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冒教育部的大不韙,標舉「九十年來第一次」,十月中旬台大校務會議決議,將教育部規定必修的軍護課改為選修。師生和校長僵持半年,終於推出課程改革的這一大步。
擎舉學術自治的大旗,去年五月創各大專院校之始,台大首先實施校長直選,落實教授治校的呼求。一年過後,校園選舉的種種後遺症,也率先在台大反映出來。
「我實在是大錯特錯,很後悔啦。」當初極力為現任校長陳維昭拉票的細菌科教授陳振揚坦承,他實在把選校長想得太理想太簡單了。
選校長之初,就風風雨雨不斷,黑函滿天飛,謠言四處傳,「台大已經地方政治化了。」公衛所副教授陳為堅痛陳。在台大,大小選舉不脫動員、運作、拜票、請吃飯等選舉公式,幾次選下來,「山頭、派系難免就會形成」,去年二月自美返母校任教的陳為堅注意到,校園權威瓦解後,權力已經被學院各派系掌控。
從前教授爭相推掉做校務會議代表之職,現在則是一反過去,搶著參選,還傳出有規畫人選、選票簽名連記、配票等狀況,「把外面選舉花招都帶進校園來了。」目睹農學院選舉盛況,農藝系教授郭華仁痛心地說。
校園民主化太深?
這一波學術選舉熱從台大吹燒到南北校園,在各校遴選校長時,或多或少也產生和台大相仿的效應,師大、藝術學院、政大校長選舉,均傳出類似的弊端。
一次選舉已經把校園搞得一團亂,更有傳言,已經有人開始為下屆校長選舉運作,交換行政利益、派系樁腳運作繪聲繪影不斷,選舉症候群在台大,似乎方興未艾。
有人因此對校園民主發展憂心忡忡,認為大學教授不見得比一般選民更懂民主,把選舉推廣到校園,「是要一般老師去玩政治。」台大哲學系主任林火旺對這種政治化的學術選舉,深不以為然。
林火旺深入補充,台大校務的紛亂正歸因於校園民主化太深。選舉讓老師不得不結黨營私,各擁其主;而學術機構本來就需要由「學霸級」的人領導,透過拜票拉票,不但校長尊嚴掃地,也不一定就能推出有學術聲望的校長。
台大機械系校友、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校長田長霖曾說,做柏克萊校長比做加州州長還要困難;要領導人才濟濟的台大,當然也非易事。
分割國內第一對連體嬰而名噪一時的陳維昭或許也沒想到,做台大校長竟如此棘手。校務牽涉層面達三萬多人,還得領教台大師生犀利的批判風格,陳唯昭只能苦笑說:「連體嬰開刀比做校長容易得多。」
也許因為對校園自主期待過高,師生對自已選出來的校長,要求也特別嚴格。陳維昭上任的第一件大事,就是成立調查二十多年前哲學系事件的七人小組。很多教授曾為此興奮不已,以為會有什麼「驚人」的結果。一年過後,調查報告卻遲遲未見公布。
「他到底為台大做了什麼?」一手推動直選的法律系教授賀德芬質問,陳維昭一件事也沒做出來,校園還因為選舉而惡質化,民選並沒有帶來預期中的改革。
而這一年台大因為醫學院院長選舉、醫院紅包醜聞及學生暴斃等重大事件,形象受損,以改造台大為宗旨而結社的二十三位「鏡社」教授,對校長不能明快處理這些攸關台大名節的要事,更是怨聲連連。
鏡社成員抨擊,陳維昭的兩個同學(謝貴雄、林瑞明)都在他任內,因在外開業或收紅包,被檢察官起訴,「台大顏面都沒有了。」鏡社社長賀德芬長歎一口氣。
數學系主任張海潮則冷眼觀察,這一年台大許多校務都停頓下來,是處於無決策當局狀態,全校最高決策機構--校務會議做成的決議,不見行政人員有任何執行動作,校務規畫也推動不多。
批判色彩濃厚的學生團體,對第一位台籍校長也是頗多失望,學生會會長許家馨批評,對有爭議的議題,校長不敢和教育部對抗。原本寄望民選校長可以有勇氣掙脫官僚控制,沒想到和官派的沒兩樣。
是官派或民選,台大校長一樣難為。在教師人數達兩千多人的台大,還是有不少教授對民選校長持同情的態度。化學系教授劉廣定平心而論,台大教授自主性強,主觀意識也較濃,校長怎麼做都會招致批評;況且才做一年,並不能看出他的領導風格,指望選舉產生的校長解決所有問題,實非易事。
校園選舉併發的紛擾,是長痛還是陣痛,答案未見分曉。民主之後,是不是有更好的學術成果出現,才是學術首長民選的真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