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市長大選落幕,國民黨提名的台灣省及高雄市副議長人選相繼落選,楊文欣違紀當選省議會副議長,引發的賄選查察行動如滾雪球般愈來愈有看頭,恐龍般的國民黨當局已意識到危機,但稀奇的是選後檢討都是「別人的錯」;舊的前帳未清,李登輝是否競選連任,已迫不及待成為新的表態勸進動作。九五年伊始,台灣政治改頭換面的變化十分有限。
「主權在民」的時代也是顛覆舊體制的時代,反對黨試圖顛覆執政黨、地方急切要顛覆中央的權威、新媒體以行動顛覆舊有媒體的供需模式、新台灣人也逐漸以新思維新取向取代固有的意識型態和行為準則。
但這一切顛覆、替代和淘汰都由下而上,從社會的最底層向上延伸,處於金字塔上層的國民黨和最頂端的當權者,卻未必深刻意識到「變」的訊息,或者仍在既有思緒中打轉,尋不到新出路,連帶使政壇表現仍是一片權力、權威、權謀和權術。
權力和權威仍是新一年台灣的主宰,權謀和權術是統治手段。民代爭光表態、勸進,是為了親炙恩澤,分享權力;查賄,兼具司法和重整黨紀家法功能,卻無法解釋為何違反黨紀的案例辦得快且嚴,提名當選者賄選卻只聞樓梯響,遲遲未見具體行動,權力的巧妙運用仍然存乎掌權者的心。
新造神運動
儘管政治大步改革,可能永遠戒不掉民眾對權威的渴望。台灣號稱已走入歷史的新開端,照理應走建構制度、循制度產生人選、出身平凡者亦可靠數人頭而當政的路,領袖藉選舉產生,政治人物不再靠天縱英明或神秘的魅力領導。但平常心看待平凡、平實的總統仍是奢求,更多的人們喜歡「神」的領導更甚於「人」,新的「造神運動」在台灣方興未艾。
服務和鞏固權威的布局已出現,內閣改組,連戰、吳伯雄、宋楚瑜和趙守博、蔣仲苓、楊亭雲等人搭配的深層用意,實已為李登輝編織好「第一任民選總統」的桂冠,剩下是李登輝主觀上要不要的問題;黨公營機構和民間最近爭相出書,頌揚李登輝言論,威權時期歌功頌德的作為日增;李登輝的任何言行,仍是三台新聞的固定頭條。集黨政軍大權於一身後,李登輝正進一步被神化,但它究竟是有心人的營造,或台灣悲哀的政壇文化使然,沒有人知道答案,這就是權力的微妙處。
權力的核心問題是李登輝連不連任,這是開年後最熱門的政治話題,眾人急切想知道更廣泛的權力分配和大洗牌的時機是否已來臨,但天威仍不可測。相較於美國總統柯林頓在距選期近兩年前即宣布有意參選連任,台灣明年即將首次民選總統,但急於一睹沒有「李登輝主義」的台灣政治為何種風貌的人,只有耐心等待,因為強人智慧本就高人一等,全民應等待、期盼,甚至祈禱聖哲再出馬。
連立委、國代和總統選舉何時舉行,也脫離不了權力和權謀。透過修憲使本屆立委任期延長至明年五月二十日,下屆立委任期延長為四年,讓總統有權有責、權責對等,再藉「三合一」選舉一次選出總統、副總統和立委、國代,徹底解決內閣須隨立法院改選或新任總統就職而頻繁總辭的問題,本屬一勞永逸且是社會成本最小的上策。
但是國民黨在台北市長與市議員二合一選舉失敗的教訓,使它寧可選擇分開舉行選舉的下策。中選會主委黃石城從選舉後贊成三合一,一夕間變為分開選,權謀權術顯然已凌駕一切制度和法律、掩蓋真理和政治人物的誠實,這是令人無法理解的。
權力現象稍有不同的是,省市長選舉後,地方在選票基礎上「葉爾欽效應」開始牽制中央,中央很難再獨攬所有人事大權。高雄市長吳敦義不顧選前高層間的默契,堅不發表李登輝屬意的王志雄為政務副市長,惹得地方派系大老王玉雲涕酒縱橫;楊文欣、張瑞德以「自已的方法」違紀當選,議會派系劍拔弩張,李登輝面子十分掛不住。
國民黨唯一的機會
表面上,中央主導權已被地方徹底顛覆,黨員一面向高官表態輸誠,另一面我行我素,當局處理兩岸關係和統獨議題的兩面手法,倒也上行下效,學得維肖維妙。但回想近年國民黨內權力鬥爭過程,楊文欣之父楊天生、高雄市隱藏幕後的「大老」,甚至涉入槍擊案繫獄的屏東縣議會議長鄭太吉,哪一位不是與領導階層「關係深厚」、曾經在地方聲援李登輝猛鬥王建瑄的土地稅方案、猛批郝柏村的「基層民意」?
有人認為,國民黨的當權派是養虎貽患、尾大不掉,但地方敢公然和中央唱反調,到底是進步、退步,到底是改革成果、還是新包袱,很引人省思。
另有人推斷,李登輝補選台北市長和省市副議長失敗,如今黨紀處分和司法偵辦違紀者,顯示李已有決心開始要與黨內政敵、地方派系、財團畫清界線,他可能要「清黨」。
首要可能是清除過去非當權派、理念與新黨接近的人物,如郝柏村、林洋港等人。去年底最後一次中常會,國民黨頗不尋常地在選舉結束近一個月後,才發動要追查「棄黃保陳」謠言,並由黃大洲直指郝柏村否認他的競選廣告,對他傷害極大。這波行動並未將郝逼到絕境,「黨內有派、互通聲氣」將使國民黨在總統提名過程中,增加不少額外的壓力,林洋港或可有較大的合縱連橫空間。
其次要清除的是金權色彩濃厚、可能脫疆不聽駕御的地方勢力。以省市副議長違紀競選為例,開除黨籍者雖僅兩人,但投票給楊文欣、張瑞德的省市議員多達二、三十餘人,國民黨忍痛犧牲的不僅是兩席副議長,更可能得罪在地方握有選票的四、五十名議員。
李登輝打破少得罪基層的行為模式,有人解讀為他已不再競選連任,所以敢放手去整頓國民黨;也只有藉他的聲望、條件和優勢,國民黨才有起死回生的機會,不再被地方派系牽著鼻子走。拋棄這項包袱,立委、國代和總統選舉,才有更大的勝算,國民黨的繼任掌權者,才不會被反噬制約。而如果李登輝確實不再連任,他的作為是在為連戰鋪設後路。
權謀副產品不少
但是藉此研判李登輝不再連任,可能失之武斷,因為即使李登輝要再出馬,類似的整頓可能是形勢所迫,不得不然。再說,從李當權迄今,拉宋楚瑜、李煥打俞國華,拉宋楚瑜打李煥,提名郝柚村逼李煥下台,再藉地方勢力把郝拉下馬的模式歷歷在目,就算藉民意對「黑金政治」的反彈「統一戰線」一下,幹掉一些惡名昭彰的地方人物,並不令人意外。這也是天賜國民黨的唯一改革機會。
說穿了,這些都是權力、權或、權謀和權術」交互作用的結果,也是台灣政治人物生存、發展的必備技能。它的副產品,諸如國號上漸少用「中華民國」,而以「中華民國在台灣」取代;「一個中國」衍生出「一中一台」或「階段性兩個中國」;乃至統獨問題上的「非統非獨、疑統疑獨、可統可獨、先獨後統」,或者外交策略上的「南向政策」、「跨洲之旅」,以及一窩蜂似地參與聯合國行動,最後淪為出口轉內需,往五分鐘熱度過後,目前還有誰認真計較、它的成敗?
戈巴契夫前年來台訪問,提倡的「新思維」,曾經激起國人一陣討論反省。台灣的政治改革,當局和許多民眾引以自豪,但是有沒有人認真去評估反省,除了換上不同省籍的總統、行政院長、立法院長以外,政治文化提升了多少?民眾的民主素養增進了嗎?選舉頻率和項目增加了,但是否表示更民主、更進取,還是品質更每下愈況?台灣的政治新思維在哪裡?選舉激情過後,是不是一切「恢復原狀」?
我們常對過去崇拜強人威權的文化搖首嘆息,嘲笑強人時代所作所為,批評當權者各種作為,但是仔細看看上下你我身邊的周遭環境,今天和昨天比,你是否似曾相識,甚至更感茫然迷惘?
(陳煒為資深新聞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