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單親新族

余宜芳
user

余宜芳

1994-10-15

瀏覽數 15,900+

單親新族
 

本文出自 1994 / 11月號雜誌 大審弊案

一枝蠟燭只是微光,十枝蠟燭只能勉強照亮前方;但若同時點燃一百枝蠟燭,是否能發散火炬般的熱力?

今年五月,一百多個離婚的單親者自發地成立國內第一個「單親家庭互助團體」。

不同於晚晴協會的女性主義色彩、不同於由專家上課的心理輔導機構,這個男、女性成員兼具,各行各業都有,以三十到五十歲之間的離婚者為主的團體,「最大的突破是強調自助和互助。」在財政部國稅局服務的總召集人莊文政指出,當許多單親家庭如一座座孤島般在社會裡無助沉浮,這個團體希望將孤島拉成連線的支持網絡,除了精神上相濡以沫,更進一步針對單親家庭的實際困難問題,發揮互助功效。

目前,台灣的離婚率躍居東南亞各國之冠,平均每五對步入禮堂的新人,就有一對將以離婚收場,「但整個社會對單親者並不公平,他們的責任更多,得到的支持卻較少!」台北市社會局大安社福中心督導孫麗珠率直地說。

數不清的辛酸、無力,促成許多單親者加入這個互助團體,尋找助力。

封閉的心牆 

離婚後,獨立教養兒子七年的莊文政感慨,單親家庭的子女已被社會貼上等同「問題兒童、青少年」的標籤。曾有一位女性成員的孩了帶了千元大鈔上學,不巧有同學失竊,名師立刻認定是這個身懷巨款的單親小孩所為,「媽媽在團體裡

談得淚流滿面,也引發許多共鳴。」他說。

一位自稱鼓足勇氣才加入的女性坦言:「實在是太累、太寂寞!希望找到一個可以不必戴面具、強顏歡笑的地方。」她強調,社會的普遍價值觀仍認為,離婚者一定有過錯或性格缺陷,甚至許多當事人也覺得自已有問題,才會走到這一步。外在、內在的雙重壓力,令許多人築起封閉的心牆,與外隔絕。

她舉自己為例,因前夫外遇才導致婚姻觸礁,初離婚時,自認坦蕩,不必畏縮避談,沒想到公司同事因誤會與她口角,開口便罵:「你這個離婚的心理變態!」從此,她絕口不提婚姻狀態,社交圈也愈縮愈小。

精神上孤立無援外,許多單親家庭更為經濟問題所苦,一位母親苦笑:「喪偶者財產加倍,我們離婚女性卻是財產減半!」目前,不少成員必須從早到晚兼兩、三份工作,才能勉強應付孩子的花費。因此,「協助改善成員的經濟困境是我們的目標之一。」莊文政指出,團結單親弱勢族聲音,爭取更多社會福利資源,是未來的長程方向。

然而,目前這個「單親家庭互助團體」最大的挑戰是:如何讓一顆顆傷痕累累、卻又並未完全絕望的心靈,重新建立自尊、自信、自愛,進而自立立人?

遠見訂閱贈西堤餐券2張,知識與美食一次滿足!優惠組合價$2,880,立即訂閱>>

雖然成立僅僅數月,但負責發起和推動會務的十來位核心「種子幹部」,包括公務員、早餐店老闆、記者……等成員,已以小團體互動近兩年,發展出一套幫助成員「從自助到互助」的運作模式。

瞎子走路 

資深心理輔導者、也是表揚傑出社工的「金駝獎」得主蘇美珍,一路陪著這個團體從誕生到日漸茁壯。她指出,國內大多數團體仍採權威式的「專家給--求助者拿」的互動,一般人也習慣「我有困難、你提供建議和解決方案讓我選擇」,但很多專家的理論,並不符合當事人真正需求或很難實踐,「往往求助者回家後,發現自己做不到,挫折感更強。」她說。

因此,當這個小團體因緣際會成立,她一開始就要成員想清楚自己要什麼,每個人列出參加團體的所有需求,大家再表決挑出討論議題的優先順序。而例如親子關係,和前配偶的金錢、感情糾纏,個人感情需求,社交問題……等共同關心的話題出現,她並不給建議、答案,反而要求每個人輪流做主席,負責為自已較感興趣的議題找資料、思考,聚會時帶領大家交流經驗。

幾個月的議題討論告一段落後,專業者才真正介入,設計系列的心理情境遊戲,引導成員。蘇美珍舉「瞎子走路」遊戲為例,參加者分成帶領者、瞎眼者兩組,隨機配對,在行進過程中,不准講話,換言之,帶領者必須以各種肢體語言讓「瞎子」信賴他的指引,不知道對方是誰的「瞎子」更必需克服心中不安全感,慢慢前行。

「剛開始運作得很辛苦。」蘇美珍坦承,成員方面不習慣自己「找答案」;另一方面深受異性傷害的男、女性成員間不但談不到信任,甚至屢有衝突。然而,透過一次次討論、分享經驗、學習互助,「每個人拿到的東西都是他需要的,更學會尊重和接納自己,也以同樣的態度對人。」 

慢慢地,在這個強調平等而非上對下溝通的團體裡,自信、互信的友愛氣氛日濃,「什麼話都講,什麼苦都敢訴,不怕被嘲笑。」一位男性說。一位單親媽媽坦承,這個團體使她有機會第一次深入接觸前夫之外的男性,並且平等相待、不被壓抑地坦誠溝通。本來覺得男人都不可靠的她,「現在能很自然地關心團體裡的單親爸爸,總算比較瞭解男性的思考方式」。

信心診所 

生活上的互助網絡更自然而然形成。

四十歲、短髮的許秀秀經營漢堡店多年,不吝把小本創業的經驗與其他成員分享,有時店裡缺少人手,「團體裡的朋友經常來幫忙。」她說。另外,一位開手工藝品店的單親媽媽總是敞開胸懷,告訴其他成員,「我反正要看店,你們沒空管小孩的,隨時送來,我教他們做點手藝也很好。」而放假日,大夥一起到山上喝茶,彼此的小孩甚至也變成好友。

體驗到互助的甜美,今年,這十來個「種子部隊」決定回饋,將這個「單親家庭互助團體」擴大。百餘位新會員加入後,他們初步將大團體分成禪修組、讀書組、休閒組和親子活動組,由資深幹部帶領活動,並定期發行會訊。在總召集人莊文政心中,下一步應是將團體制度化,申請立案,可以籌募更多經費、為單親家庭做更多事。

在美國女權運動健將史坦能的「內在革命」書中,作者提到,一九七一年,幾個曾遭不幸的女人決定,她們最需要的是信心,因此創辦「信心診所」。它的「心臟」是個定期聚會、分享經驗的小互助團體;它的「腿」則是各種實用課程,如如職業技能、法律知識、單親需知、理財等。至今,信心診所已協助過一千五百位女性,就像一個家庭,成員保持聯絡,隨時可進去充電或「放電」--協助新成員。

國內第一個「單親家庭互助團體」能不能成為真正的「信心診所」?這百多根蠟燭聚攏而成的小火炬,能否愈來愈亮、甚至再引燃更多火炬,值得期待。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