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0年代的台灣,「愛美」從女人的天性使然,竄升為當紅的商品風潮。
廣告案例俯拾皆是:身段苗條的都會女子,建議你「換個好身材比找個好情人容易多了」;上圍豐腴的廣告明星,要你做「讓男人無法一手掌握的女人」;玲瓏有致的中國小姐,用雕塑成功的曲線告訴你「曲線窈窕非夢事」;風情萬種的模特兒們,以專業美容的優點說服你「Trust me you can make it(相信我,你也做得到)!」
「台灣的美容業幾乎像化妝品市場一樣熱鬧了!」鍾安蒂露女子健美院總經理田雅莉,經營市場十七年來,第一次看到減肥美容業出現如此百家爭鳴的盛況。
過去許多胖子會踏入減肥中心,是因為過胖已經變成一種警訊。超重所帶來的糖尿病、心臟病、高血壓、痛風等種種風險,讓體重超出警戒線的人亟欲脫離肥胖的噩夢。
今日的減肥風潮則幾乎蔓延成全民運動;以往客戶以重量級胖子為主的減肥中心,湧進了一群只超出標準體重兩公斤就嚷著要減肥的人;穿著高中制服的小女生,居然指明要做健胸課程;連用來做物理治療的溶脂機、低周波,都搖身一變成為細胞活化代謝儀、緊膚雕塑儀……等新奇名詞。
可以從許多跡象嗅出市場的熱絡:這些減肥課程每次收費近兩千元,平均需要上課十次以上才會見效,配合使用的緊膚霜、減肥膏產品更動輒上千元,所費不貲;群亨國際集團總裁黃河南旗下三家美容機構:菲夢絲、女人話題、最佳女主角,不到兩年半的時間,三家公司合計已有六十七處分店,每年廣告預算據稱達六億元,單單菲夢絲一家,估計每月至少有兩千五百名到三千名顧客。
廣告推波助瀾
減肥熱潮排山倒海而來,傳播媒體無疑是推波助瀾的主力。從影視明星到廣告主角,幾乎清一色是苗條細瘦甚至弱不禁風的身材;模特兒經過曲線雕塑後的纖纖形象,透過密集的廣告攻勢深植人心。岱逸營養減肥中心經理耿美瑜就發現,愈來愈多人求助於減肥美容中心,「都是因為報章訊息大量傳達了修飾曲線的流行」。
撰寫「豪爽女人」的中央大學副教授何春蕤便指出,減肥中心的廣告之所以能帶動「瘦就是美」的風尚,是因為沒有其他廣告呈現其他的身材也可以是美的、性感的、情慾發動的對象,胖的人總是被包裝成不具性感與魅力的配角。「再臭的臭豆腐都有人愛吃,為什麼講到身材,卻只有纖瘦苗條一種標準?」她質疑。
然而風尚所至,愈來愈多人在意自己的胖瘦。二十多歲的吳方齡身高一六六公分,最重時六十公斤,周遭沒有人說她胖,她也知道自己並非胖得離譜,卻老覺得不舒服,「胖對我的心理影響很大,減肥是對自己的要求。」她花了五、六千元,做了兩個月的針灸減肥,一餐只吃一個茶葉蛋,減下八公斤,她覺得精神好多了,開心地買了很多以前不敢穿的衣服。
任公職的何鈺燦,從小就是圓滾滾的身材,自嘲喝清水都會變雞湯,「胖一直是我心裡的痛。」她原本不相信減肥中心的成效,看到有朋友減肥成功才去嘗試;前後換過兩家減肥中心,成果是大腿和手臂各瘦了七公分、雙下巴也消了,雖然花了不少錢,但可以把大學畢業二十年以來的贅肉去掉,她仍M覺得很值得。
講求纖瘦的社會審美觀,也讓更多人想成為「苗條一族」。教授鋼琴的周明生,最胖時超過一百公斤,即使照樣可以爬樓梯,也沒有高血壓的毛病,但矮胖的外型卻讓他在人際關係上吃了很多虧。自認個性不錯的他,一直交不到女友,他相信過胖是個障礙,「女孩子會稱讚我很可愛,但她們還是喜觀高高瘦瘦的帥哥。」這種自卑感造成他情緒低落,對人生和工作都失去了衝勁。
經過近一年的減肥課程,他丟掉了二十二公斤,現在七十公斤的他,自認信心大增,不必再訂做特大號長褲,交朋友也覺得順利得多。他還隨身攜帶飲食日記,連喝杯冰紅茶也要記下,以便體重回升時追蹤原因;他的目標是再減十公斤。
心理vs.生理
肥胖漸漸從體重計的超重,延伸成心理上的負擔。開設個人減肥工作室的徐枝香,曾遇過一位女老師,她丈夫總嫌她太胖、不體面,久了她也真的認為如此,連丈夫應酬晚歸,她都歸因於自己太胖才討人嫌。努力減了近二十公斤後,她覺得丈夫對她好多了,但沒過多久體重逐漸回升,她又感受到丈夫的疏離,心情就在體重計的數字間擺盪起伏。
以女性為主的減肥熱潮,最常被解釋成「女人就是愛美」。政大心理系教授李美枝從社會生物學的角度分析,除了愛情外,女性就是以外在形貌交換男性的權勢氣力,「愛美的確是女人的天性」。
美的定義隨時代而變異,環肥燕瘦都曾各領風騷。過去農業社會的美要胖,代表富泰福氣、能生能養;演變到工商社會的美則要瘦,象徵苗條精明、靈活敏捷。
何春蕤曾在「想要飯碗就少吃飯」一文中指出,工商社會強調精神、效率,相對地支持瘦的形象。實行節食健身,意味著需要高度的決心、毅力、自律和自制,使節食=意志=工作能力的理論,成為內化了的道德規範。
這樣的壓迫感隱約浮現。「我真的覺得自己有懼胖症。」擔任貿易公司董事長秘書的洪小姐承認,如果有陣子吃得較多,看起來「圓」了些,老闆就會提醒她該減肥了,理由是她經常要陪老闆接待外賓、開會應酬,是公司重要的形象代表,不宜過胖。為了工作形象,她只好時時提醒自己克制食慾。
「胖是全世界公認的負面評價。」群亨公司總裁黃河南肯定地說。他從事紋眉工作十多年,在與美容業的往來當中,觀察到台灣的減肥美容市場絕對大有可為。他以驚人的速度發展出三家美容連鎖機構,更預測以後的趨勢不再是胖子才去減肥,「而是走向更專業的美容瘦身」。
熱得發燙的市場和需求殷切的大眾幾乎是一拍即合,甫卸下消基會董事長職務的榮總營養部主任章樂綺,曾以連續十個星期的報紙,統計減肥中心的廣告量,估計至少數千萬,還不包括其他媒體的廣告,「要減多少公斤的肉,才養得起這些廣告?」她憂心市場衝過頭。
當強調「新瘦身主義」的煙幕彈從四面八方襲來,在一片瀰漫的廣告迷霧中,有多少關於減肥的迷思需釐清?
岱逸經理耿美瑜以七年的營養諮詢經驗分析,每個人必須依自身年齡、婚姻、骨架、體重變化、是否有生產紀錄,來衡量所需體重,例如年輕少女的細瘦體型,換成中年婦女就不適合;生產過的女性,腹部會鬆弛,容易堆積脂肪,不能過瘦而反使得脂肪顯得鬆垮垮的,而是運動使其結實,讓脂肪不垮下來;甚至許多遺傳體型(如骨盆寬大)也無法改變。
鍾安蒂露總經理田雅莉則指出,肥胖也有很多類型:壯碩的膽汁型、略為多肉的多血型、比較肥胖的淋巴型,不同的型有不同的減肥法,「不是很多減肥中心強調的從幾公斤減到幾公斤那麼簡化」。
追求自在體型
過度的減肥手段更可能戕害身體:減肥藥有些含安非他命以刺激神經降低食慾,有些用利尿劑造成脫水,有些甚至加進瀉藥,都會產生許多副作用;外科手術例如用推脂術(即「脂肪抽吸術」)切除過多脂肪、用胃部切除法減少胃的容積以節制攝食、用小腸迴路法將小腸截短以減少吸收營養素,均有併發症的的風險;吃肉減肥、飢餓法等強迫性的飲食療法,則可能減輕體重卻也失去健康。
而市面上琳琅滿目的各種塑身儀器,岱逸經理耿美瑜認為大量脂肪很難完全靠儀器去除,就算運動也要二十分鐘以上,才能達到有氧及燃燒脂肪的效果,許多人用儀器往往只震動個十分鐘就進三溫暖烤箱,烤得汗水淋漓後,大概可以減輕兩、三百公克,「但只要喝杯水就回來了」。
頗為流行的按摩、推脂,更是「人家動而你不動」,不像運動是靠自已散發出熱量。章樂綺建議,真正要達成瘦身,還是要從最基本的飲食控制和勤於運動著手。
只是面對減肥中心的一再鼓吹、滿街苗條纖瘦的身影,低頭看看自已微突的小肚子、繃得緊緊的褲腰,許多胖子的自卑感往往油然而生。政大教授李美枝從心理學觀察,很多胖子的自卑多半是因為自我的認知,而且會誇張自已的胖,「其實人最關心的還是自已,很少注意別人。」她認為台灣還沒有像國外有些癡肥到極引人注日的胖子,實在不需太過強化那樣的自卑感。
「多元的社會應該要呈現、接受多元的體型。」中央大學副教授何春蕤認為,與其每天盯著體重計「斤斤計較」,不如多想想如何讓自己用最高的能量過日子,「活得有滋有味」。
或許,跳脫胖瘦的爭議牽絆,還給自已一個舒服自在的身體空間,才是真正的快樂源泉。
胖一點,又何妨
攝影棚內正趕錄「金曲龍虎榜」,助理主持「小象隊」的成員:劉聖心、霍秀貞、郭文摸、周鴻惠,正台上台下地忙著,豐腴的身材絲毫不影響她們的靈活敏捷,又唱又跳的身影仍是聚光燈捕捉的焦點。
出道五年的小象隊,是製作公司當初為了打破一片美少女風潮,而想出來的點子,四個八、九十公斤的女孩聚在一起,成了演藝圈少見的組合。
「大家都以為胖子很遲鈍,但是我們沒有這種困擾。」聖心笑著說。她們上了舞台照樣蹦蹦跳眺,會表演下腰,甚至劈腿,彎腰綁鞋帶也沒問題,平常一起游泳、打保齡球,而且每年都做健康檢查,「胖也要胖得健康」。
然而開朗的外表下,她們也曾經歷過肥胖帶來的痛楚。
四個人幾乎都愛吃,從國小、國中就開始發胖,「小霍」霍秀貞就曾在兩個月內胖二十公斤,體重為她們贏得不少綽號:航空母艦、小肥婆、胖妞……雖然許多女孩會覺得她們的胖很有親和力,主動我她們講話,「但是男孩子較注重外表,也比較會取笑我們。」文棋顯得有些無奈。
在進小象隊前,她們各自找過醫院管養師,試遇各種減肥秘方:吃油魚減肥、喝木瓜加茶葉燉的湯……但成效總是有限。別人有意無意的嘲笑,多少會讓她們難受,「那時很在乎別人的看法,也很容易自卑。」聖心坦承。
踏入演藝圈後,公司為她們做心理建設,希望她們「胖要胖得開朗,就是要證明目己不比瘦的人差」,四個原先不相識的女孩也常互相鼓勵打氣,漸漸走出肥胖的陰霾。
以前為了怕出門被人取笑而常常窩在家裡,讓她們都練就了一手燒菜做家事的好身手。曾有男孩子告訴她們,原本以為胖子都很邋遢、懶散,「現在才知道你們是很有內在美感的」。
對於別人的嘲笑,她們也從過去的耿耿於懷,變得很看得開。文棋的看法是「不要放在心上,當作一種幽默」,還曾有計程車司機表示很高興載到她們,因為可以藉此測試車子的避震器耐不耐用。
只是她們不得不承認,大多數人對「胖」心存偏見,聖心便直言台灣社會對胖子和殘障人士,「都缺乏一份包容」。小霍曾在路上遇見一位小男孩指著她說:「媽媽,她好胖喔!」一旁的媽嫣也沒有任何反應,小霍氣得對那位母親說:「妳的教育太失敗!」
而身處注重外表的演藝圈,小象隊看到那些苗條女星,多少有些羨慕,但見到她們為了維持身材,飯只能一顆顆地挑著屹,「吃得像小鳥一樣少,真擔心她們把胃搞壞。」因此慶幸自己總是可以開懷地大快朵頤。
「胖」曾經是她們伯被觸及的痛楚,現在卻是她們開朗形象的表徵,小霍認為反正胖也是人,瘦也是人,「只要你相信自己就好」。她們計畫在演藝圈至少待到三十歲,對於未來,各有專長的她們,也都自信滿滿地做好了規晝。「外型沒有保障,美麗不能一世,有自信最重要」,是她們給所有胖哥胖妹的忠告。
(林惠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