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長生不死是好事嗎?

遠見好讀
user

遠見好讀

2017-03-21

瀏覽數 42,450+

長生不死是好事嗎?
 

與此同時,人類也不會在六十五歲就退休、讓路給新一代和他們創新的想法與期望。德國理論物理學家普朗克(Max Planck)有句名言:「科學在一次一次的葬禮中進步。」他所說的是,必須等到一個世代離去,新的理論才有機會剷除舊理論。這絕非科學獨然。想像一下你現在的工作環境,不管你是學者、記者、廚師、還是足球員,如果你的上司已經一百二十歲了,概念都是在維多利亞女王時代建立的、而且他可能還要再當你上司幾十年,這給人什麼感覺?

到了政治領域,情況可能還更為險惡。如果俄羅斯總統普丁繼續在位九十年,你覺得如何?再想想,如果人本來就會活到一百五十歲,那麼在2016年,掌控莫斯科的還會是史達林,現年一百三十八歲,老當益壯;毛主席一百二十三歲,正值中年;伊莉莎白還是公主,等著從一百二十一歲的喬治六世手中繼承王位。至於她的兒子查爾斯,可得等到2076年。

讓我們回到現實,現在還遠遠無法肯定庫茲威爾和德格瑞的預言究竟能否在2050年或2100年成真。就我自己看來,在二十一世紀想永保青春,為時過早,現在就抱太大期望,大概只會迎來很大的失望。知道自己終將一死並不好過,但如果是一心以為長生不死卻夢想破滅,可能更難接受。

雖然過去一百年,已經讓平均壽命增加一倍,但如果要依此推論,認為在未來一百年,定會再翻倍達到一百五十歲,也還言之過早。1900年全球的平均壽命之所以不到四十歲,是因為營養不良、傳染病和暴力,讓許多人還很年輕便離開人世。但只要避開饑荒、瘟疫和戰爭,就能活到七十、八十歲,這是智人自然的壽命長度。一般人可能沒想到,其實在幾百年前,活到七十幾歲也不是什麼罕見的怪事。伽利略享年七十七,牛頓享年八十四,米開朗基羅更是高齡八十八,而且當時還沒有抗生素、疫苗或器官移植的協助。甚至,就連叢林中的黑猩猩,有時候都能活到六十好幾。

事實上,到目前為止,現代醫學連自然壽命的一年,都還沒能延長。現代醫學的成功之處,是讓我們免於早夭早逝,能夠完整過完應有的人生。就算我們打敗了癌症、糖尿病和其他主要殺手,也只代表幾乎每個人都能夠活到九十歲,但和一百五十歲還差得遠,更別說五百歲了。想達成這個目標,醫學必須重新打造人體最基本的結構和運作,並設法再生各種器官和組織。究竟在2100年能不能做到,現在絕對仍在未定之數。

然而,每次失敗的嘗試,都是讓我們向戰勝死亡又邁進一步,也將帶來更多希望,鼓勵投入更多心力。谷歌旗下的Calico公司可能來不及讓聯合創辦人布林(Sergey Brin)和佩吉(Larry Page)長生不死,但很有可能會在細胞生物學、遺傳醫學、健康醫護方面有重大發現。這樣一來,新一代的谷歌員工就能站在更好的位置,向死亡進攻。高呼著人類不死的科學家,其實就像是「狼來了」故事裡的那個男孩—狼要來,只是早晚的事。

因此,就算在我們有生之年還無法達成永生,這場與死亡的戰爭,仍有可能是接下來這個世紀的旗艦計畫。想到我們對於「生命神聖」的信念、整個科學界的動向、加上最重要的是資本經濟的需求,一場對死亡的無情戰爭似乎已無可避免。我們的意識型態看重人類的生命,絕不允許我們輕易接受人類死亡。只要人是因為某種原因而死,我們就會努力克服這種原因。

對於這項挑戰,科學界和資本經濟絕對是樂於承擔。只要讓他們得到新發現、奪得新商機,大多數的科學家和銀行家並不在乎要做的是什麼事情。而又有誰能想到,比戰勝死亡更令人興奮的科學議題,或是比永保青春更有前景的市場?如果你已年過四十,請閉上眼睛一分鐘,回想自己當初二十五歲的身體,不只是外表,更是當時那種感覺。如果能讓你回到當時的生理狀態,你會願意付出多少價錢?當然,有些人會對此不屑一顧,但願意不惜一切的顧客,也必然不在少數,已足以構成一個幾乎無限大的市場。

如果光這些還不夠,單就對死亡的恐懼這一點,就已經深植在多數人心中,足以推動向死亡宣戰。只要人們認為死亡無可避免,就會從小訓練自己,壓抑想要永生不死的欲望,又或是駕馭這種欲望,運用到其他目標。正是因為人們渴求永生不死,才能譜出「不朽」的交響曲、在戰爭中奮力爭取「永恆的榮耀」,甚至願意犧牲生命,希望自己的靈魂能「在天堂享受永遠的幸福」。不論是藝術的創造、政治的投入或宗教的虔誠,很大部分其實正是由對死亡的恐懼所推動。

【會員免費報名】晶片王國背後,世代賭注如何與信念交織?《造山者》導演帶你進入真實第一線

伍迪‧艾倫(Woody Allen)就從對死亡的恐懼,發展出燦爛的職涯。曾有人問他,是否想在大銀幕上永遠活下去。他回答:「我寧可活在我的公寓裡。」接著又說:「我並不想靠作品來達成永生,我希望靠的是我不要死。」不論是永恆的榮耀、全國性的悼念會、又或是對天堂的夢想,都很難替代像伍迪艾倫這種人真正想要的:不要死!一旦人們覺得(不論理由充分與否)有很好的機會能躲避死亡,求生的渴望就不會讓他們再去承擔像是藝術、意識型態或宗教這樣的重擔,於是便引起如雪崩般的連鎖反應。如果你覺得那些眼睛像要冒火、鬍鬚迎風揚起的宗教狂熱份子已經夠嚇人,就請拭目以待:一旦行將就木的零售業巨擘和年華老去的好萊塢小牌明星,以為發現了長生的靈藥,他們會出現怎樣的舉動!在這場對死亡的戰爭中,如果科學上出現顯著進展,真正的戰場就會從實驗室轉移到國會、法院和街頭。如果科學的努力宣告獲勝,那更會引發激烈的政治衝突。過往歷史上所有的戰爭和衝突,很可能規模都將遠遠不及接下來的這場爭鬥:爭奪永恆的青春。

長生不死是好事嗎?_img_1

本文節錄自:《人類大命運:從智人到神人》一書,哈拉瑞(Yuval Noah Harari)著,林俊宏譯,天下文化出版。

圖片來源:unsplash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