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提升競爭力 提升競爭力 策略執行力實戰6天班,倒數計時,即刻報名

多媒體時代織夢大師-史帝芬史匹柏

孫秀惠
user

孫秀惠

1994-12-15

瀏覽數 13,450+

多媒體時代織夢大師-史帝芬史匹柏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本文出自 1995 / 1月號雜誌 新媒體時代的顛覆人

二十一世紀新世代的工作空間是什麼?二十一世紀新世代的遊戲空間是什麼?這群人的學習空間又是什麼?

如果你可以回答這些問題,那麼你就會了解美國導演史帝芬史匹柏的影響力。

對於許多帶著小孩看「侏羅紀公園」,又花了二百分鐘看「辛德勒名單」的台灣觀眾,一九九四年在奧斯卡頒獎典禮上囊括十個獎項的史匹柏,已經是個稔熟的名字。然而今年史匹柏的影響力卻不在那十座金像獎,而在於下個世紀的生活型態。

一九九四年春天,超大型的國際消費電子展在美國拉斯維加斯舉行。會場內,蓄著絡腮鬍、身著寬大牛仔褲、戴著「布朗大學」棒球帽的史匹柏,駐足於電腦前面,他的眼光、握著滑鼠的手,跟著螢幕上那艘在遙遠星際脫軌的太空船快速地移動。

距離他不遠一個展示電腦光碟的攤位上,銷售員對著同伴咬耳朵:「瞧,上帝在那兒玩起來了!」

專注於電腦遊戲的「上帝」並沒有聽到這句話,但是隨行的「紐約客」雜誌記者的順風耳卻捕捉到了,稍後就成為史帝芬史匹柏專訪中的一段小插曲。

建構夢幻空間

不過當你走進一間電腦遊戲光碟專賣店,無論它是座落於紐約、香港或者慕尼黑,你就會了解他人給予史匹柏雲端上的稱呼並不誇大 因為占據架上的,從「侏羅紀公園」、「印地安瓊斯冒險系列」、「ET」、「第三類接觸」到「大白鯊」,一片又一片神奇、迷幻的電腦遊戲軟體,基本上都是史匹柏的創造物或者它們的子系。

當全球擁有電腦光碟的家庭已超過一千萬,遊戲軟體專賣店不過是展現史匹柏影響力的一個場景而已。

在東京一棟摩天大樓第四十七層的遊樂場中,幾個年輕人戴上由電腦操控的數位手套和裝有螢幕的眼罩,開始在電腦構築的三度空間中與各樣的異形展開博鬥。這一場最新潮的「虛擬實境」(Virtual reality)遊戲,軟體創意正是來自史匹柏擁有的「漫遊」(Ambling)娛樂公司。

打開全球各地資訊網路站的休閒區、走進世界幾大主題遊樂園裡,史匹柏電影裡的想像世界,不斷被數位化地再製、傳布、消費。

而從一九九三到九四年,由「休羅紀公園」延伸出來的相關產品,已經超過一千種,其中超過三分之一是電子資訊軟體。

他的好友,以「星際大戰」一片成名的導演喬治魯卡斯,形容史匹柏「所征服的領土早已超越電影、超越本世紀,進入下個世紀」。

而微軟公司總裁比爾蓋茲更給予他一句重量級的評語:「今日史匹柏導演的最大一齣戲,就是建構全球多媒體世界裡的夢幻空間。」

或許是由於孩童時期,常常有半夜三點鐘被父親從床上挖起來,觀看流星雨畫過亞歷桑納州無垠夜空的經驗;或許他出生的那一年(一九四七),恰巧是西方國家所謂的「幽浮元年」,不明飛行物體的話題一直伴著他成長,所以從十二歲時由父親手中接下一台八釐米攝影機開始,科學、天馬行空的幻想、對未來與未知的預測,一直是史匹柏電影中的主旋律。

十六歲時他完成第一部科幻片「火光」。他的父親和鄰近的電影院交涉,借戲院做一天的公開放映。結果這部五百元成本的電影,獲得了六百元的票房成功。

彼得潘式語

進入好萊塢後,無論是第一次名揚全球的「大白鯊」,或者是接下來六部賣座超過一億美元的電影,在史帝芬史匹柏的作品裡,冒險、夢想、科技的驚慄與趣味、強烈故事性的影像,一直是不可或缺的元素。

不過,在「辛德勒名單」為他贏得最佳導演金像獎前,許多人以純電影藝術的角度來評價他,認為他只會拍兒童娛樂片,稱其為好萊塢的「彼得潘」--一個長不大、缺乏深度的導演。

甚至連史匹柏自已都說:「我一部戲接一部地拍,只不過為了讓自己、也讓別人覺得很有趣。」

然而,當近幾年資訊科技在聲音與影像的傳遞上突飛猛進之際,愈來愈多人發現:彼得潘式的傳播語言,將是未來的主流。

美國滾石雜誌就指史匹柏是「新遊戲社會的代言人」。

遠見訂閱贈西堤餐券2張,知識與美食一次滿足!優惠組合價$2,880,立即訂閱>>

什麼是新遊戲社會?簡單來說就是一個由「資訊娛樂」(infor-tainment)主導生活、文化與經濟的社會。「它的特質是知識、趣味、幻想、圖象融合在沒有界限的多媒體空間內。」滾石雜誌指出。這樣的社會已經在二十世紀末露出雛形,而史帝芬史匹柏正踏在趨勢的前端。

他的電影中,科學家從蚊子血液分離恐龍遺傳因子,透過電腦螢幕重新排列;現實裡,二十啷噹歲、戴著鼻環的年輕人,在自家電腦上切割電視畫面,把自已的影像跟偶像歌手結合重組,兩者基本精神是相似的。而當今的青少年,甚或六、七歲的任天堂小子,透過遊戲機縱橫「雷霆時空」(遊戲名)或者三國大戰,其實個個都是回到未來的主角。

幻想遊戲對這群人猶如實際生活經驗,而這也正是史匹柏的創作邏輯。

在他所創辦的「漫遊」娛樂公司中,一群創意人員圍著桌子討論如何在某部新片中表現人類的三重時空經驗。當大家七嘴八舌提出各種匪夷所思的意見時,史匹柏開口了:「嘿,這雖然是想像,我們卻要把它當作一件合理的事來討論,才能找到足以說服觀眾的表現。」

為了把未知與幻想變成合理,他們的結論是:邀請建築師、光學家以及瑜珈行者參與討論。

「對於下個世代而言,工作、學習、娛樂、幻想可能都在同一個電子空間上進行,而資訊傳播就是一種「創造生活可能性」的態度。」跟史匹柏有合作關係的Sega遊戲機公司副總裁史拉特指出。

史匹柏顯然在創意和投資上都抓住了這一點。

他在獲得奧斯卡獎不久,就花了千萬美元,投資一家名為「知識冒險」(Knowledge Adventure)遊戲軟體公司。該公司專門製作小孩的「寓教於樂」(edutainment)軟體。

而史匹柏與魯卡斯共同合作的一部太空科幻劇「The Dig」,將出現在一片互動式的電腦光碟上。一九九五年時,史匹柏的影迷很可能就可以隔著太平洋或大西洋,透過國際電腦網路,共同參與他所導演的太空冒險活動。

新權勢集團

事實上,史匹柏雖然已經四十六歲,他的生活方式也是個典型的「資訊新人類」。

住在好萊塢比佛利山上的史匹柏,閒來最喜歡的活動之一,就是透過電腦網路,與住在舊金山的演員羅賓威廉斯玩電腦遊戲。

當史匹柏在一九九三年春天赴波蘭拍攝「辛德勒名單」的雪景時,「侏羅紀公園」的後期製作尚未完成。他是藉由最先進的電腦數位科技,透過通訊衛星,和美國加州的工作人員從電腦螢幕上溝通。

該片的特效人員說:「我們兩地可以看到相同的影片畫面,還可以看到兩邊現場人員的表情。史匹柏就用波蘭那台電腦的滑鼠,直接在螢幕上做特效畫面修正。」

無線衛星電視台副總經理王偉忠認為,史匹柏的電影未來將可能透過衛星在全球同步聯映。證諸史匹柏對於資訊與通訊科技的運用程度,預測變成事實的時間也許不遠。

兩個月前,史匹柏讓全球對他未來在多媒體世界的影響力再度加權:

他與好萊塢最有錢的音樂才子大衛葛芬、迪斯耐前電影總監卡森伯格宣布合組一家多元性的製片公司。這家公司打算涉足的領域包括電影、電視、互動式娛樂軟體(供有線電視或電腦網路使用)、任天堂、動畫出版、主題遊樂園和幻境遊樂場。

「多媒體發展的靈魂是軟體創意。而這三顆好萊塢的超級大腦袋加在一起,給傳播界的震撼絕對是核彈級的。」洛杉磯一家多媒體光碟公司Activison的負責人指出。

在多媒體的領域裡,一場爭奪無國界影響力的混戰,事實上早已開打了。包括時代華納集團、迪斯耐集團、史匹柏的老東家環球影業所屬的日本松下公司、派拉蒙影業所屬的新力集團,甚至連英國的經濟學人雜誌都參與其中。

在這場爭奪戰中,好萊塢是個大戰場,而史匹柏顯然已經邁出大步,以經營者的身分參戰。

也難怪九四年十月號的浮華雜誌會把史帝芬史匹柏,與其他包括比爾蓋茲、美國有線電視巨擘約翰馬龍、傳播大亨梅鋒、狄斯耐公司老闆邁克文斯納等十八位人士,共列為美國的「新權勢集團」(The New Establishment)--一群以資訊的經濟、文化影響力,取代過去政治、外交、國防影響力的人。

十月初,美國總統柯林頓在白宮宴請俄羅斯總統葉爾辛。當他和葉爾辛在談武器裁減時,離他們不遠的另外三個來賓史匹柏、葛芬和卡森伯格也敲定了他們的合作計畫。

這其是個饒富興味的畫面。因為,冷戰的結束、全球通訊的愈形開放,正是無國界多媒體產業興起的重要助力。但無論是時勢造英雄,還是英雄造時勢,從電影人到多媒體人,史帝芬史匹柏在過去一年已改寫了導演的定義。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