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英國大學開大門

孫秀惠
user

孫秀惠

1994-11-15

瀏覽數 11,950+

英國大學開大門
 

本文出自 1994 / 12月號雜誌 第102期遠見雜誌

秋日,午後斜陽光薄薄地灑在英國劍橋三一學院金黃色的院落內,偶爾三、兩學生行過,話話聲迴盪,卻也打破不了其間的靜謐。路過參觀的旅客置身於此,腦海裡總會描繪出一幅景象;抽著菸斗的教授,身邊坐著幾個學生,在煙霧與漫談中授業解惑。

然而,在今日的英國大學,菸斗與煙霧或許依然存在,過去世人印象中「菁英之菁英」的高等教育,卻正經歷大眾化的貌變。

一九八八年,英國大學生人數為二十六萬一千多人,一九九三年倍增為四十三萬六千餘人;自從兩年前地方技術學院升等之後,全英現有九十二所大學與學院,畢業生都可以穿長袍、戴方帽。

學生暴增,資源有限

截至日前,英國的大學生人數,跟其他先進國家相較,比例仍小(見表一)。法國大學一年增加十到十五萬名大學生,美國則每兩個高中畢業生就有一個進大學,而新加坡更是想突破六0%的大學入學率。調教少數人的教育傳統,到了二十世紀末,被許多人批評為導致英國競爭力低落的原因之一。

也因此,拉開學術殿堂深鎖的重門,成為英國首相梅傑上台的重要施政目標之一。「希望到公元兩千年時,每二個高中生就有一個上大學。」梅傑一名主管教育政策的幕僚表示。

英國政府在過去幾年,對於那些質、量(學生數目)並進的大學,予以更多預算上的補助,就是鼓勵大學開門的做法。

事實上,英國的大學不僅人數變多了,彈性與效率也有了變化。面對學生增多的壓力,以及需有好的評鑑分數才能爭取更多預算,包括牛津和劍橋等歷史老店,都開始注意起行政效率,淘汰毫無生產力的教職人員。

曼徹斯特大學一名職員指出:雖然教師們抱怨學生愈來愈多,害得他們做研究的時間減少,可是事實證明,當學校更重視教師的教學生產力,研究論文發表的數目反而有增無減。「老師跟學生一樣也需要功課的壓力。」他開玩笑地表示。

為了應付更多學生的課表,也逼得許多英國大學放寬過去僵硬的學分制度,讓學生能夠更自由地跨系選課。

不過,在英國財政困窘的狀況下,學生人數增加,每名學生分配到的教育經費卻稀釋了。過去,每名英國大學生所享有的公共預算,是歐洲共同體國家中最高者。現在英國政府花在每名大學生身上的預算,比五年前少了三分之一;從前大學生除了免學費之外,還可從政府領到生活津貼,如今,生活津貼日漸縮水,英國大學生畢業時,負債平均達三千英磅(約合台幣十二萬元)左右。

倍增的學生花掉了大部分的預算,政府對學校其他經費也相對地節縮。儘管學生愈來愈多,大學硬體建設費用,卻已經兩年沒有調整。

現在訂雜誌就送>>亞諾納行李箱:TSA鎖+手機支架+煞車輪一次到位

為了解決困境,不少大學扮演起了企業的角色。劍橋大學在校園內蓋了科學園區,倫敦政經學院成立了一家公司,販售學校的研究計畫,利物浦大學則包下了政府的都市更新工程。

不過,學校最傳統的開源方式,還是招收大批自費的外國學生和回籠選修的社會人士。英國大學校園裡,這兩年出現的「老」面孔,比五年前多了三倍,穿著西裝筆挺的總經理和染著頭髮的龐克新人類,一同出現在課堂上。而這也連帶使校園比以往更擁擠。

年輕人受惠

當然,對於許多H菁英教育為傲的英國人而言,「多數人的大學」毋寧是一場災難。

「現在老師分配給學生的時間減半了,這豈是學生的福氣?」利物浦大學教授賀普金表示。最常見的看法是:學校門開得愈大,學生水準降得愈低。

「我們現在是招收了更多學生,可是進來的是怎樣的人呢?」天鵝海大學教授科恩的質疑,可能是許多英國老教授心中的話。

不過英國教育部的官員則不同意學生水準下降的說法。他們指出,學業成績得到第一等級的學生比例,比五年前還要高。

其實,類似的爭議,在一九五0年代就曾出現過一次。當時英國只有三%的人念大學,絕大多數是有錢人和貴族階級。而當政府打算設立公立大學,供更多人受高等教育時,也有許多人抱怨因此將降低英國大學生的水準。

「增設大學和鼓勵學校招收更多學生,能讓社會各階層想接受高等教育的人,能有較多的機會和選擇;校際的競爭也會帶動老學校的體質更新。」教育部副部長邁坎齊表示。

大學開大門究竟好不好?或許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不過,多數的英國年輕人倒是歡迎這樣的政策。原因是,目前英國失業率高達一0%以上,能夠進學校領公家補助,還是比失業在家來得如意。

畢竟,根據統計,全英國有六萬多名高中畢業生,進不了大學又找不到工作,結果加入了乞丐行業!開大門的大學,即便無助於國家競爭力,至少也是失業者的天堂。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