二位副議長產生的風波,不得不令對國民黨仍存有希望的人失望。
要了解執政黨今天的衰退,必先要了解近年來執政黨高層的言行。如果我們做一般性的觀察,則可以歸納出三項:
(1)執政黨在選舉期的文宣與言行,與平時大有出入。
(2)即使不在選舉期間,上層也常常講的是一套,做的又是一套。
(3)在「講的」與「做的」二方面,上層又常常犯了不是「過之」,就是「不及」的毛病。
這樣言行不一致、分寸無法拿捏,當然引起選民特別是知識分子的疑慮,甚至反彈,也使忠於國民黨的黨員無所適從。
尤有甚者,這一種矛盾--從政者公開說的與私下做的,私下說的與公開做的可以完全不一致,居然可以一再發生,而毋需負起任何政治責任。這種怪象之所以能在台灣發生,主要是國民黨曾以奶水餵過民進黨,民進黨也就以對這種矛盾的容忍來回報。
現在,經歷了省市長的劇烈競爭,大概已把二黨之問的這種「情結」、「互諒」與「默契」消耗殆盡。在接踵而來的立委與總統選舉中,二黨逐漸接近的實力,以及新黨可能變成「關鍵少數」左右大局時,我們終將逐漸走向民主正軌。
在這一時刻,讓我們對三黨的政治人物,做一個嚴格的要求。用淺顯的話來說:
(1)做什麼就像什麼。
(2)說什麼就算什麼。
這一個嚴格的要求,也實在是一個低調的要求是「守分際」,後者是「講誠信」而已。
(二)柯林頓失敗的教訓
這裡引述美、法兩國政治人物的近例。
去年十一月美國期中選舉,民主黨大敗。在檢討失敗的諸多原因中,一個關鍵因素是在選民心目中,柯林頓二年來反來覆去的政見,使人民對他的領導力與誠信產生根本的懷疑。
本性喜歡被人稱讚的柯林頓,特別在乎民意。當他的政策受到批評時,柯林頓就容易改變立場,使原來支持他的人失望,使本來反對他的人覺得這種改變只是投機,形成柯林頓的進退失據。
一位評論家指出:接任總統二年,這位白宮主人至少已有四次「要想重起爐灶」。當柯林頓總統想重新開始之時,選民又在諷刺地問:你到底是誰?你到底要變成何許人也?
最近他倉促提出的減稅方案,更是不守原則、缺少定見的最好例證。他的這項六百億美金減稅方案,雖然會得到中產階級支持,但大多數人民不免要責問:你競選時最重要的政綱是減少財政赤字,共和黨的政綱才是減稅。現在搶在一月共和黨主控新國會之前提出,豈不是太在乎選票,太不在乎誠信?
這一改弦更張,當然又引起了一些重要評論家的強烈指責:一個抄襲共和黨政綱,又違反自已對美國選民承諾的政客。一幅漫畫生動地把他的臉改畫成大象(共和黨象徵)之臉!
沒有人不欣賞柯林頓的滔滔辯才與機警靈敏。有些政治人物因口齒笨拙而說錯話,有些因腦筋遲頓而做錯事,柯林頓則是一個異數。
簡單地說,這位入主白宮的美國總統,犯了一個大錯:他沒有「做什麼像什麼」。做美國總統,就要做像美國總統,而不是處處要討好各種利益團體,時時要向選民說好聽話。因此,有人批評他:過去二年,他還是在「競選」總統,而不是在「擔任」總統。期中選舉挫敗,更使他亂了方寸。為了二年後的競選連任,採用共和黨政見,使他愈來愈不像是個民主黨的總統。
柯林頓已宣布將競選連任。如果他要以比共和黨更共和黨的政見來競選,我們幾乎可以肯定,他就會變我另一個競選連任失敗的卡特。
(本文稍長,分二期刊出。本期討論柯林頓的教訓,下期刊出狄洛的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