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領航二○○○-毛渝南、徐小波、漢寶德、謝長廷、魏鏞座談跨世紀接班人

遠見編輯部
user

遠見編輯部

1994-09-15

瀏覽數 11,850+

領航二○○○-毛渝南、徐小波、漢寶德、謝長廷、魏鏞座談跨世紀接班人
 

本文出自 1994 / 10月號雜誌 新台灣人

毛渝南 台灣國際標準電子總經理

從被領導的大眾來看,以前,台灣民眾是擔心:「會不會有明天?」只要領導人保證大家有明天,即使司法不是常態,大家都老老實實地過活。現在,大家在問:「明天會不會更好?」從「有明天」到「明天要更好」,所需要的領導人物當然不會相同。

談跨世紀接班人,企業界比較關心的,反倒是政府方面的問題,因為台灣是小經濟體,政策對於台灣下世紀的發展或能否持續繁榮非常重要,不能像美國一樣把市場交給「無形的手」去自由運作。

台灣過去的成功,是加工型經濟體,後來沾一點點科技。未來政府的接班人,要能跳脫過去成功經驗的框框,否則,若以加工出口區心態和觀念來經營下世紀的台灣,還希望能有兩、三萬美元的國民所得,大概是做不到的。

另外,政治逐漸民主化之後,政治的領導人能不能從「掌權」的心態,轉為「執政」的心態,也是重要的關鍵。

掌權和執政有什麼不同?掌權的話,就會產生人在政策在、人不在政策也不在的現象,不管是不是同個政黨的政策,這使企業界無所適從。執政的話,政策必須要有持續性,因為台灣進入已開發經濟之後,任何投資都是長期、高風險的。

台灣政治漸漸民主化之後,顯現出以往掌權體系不太有計畫,有時固執得不知變通,改的時候又沒有邏輯,這兩者都是無知。而民主的過程又讓行政與立法對立,執政者沒有在執政,完全癱瘓。民主的結果,反而讓有錢的人往外投資。因此,未來領導人是否具備「執政」心態,非常重要。

徐小波 台大法律系教授

二十一世紀的接班人,有幾個基本概念的改變。他們不是一個,而是群體;可能是有某些模式,任何人進入這個模式,表現出他的功能,就扮演接班人的角色。而這些模式,可能從下面各項趨勢中產生:

第一,資金、人才、技術互相交流,不受國界限制;因此產生第二個趨勢:民間企業勢力興起,政府不再能完全主導,例如兩岸經貿的發展。

另外,民主化的趨勢,雖然引起很多矛盾的想法,例如,民主與伸張公權力之間要如何畫界限,但民主化的趨向是一定不能開倒車的。

此外,教育不再是政府的專利,私人部門會主動發展出很多教育機能。例如,國民教育以上的部分,會由各學校來決定各自的專長;而民間也會有較大量的資產投入教育,國內教育體系會和國外教育機構結合。

最後,財富的繼續累積,會透過研發與資本健全而活絡;政府部門會逐漸變成服務性的機構。

未來的接班人,必然要符合這些潮流的演變。

將來,我相信對一般人影響最大的決策,並不是中央少數幾個官員,而是在各領域、或是鄉鎮地方的決策者,因此,如何建立獨立、超黨派的文官制度,可能是更重要。

如果說,執政的政黨可以有肚量犧牲自己一點的權力,而讓獨立的文官制度更好地運作,那將是台灣人的福氣。

漢寶德 省立科學博物館館長

在民主化的趨勢下,每個人都可以表達意見,共識的凝聚反而變得困難,領袖人物就必須有很強的領導性格。

我認為領袖更加需要傳統的道德與精神感召力。民主化之後,過去傳統價值觀被丟掉,中國人本身並不具備內省的道德觀,因此,法制很重要。但是,法制不能解決全部問題,更重要的是,要如何重新建立內在的道德觀,因此,領導人的道德感召力特別重要,不只是總統,還包括各行各業的領導人。

另外,社會領導人要有審美觀,這是一種人與人間的和諧感覺,這是美感極致的表現。目前,全世界都已經開始致力於美感的追求,對美感的追求終會滲入社會每個階層。一個領袖如果沒有超乎常人對美的敏感度,就無法帶領大家走走向文化高峰。

遠見訂閱贈西堤餐券2張,知識與美食一次滿足!優惠組合價$2,880,立即訂閱>>

現在的生物學很強調一件事,就是不但要保護生物的多樣性,而且要努力讓生物更多樣性,這樣才能使生命更加豐富。社會發展也是這樣,要讓各種文化的變化、融合,產生多元的文化。

未來的領導人,控制愈少愈好,反過來,還要有興趣觀察和包容各種新的、多樣性的發展。所有現在文化要保存,而且要讓文化交疊產生新的文化,這不但是財富,更是寶藏,這是未來領導人要掌握的潮流。一個領導人只代表單一族群或價值觀,不可能變成有效率的領導人。

謝長廷 立法委員

我認為台灣到二十一世紀時,程序上的民主應該已經建立。但民主只是價值之一,它只是確保參與中的多數人意見的被尊重。但即使變得民主,如果做決定的成員很自私、很短視,那麼民主的結果未必比專制好。換言之,民主是一種價值,我們追求它,但它不能保證結果。因此,未來的領袖人物要有幾個特質:

第一,除了道德不能有瑕疵之外,未來領袖要瞭解世界潮流與走向,如人道、和平、尊重生命等。

第二,他必須瞭解台灣社會的現實,如省籍問題、大陸的問題,和文化、價值觀的問題,也要瞭解自己的實力。

第三,針對前兩項,他必須要有辦法建立一套自己的理念。

第四,他要有實踐這個理念的過程與方法。台灣太多人談理念、理想,但沒有過程,也很少分析代價。

第五,要有化不可能為可能的魄力和執行力。

第六,要具備協調整合不同意見的能力,才不致流於不斷循環的政治鬥爭。

最後,要有接受批判的修養和自我反省的能力。

我想,台灣有很多獸化、非理性的現象,是因為生物本能是為求生存,並不是惡,而是醜,是沒水準。投機、惡補或移民,是為了過更好的生活,因為政策把它看成是惡,所以政策出問題。聯考問題沒解決,一直去抓惡補,這是錯誤的。

在政治層面上談領導人,很重要的一點是要建立共生的環境。

現在大多數的人還是依本能生活,往往還是受環境的制約。如果像現在做好事沒好報、愈老實愈吃虧,當然是做壞事。要改變多數人的行為模式,還是要建立一個環境,讓守法、老實的人不會得到壞報應,社會自然會變好。

魏鏞 立法委員

台灣未來需要什麼樣的人才?第一,他要有視野,而且不是抱怨的、批判的視野,格局要大,動作要小。第二,要會用人,古今中外著名的領袖人物,本身多半不太有才幹,領袖自己有才而自任,通常是個辛苦而不理想的領導者,要懂得用人之才,所謂「大德無德,大才無才」,古今皆然。第三,本身要有經驗。第四,要有良好的形象。

此外,要有民主的素養,最重要的是要承認民主是會轉換的,不可能有水遠的權力結構;也要瞭解民主是要順勢,因此,領袖要有大的包容力。

總之,台灣未來的領袖,心理應該是很平衡、沒有悲哀,行為自然而瀟酒,而且要有用人之才。

事實上,時間演變是延續的、不分段的,他不會在公元二000年變成一個全然不同的狀況。台灣經常有什麼大改革方案,這在成熟國家是沒有的,因為這些國家有自動吸收資訊、自然的決策系統。因此,台灣要建立一個自動克服問題、吸收資訊的自然調節體系,任何人在裡面都是能融合、調整決策的人才。所以,未來領袖人物的挑戰,就是建立這麼一個決策體系。

(林文玲整理)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