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民意橋

遠見編輯部
user

遠見編輯部

1994-12-15

瀏覽數 10,400+

民意橋
 

本文出自 1995 / 1月號雜誌 新媒體時代的顛覆人

台大人的迴響

身為台大人,在拜讀貴刊一0二期之後,心中的無奈和感懷又深了些。

當初在僵化的教育體制下一路走過來,進人人人欽羨的台灣大學,走在椰林大道上,總覺得連風都是自由的。不可諱言,台大的確在許多事務上領風氣之先,但實際上很多制度和思考模式,並不足稱是台灣的最高學府。學校行政人員仍高高在上;學生的個人意識極強,不顧為系上或社會多付些心力、不容異於己的言論;有些教授也並無善盡教育的重大責任。

曾聽教授感歎,現在台大的學生,實在不似以往,求知慾不強,只想修高分的課,道德修養愈益低落,更嚴重的,是喪失了對社會的關心。或許,這也是因為當前整個社會風氣敗壞所致,當人們見到日漸腐化的政治,便日漸減少對生存環境的關懷,只求獨善其身、冷漠地面對社會,如此交替循環,卻也使有心人士更加為所欲為。上學期台大學生會長選舉中,便深深感受到攻擊、抹黑等政治手段,完全感覺不到大學生所應有的氣質。

若說台大人全是自利、高傲的一群,或許是不盡公平的,但台大人實該深切檢討,在享有眾多社會資源之際,是否更該發揮所長,扮演好自己的角色,雖不求能有什麼偉大貢獻,但求能為所生活的家園盡一己之力吧。

淡水 陳華玉

不神化也不醜化

我是一名台大的畢業生,而未來兩年也將在台大繼績求學。老實說,過去四年來我深深覺得身為台大人是我人生中一個很大的包袱,因為不論學校或社會乃至於親戚朋友都會給予台大人嚴格的要求與期望,一旦無法達成,則隨之而來的批評常是「欲加之罪,何患無辭」。

其實絕大多數的台大學生都是「質純溫和」的一群,只不過由於我們的人數眾多,難免有較多獨特想法的人。就像金傳春老師所說的,「各種怪人在台大都可以被包容」。正因為我們的有容,因此才能盛開各式各樣的花朵,世人又何必要用僵固的價值觀扼殺這些奇花異草呢?

很多台大人和我一樣,對社會大眾有著同樣的期望,那就是:「關於台大的好,您毋需神化,關於台大的壞,更毋需醜化。因為天底下沒有一個人或一件事是完美無缺的。」希望所有認為「台大人對別人有成見」的各界人士,能先放下對台大的成見,用客觀、公平的心來對待你們口中的「台大幫」。

台北 劉佳安

支票兌現更重要

在十二月三日大選揭曉的當天夜裡,細讀貴刊一0二期的特別企畫「選舉萬歲」等篇章,特別心有戚戚焉!

其實選民所在乎的,並非那一黨大勝或小贏,真正重要的是諸位民選的「公職人員」能不能治癒台灣的各種病態、敢不敢消弭台灣的各大小弊案,最起碼讓新生代的台灣人對這片土地懷抱希望,可以在任何地方驕傲地說「「我來自台灣」。希望別只顧著討論補選失敗、誰得辭職,這是各政黨的家務事,跟人民有多少利害關係?

我們只想請各類傳媒充當老百姓的千里眼、順風耳,將所有當選的公職人員的支票兌現情況,統統搬上怡面,相信不會令小老百姓失望才是。

雲林 蔡瑞璧

情色白皮書

曾經只能在私底下竊竊私語的話題,如今可明目張膽地放上書架、搬上螢幕,甚至演講會場,做最直接的傳播,那就是性。

但現在所接收到訊息和知識,真的是性教育嗎?

真正的性教育是從小開始,而大家刻板印象中的性教育,總離不開生殖器官。社會上所傳遞訊息的正確性有待商榷,再如上男生從進入青春期所接續的性知識,永遠只是健康教育那幾章而已,其他管道所獲得的訊息品質,無法讓人肯定。

遠見訂閱贈西堤餐券2張,知識與美食一次滿足!優惠組合價$2,880,立即訂閱>>

種種的徵兆讓人擔心這場革命的主角,只有女性,男性卻原地不動。

另外讓一些令人貽笑大方的觀念及廣告一直存在,更顯現出性學教育的不健全。要釐清情不等於色、更不等於性,有正確的觀念,才能讓這場戰爭真正破除過去不正確的知識,讓性與愛都能很健康為我們所接受。

    台北 彭燕青

群鴉亂舞

法國伏爾泰說:「我反對你,但是我拚命擁護你說話的自由。」其中精義即為容忍較自由更重要,此亦為民主之基礎。

然而,從省市長競選活動開始,我們看到的卻是各候選人在公辦政見會上各聚群眾;自身發言則一呼萬應,對手發言則叫囂不已,此類鏡頭已傳遍全世界,成為「國會打架」民主奇觀外又一章。

民主其實所提供的只不過是「遊戲規則」而已。但是這一場選戰遊戲,又加入了自命可解釋規則的知識分子--教授,其精彩絕倫是可預期的。歷史上曾有學者自為政治上的「烏鴉」,但我們看到的卻是「群鴉亂舞」各為其主了。

桓靈「黨錮之禍」去日已遠,毛澤東「文化大革命」猶在眼前,怎麼在台灣也要「晝線站隊」呢?知識分子又何苦自賤若此,非得為皇帝、政客背書?但願選後都不要秋後算賬、大家形同寇讎才好。其實「選舉、選舉、多少罪惡假汝之名而行」,還是讓我們三思伏爾泰之言吧!

台北 朱曉吾

人才與教育

台灣歷經勞力密集階段,創造了經濟奇蹟之後,目前卻在升級為高科技產業的過程中,遭遇了極大的瓶頸。很明顯的原因就是人才之不足。我們的教育,不但教不出需要的人才,就連我們的大環境,也吸引不了人才回來。台灣到底怎麼了?

在教育過程中,僵化的體制與教材,使得教育問題難以解決。雖然近幾任的教育部長頗思振作,提了許多新方案,卻也造就了許多爭議。就拿最基本的小學教育而言,老師離開學校那麼久,未見再進修,教法與教材如何跟得上時代的腳步?目前的大學聯考制度與師院內的整個大環境,如何挑選出具教育熱忱又適合執教的老師?

這幾年的歸國學人突然暴增,使得洋博士、洋碩士風光不再,連找個合適的工作都有問題。如果大家認為我們的環境優異而吸引他們回國,那就大錯特錯了。台灣以留學美國為大宗,而美國又陷入空前的不景氣,才逼使他們回國。也許過幾年等國際景氣轉好後,他們又跑了。

靠山山倒,靠人人老,靠自己最好;和日本做了那麼多年的生意,哪次他們真的把技術移轉給我們了?若我們有好的教育、好的環境,就能培養出好的人才、吸引真人才回來;學術的東西,政治就少去干預,沒了人才,台灣還能怎樣?

中和 張旭源

來函

貴刊一0一期「單親新族」一文,內容翔實、溫馨,因恭為其團體之一分子,擬稍加補充修正如下:

文中「今年五月,一百多個離婚的單親……」應更正為「……離婚或喪偶的單親……」。

另外,本團體並未限制會員僅為離婚者,成員中有許多為喪偶,而會員彼此融洽、互動互助,並無區隔。

    北市 小草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