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去年的台灣總統選舉中狂輸300多萬張選票,更首度失去立法院最大黨地位的國民黨, 將在 5月20日改選黨主席。
接受《聯合早報》專訪的學者分析,目前已表態參選的五位檯面人物平均年齡達66歲,暴露了國民黨長期奉行的論資排輩和大老文化仍然根深蒂固,根本看不見世代交替的耳目一新,既凸顯黨內青黃不接的人才斷層隱憂,更反映出國民黨下野後「聆聽年輕人的聲音,爭取年輕選民支持」的反思淪為口號。
黨主席之爭再一次暴露國民黨深陷內鬥泥沼,尚未與年輕族群重建關係的社會觀感每況愈下。學者認為,台灣選民結構正在轉變,國民黨期待東山再起,必須正視爭取年輕選民支持的迫切感,已深化為危機。
「此時的國民黨無疑是自遷台以來最羸弱悲慘的時期。」政治記者出身、長期採訪國民黨新聞,之後先後擔任國民黨主席吳伯雄辦公室主任及國民黨文傳會主委等要職的李建榮,在他的新書《百年大黨,十年風雲》中這麼形容國民黨當前的困境。
的確,自2014年縣市長選舉慘敗以來,國民黨的氣勢一路崩解,不但在去年的總統選舉中以300多萬張選票狂輸民進黨,更首度失去立法院最大政黨的龍頭地位,只拿下35席立委,讓原本污名纏身的民進黨有機會鹹魚翻身,首次同時掌握總統府與立法院多數,實現完全執政。
以總統蔡英文為首的民進黨政府上任後高擎「轉型正義」大旗,設立不當黨產處理委員會,追討國民黨收復台灣以來所累積的黨產,甚至凍結國民黨的銀行支票與賬戶,導致黨工薪水無法發放,形同「抄家滅黨」。
早在本世紀初第一次政黨輪替後,民進黨立院黨團在2003年通過修法下令政黨和政治人物退出媒體經營,國民黨已失去主導輿論的優勢,如今黨產再遭凍結,生存已陷入險境。一位政治觀察家這麼分析,「在國民黨退出媒體經營後,再把國民黨金脈斬斷,沒錢的國民黨就不會選舉,這等於把國民黨兩條腿都打斷。」
然而,儘管彈盡援絶,派系林立的國民黨始終無法將槍口一致對外;黨魁之爭才剛開打,就已呈現戰火漫天之勢,參選人之間相互攻訐,黨內團結步步瓦解。隨著5月20日黨主席改選慢慢逼近,黨內分裂無疑將越加明顯。
學者:當前要務是爭取年輕族群
受訪學者認為,內憂外患的國民黨能否走出谷底,重現藍天,很大程度得看國民黨的改革理想能否喚起人民認同,尤其是年輕族群的支持。
「國民黨一直搞內鬥,沒有精力搞改革,無暇與年輕世代重新建立關係。」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研究員祁冬濤博士接受《聯合早報》訪問時這麼說。
他指出:「年輕人始終認定國民黨是個暮氣沉沉、沒辦法為年輕人提供機會的政黨,所以國民黨必須改革它和年輕人的關係,重新和年輕人與這個社會建立聯結,從而爭取支持和選票。」
台灣大學政治系教授王業立受訪時也告訴本報,國民黨作為一個政黨,要重振旗鼓自然得仰賴選民支持,而年輕人是關鍵票源,但國民黨的致命傷正是缺乏對年輕族群的吸引力。
他說:「其實2014年太陽花學運後,台灣的社會運動蓬勃發展,年輕人對政治的參與更加踴躍,但國民黨在這方面的努力卻非常薄弱,等於失去了一個世代的年輕人的支持,尤其是在太陽花學運之後,30歲以下年輕人幾乎很少有人是支持國民黨的。這對國民黨的未來是一個很大的隱憂。」
王業立也指出,隨著過去長久支持國民黨的中老年人逐漸凋零,台灣的選民結構也正在轉變,國民黨要爭取年輕選民的支持因此顯得更加迫切。
他補充,過去一年,儘管執政的民進黨在選前選後政策矛盾的「髮夾彎」層出不窮,一例一休、同志婚姻、年金制度等改革也令很多年輕人不滿,但國民黨作為最大的反對黨“似乎也不具備讓年輕人與他們站在同一邊的吸引力”。他說:「要被年輕選民擁抱,就看你國民黨有沒有新的東西和人才啊!」
大老文化導致人才斷層
國民黨長期奉行論資排輩的大老文化,使得黨內中生代始終躊躇不前,黨內自然面臨人才斷層,難有讓人耳目一新的面貌。
以三個月後的黨魁之爭為例,五名參選人的平均年齡超過66歲,其中現任主席洪秀柱、前副總統吳敦義和前副主席詹啟賢更是幾近古稀,根本不見世代交替與黨內改革的決心。近日盛傳有意參選的前立委潘維剛,今年也已60歲。
台大社會科學院副院長張佑宗教授指出,國民黨內部青黃不接,根本問題與其核心價值有關。他說:「以前國民黨有一個鐵票區(軍公教),過去跟著國民黨從大陸撤退到台灣。它有一個基本意志:我們要反攻大陸,解救同胞。他們與國民黨有一個心理上的連結。但現在的外省(從大陸遷台者)第二代、第三代,已經慢慢沒有這種感覺了。」他認為,國民黨必須提出新論述吸引支持者。
王業立也建議,長期靠地方派系佈局的國民黨必須以更系統化的方式培養從政人才。他說:「2008年的民進黨,其實敗得非常慘,立法院席次不如現在的國民黨多,但他們有非常多的中生代,願意到艱困的地區紮根。國民黨除了靠地方派系,就是在選前提名空降,空降的一些年輕人看起來形象不錯,但選輸了就撤,沒有耕耘,讓民眾認為你只來這沾點醬油就走。」
擺脫陳水扁貪腐案糾纏 民進黨經驗值得國民黨借鑒
王業立分析,按當前形勢推斷,國民黨或無法在2018年縣市長選舉推出太多足以力拚民進黨的強棒,更遑論2020年的總統選舉,奄奄一息的國民黨欲徐圖再起,恐將不易。
但祁冬濤指出,2008年受前總統陳水扁貪腐案拖累的民進黨污名纏身,當時輿論普遍認為該黨20年都未必能翻身,孰料短短八年即重奪執政權。他說:「民進黨下台以後,蔡英文帶領民進黨慢慢崛起,並爭取年輕選民的支持,那個思路和過程,其實非常值得國民黨學習。」
兩岸路線與主張 國民黨鹹魚翻身關鍵
受訪學者認為,國民黨未來能否東山再起,一大關鍵在於其兩岸路線與主張如何定位。
日本資深媒體人野島剛在新書《台灣十年大變局:野島剛觀察的日中台新框架》中就提出觀察:以台灣政治變換之快速看來,國民黨未來不見得一定垮台,不過恐怕須「大破大立」,「譬如將中國國民黨的『中國』兩字去掉」,否則想要再站起來恐怕很困難。
馬英九「不統不獨不武」主張 大陸痛批為「獨台」路線
國民黨在2004年總統敗選時,黨內就曾掀起將「中國國民黨」改名為「台灣國民黨」的爭論。2013年9月爆發的「馬王政爭」(前總統馬英九與立法院前院長王金平之爭),進一步讓國民黨內「中國國民黨」與「台灣國民黨」兩大派系的鬥爭全面公開,後者近年來更已成為黨內主流。
可是,儘管馬英九任內堅守「九二共識」,中國大陸社科院台灣研究所前所長余克禮去年仍痛批,馬英九死抱「不統、不獨、不武」的路線,迴避兩岸政治談判,既加劇台灣的台獨分離傾向,更讓兩岸政治議題成為台灣政治禁忌,實質上根本與推動「台灣國民黨」的本土派路線無異。
張麟征:國民黨擁抱「獨台」 跟著民進黨的「台獨」搖尾巴
台灣大學政治系榮譽教授張麟征接受《聯合早報》訪問時也呼應這個觀點:「你表面上說兩岸同屬一中,因為有這個旗子打出去,中共不得不給你很多好處,大批惠台政策是這個情況下出台的,但是骨子裡,馬英九就是走獨台路線的人。」她指出,國民黨從創黨開始就是以「統一中國」起家,如今不提統一,實為「如假包換的獨台黨」。
張麟征認為,國民黨偏離統一的“正軌”,擁抱“獨台”,猶如跟著獨派的民進黨“搖尾巴”。她說,凡是政黨皆以理念號召群眾,如果沒有理念或理念與別人差不多,“你就無法聚集同志”。“他賣紅燒牛肉麵,你也賣紅燒牛肉麵,他的名號打出去說自己是正統牛肉麵,你再跟著他旁邊開一家牛肉麵店,你的顧客一定是門可羅雀,因為大家都去吃正統的。”
她說,曾拋出“一中同表”的現任黨主席洪秀柱“路線正確”,國民黨要再起就得重回統一路線。“國民黨不要說今天統派是少數,你就跟著獨派搖尾巴,只要你努力,少數可以翻轉為多數。”
洪秀柱前年參加黨內總統初選時曾提出“一中同表”,指中華民國憲法是朝向終極統一,並認為馬英九提的“九二共識,一中各表”,以及不統、不獨、不武、維持現狀,已達階段性任務,有必要再進化。此話一出馬上引發黨內焦慮,認為洪秀柱的兩岸政策是“急統”,對選情不利。
國民黨和主流民意漸行漸遠
在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研究員祁冬濤博士看來,國民黨在馬英九的領導下已和主流民意脫軌,“親中沒給老百姓實實在在的好處,再加上年輕人原本比較反中,大家的情緒都朝反中的情緒發展,民進黨也乘著這個趨勢上台”。
他說,“比馬英九還更親中”的洪秀柱不僅是黨內少數,更是台灣社會的少數,如果國民黨由她繼續擔正,“整個國民黨離台灣的主流民意是越來越遠的”。
根據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彙整的台灣民眾統獨立場趨勢分佈,截至去年12月,帶有模糊空間的“維持現狀再決定”雖是台灣目前最大公約數,卻是連續第二年下滑,占33.3%;形同事實獨立的“永遠維持現狀”則連續第二年上揚,占26.1%。
祁冬濤說:“我估計黨主席改選洪秀柱會下台,由吳敦義接任,然後回到馬英九比較中道的兩岸主張。”
前副總統吳敦義上月宣佈參選黨魁時多次重申,堅持馬英九的“九二共識,一中各表”。他強調,“大陸看到‘一中’才放心。台灣看到‘各表’才安心。而且這個‘一中各表’,不是誰可以隨便改的。”
代表本土派系的吳敦義也表明,“中國國民黨”的“中國”二字是“資產,不是負債”,以目前的國際和兩岸情勢來看,堅守中華民國更是兩岸和平的關鍵。
洪秀柱可能坐收漁人之利
張麟征認為,排除可能無法跨越連署門檻的前台北農產運銷公司總經理韓國瑜,其他表態參選的吳敦義、副主席郝龍斌和前副主席詹啟賢都是“獨台”的本土派,相互瓜分黨員支持,擁有黃復興黨部支持的洪秀柱還是可能坐收漁人之利。“如果票源不能集中,本土派就未必有必勝的把握。”
胡志強:大家都要國民黨倒
國民黨副主席胡志強指出,國民黨與台灣民意漸行漸遠,以致“就是要國民黨倒”的反藍情緒高漲,國民黨欲捲土重來,除了得加強文宣論述能力,更須努力“瞭解民意、掌握民意、反映民意”。
“大部分的民眾就是要你國民黨倒啊,你沒辦法跟他們解釋。”
胡志強在國民黨中央黨部接受《聯合早報》專訪時,無奈地描述台灣社會當前對國民黨的不利氛圍。
他說:“國民黨現在的處境非常艱難 ,艱難到有些人三不五時地告訴我們說,國民黨沒有希望再起來了,甚至於說,國民黨已經結束了。我們當然不是這樣看。”
文宣論述弱+疏離民意=痛失江山
胡志強坦言,國民黨最大缺點在於文宣攻勢上缺乏主動積極,特別是前總統馬英九在第二任期遭反對力量圍剿,“國民黨不倒,台灣不會好”的呼聲四起,“我沒看到國民黨用有效的措施來扭轉”,結果無法為政策和立場充分辯解。
再者,國民黨也未充分意識到黨與民意的疏離。曾擔任台中市長13年的胡志強對此有著切膚之痛。他指出,台中市在他領導下財政表現居全台縣市之冠,轄區生產總值更曾連續五年達7.5%;基礎建設方面還推動興建快捷巴士(BRT)和台中歌劇院,但即便政績豐碩,選舉“還是輸”。
胡志強提高聲量說:“為什麼?你完全不瞭解民意對你國民黨(的)隔離。”他補充:“所以不管你怎麼做……民眾不在乎政績,政見或政績不是最重要的,而是感覺最重要。”
胡志強在2014年的縣市長選舉中以21萬票的差距慘敗於民進黨籍的林佳龍,連任失利。
社會不肯定國民黨的努力
時至今日,下野八個多月的國民黨是否吸取了教訓?
胡志強指出,國民黨有努力,但沒得到社會的肯定。他也提到,國民黨意識到改革的必要與迫切,但民進黨上台後對國民黨展開黨產追殺,“黨部都快要停止運作了,請問要怎麼改革?”
胡志強認為,國民黨羸弱無力,外界必然認定現任主席洪秀柱失職,但他願意這時替洪說話,稱“洪主席不是一個會推責任的人”“很多人會看到她儘量維持國民黨的生存,但是並沒有帶著國民黨前進……(這是因為)她也幾乎沒機會這樣子做。”
賢瑜郝吳柱 胡志強不選邊站
黨主席改選將在5月舉行,“賢瑜郝吳柱”五人在黨跌入谷底之時挺身而出,爭取黨領導權,不選邊站的胡志強送上祝福。
他說:“我只希望有一場君子之爭。我在另一個場合說過,我希望我們越選越團結,不希望越選越分裂,所有的候選人心裡都要有一句話,‘無私、團結,救台灣’。”
對於選擇不加入戰局,地方、中央和黨務資歷完整的胡志強解釋:“五個人我覺得都很好,各有長處,不需要我再出來。”
大佬放手 年輕人才自然會冒出來
胡志強承認,國民黨依舊面對年輕化的問題,但他堅信,只要黨內大佬都“放手”,年輕人才自然會冒出來。
“大家都知道國民黨要年輕化,可是每次選舉,還都是大佬出頭,這樣就不容易年輕化了……國民黨真的要下決心,快速、具體地年輕化。”
堅信國民黨是維護兩岸和平的希望
分析認為,除了黨內改革與栽培新血,兩岸路線也是國民黨能否重生關鍵。但國民黨內長期存在路線之爭,在兩岸路線上的對立明顯。對此,胡志強受訪時僅輕描淡寫地說:“一中各表和一中同表有什麼差別?Nobody knows(沒人知道)……我不認為兩者之間有差別啊。”
但不論兩岸主張如何表述,胡志強堅信國民黨對維護兩岸和平的重要性。“國民黨是一股很大的力量,也是hope(希望)。”
(本文獲新加坡《聯合早報》授權轉載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