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畫說今昔

孫秀惠
user

孫秀惠

1994-09-15

瀏覽數 10,700+

畫說今昔
 

本文出自 1994 / 10月號雜誌 新台灣人

交通

「火車起行吱吱叫,一點五分到板橋。板橋查某美及笑,返來賣某給伊招。」

--台灣童謠

海洋台灣,生命力的起始在港口。

一句「船來了」,帶來了移民,也引進了統治政權和侵略者。

淡水、關渡、鹿港、北港、鯤鯓……寫下台灣人負岌唐山、求學東洋、軍伕下南洋、港口送別不知何日再見的離愁。

一八九一年劉銘傳完成基隆、新竹間全長一百公里的鐵路。鐵道鋼性的文明經驗,開始取代水性的行腳文化。一天六班往返的班車,在固定時刻鳴汽笛,坐完全程車資三十三元,時間三小時。若在過去,從基隆走路到新竹要花三天的時間。

一九0八年基隆至打狗(高雄)全線通車,阿里山鐵道、東部鐵路也陸續修築完畢,火車過「砰空」(山洞),正式成了此後半世紀台灣人最有趣的交通經驗之一。綿延的鐵路也把送別的場景轉移到了月台。

曾幾何時,鐵路已成為昨日的英雄。一年一千二百多萬人次的島內空中交通,近五百萬人次的出國人數,台灣人的交通經驗隨著一架架飛機愈拉愈高,只不知,我們的眼光是否也愈飛愈高?

魔鬼的仙丹

「雅片食來腳蹺蹺,親像老猴吹洞簫。」--台灣俗諺

它又名魔鬼的仙丹,也是台灣的大宗輸入。

荷蘭人將它引入,當作治瘧疾的特效藥,混入菸草中讓人民吸食,藉以控制台灣。

清朝在一八二九年頒布禁菸令,輸入台灣的鴉片量,卻在往後十年飛漲了四千倍,一年超過三萬箱。賣鴉片給台灣人,成了廣東官吏的重要財源。

日據初期,三井物產輸入鴉片原料進行二吹加工,工廠就在台北南門,占地千畝。透過鴉片專賣制度供應全島持有鴉片吸食執照者(多為富豪仕紳),以及分給台籍保正、里長部分鴉片專賣權,日本人便掌握了控制本島社會的利器,連史學大師連橫也發表了鴉片無害之論。

今日的台灣,不僅沒有擺脫鴉片,還遭遇了更多魔鬼仙丹的控制。

小學生兼營安非他命零售;一年流入的海洛因可能高達三千公斤;還有快克、大麻與嗎啡。有人說,毒品現在不只是大宗輸入,也是台灣大宗輸出--做為亞洲魔鬼仙丹的轉運中樞,荼毒全球五大洲。

風俗戲劇

「人生親像大舞台,苦齣笑科攏公開」--台語俗諺

無論是現實世界的婚喪喜慶,或戲劇、花車的虛構人生,台灣普羅大眾的文化風俗,在一、二百年間,因著一波波的族群遷入,與快速的政權更迭,呈現出多樣、多國的面貌。

東洋曲加台灣詞,鍋貼、味噌湯配菜脯蛋,就像一張結婚照上日式宮服的證婚人、洋式禮服的新人再加上纏足的主婚人,在台灣歷史上反覆出現如此相異卻又巧妙的融合。

或許正是由於摻入的元素太多,接受矛盾的存在,也成為台灣文化的一部分。於是,最哀悽的喪禮可以出現最花俏的表演;莊重的祭典,又何妨來個赤裸裸的隊伍。

然而,殖民的社會最難生根的,是帶著深層地方文化生命的產品。

日據時代,一齣充滿台灣地方色彩、大量運用鄉土音樂的新劇「閹雞」,上演一天就遭禁演。七0年代初期,「唱自己的歌」運動,也曾遭當局阻撓。

今天,重新從生活、風俗尋找台灣的潮流,或許無法以政治的力量來阻擋,然而,擋不住的卻是另@股商業化巨浪的消磨。

教育

「今之學童,七歲受書,天真未漓,咿唔初誦,而鄉校已禁其台語矣。」

--連雅堂,一九二九年台灣民報

什麼人當家做主,就說什麼人的話,這是古今如此、中外皆然。學校,更是藉語文來控制文化思想的中心。

荷蘭人據台期間,在各番社設學校,教的是荷語、荷文及新、舊約。清人得台後,七、八歲孩童進府學、書院,先讀三字經、千字文,接著學四書。

換了東洋主人,台灣人的學習重心一下子從「子曰學而時習之」的漢文,變成了「」。日本民政局在台灣各地普設「國語」傳習所,從語言同化起。許多當時的公學校也設有「日語值星」,被糾察隊抓到說台灣話的必受處罰。

國民政府遷台,國語換成了北京話。學校的糾察隊依然存在,許多人還因為說台語被罰一塊錢。有幾十年的時間,每個台灣學子只知中國五千年歷史,卻不明台灣四百年史。

教育部決定後年在中學開設台灣史課程,而「台灣母語教育」則已成了各級學校的熱門選修課。或許,在台灣歷史上,這裡的學生從沒有如今天一般這麼像國家的主人翁。

馬偕

「醫生驚治嗽,做土水驚抓漏。」--台灣俗諺

【會員限定活動】想懂護國神山的背後?和《造山者》導演一起看見時代的選擇!立即報名>>

他拔了台灣人兩萬一千多顆牙;他創辦了台灣第一所女子學校「淡水女學堂」;他設立了台灣;還推廣了花椰菜、高麗菜、甜菜、洋芹菜……。他娶台灣人為妻、女兒嫁給台灣人,最後死了,葬在台灣。

在台灣歷史中,多的是以掠奪為目的的外來者,和「吃碗內、洗碗外」(台灣俗諺)不愛惜本土的台灣人。但是也有許多比台灣人還愛台灣的外國人,足跡進北部第一所教會醫院到本島不是壓榨而是祝福。馬偕博士是其中最重要的一個人。

今日台灣的醫療水準與先進國家媲美,教學醫院壯觀、醫療設備先進,即便是拔牙齒,也是企業化經營。然而東部、山區偏遠的地方卻未受其惠,許多男、女「馬偕」,依然在此貢獻一生,祝福台灣。

政治犯

「人掠厝拆,雞仔鳥仔踏死無半隻。」--台灣俗諺

台灣米飼百樣人,但台灣史上有一種人總是不缺--古早叫亂民、日據時代是土匪、現代叫做政治犯。

或許是台灣三百年七次改換旗色太頻繁,有太多體制可以挑戰。

三百年前有「反紅毛番仔」,清朝統治二百一十二年,大規模造反六十六件。日據時代有文反、有武反;斯文的宜蘭醫生蔣渭水,與蕉農組合出台灣第一個農民運動,也為自己和其他九十二人換來半年牢獄之災。而西來奄一千抗日軍帶來的,卻是瞧吧哖。今日玉井,六千無辜農民被統治者大屠殺。

「人掠厝拆」,政治的衝突,受害最大的卻是一般善良百姓的安全與人權。台灣回歸中國政權近二年後發生的二二八事變,真正的政治犯應該是那些在白色恐怖下,數十年際聲不敢語的社會大眾。

動盪的台灣有造反者,平穩的時代依然少不了政治犯。

從民國三十七年實施戒嚴,到七十六年解嚴,本島政治案件三千多件,政治犯一萬多人。附匪、台獨、異議、思想有問題……,其正的原因,恐怕更是挑戰了威權。

美麗島事件最後一位受刑人施明德,已走出牢房成為最大反對黨的主席。眺望未來,是否能期待台灣不再有政治犯、不必造反也能有理?

地方自治

「選舉無師傅,用錢買就有。」--台灣民間流行語

一九三五年,經過當時「台灣地方自治聯盟」五年的爭取,為了招撫殖民地人心,日本總督正式宣布,台灣的州、市議會以及各級民意代表得以「半數」民選。

第一次選舉,要滿二十五歲,每年納稅五圓以上的男子才有資格投票。當時的選票不是圈選,而是由投票人寫上欲支持之候選人名字。所以,不少選民在名單公布後,就開始練習寫字一一寫心目中人選的名字。

這一次的半自治選舉,投票率高達九五%,沒有賄選傳聞。

六十年後的今天,台灣多黨政治成形,而從里長到今年的省長等大、小選舉,一次比一次更熱烈,連總統都親自下鄉護盤。地方自治的形式已然存在,然而品質呢?

鈔票滿天飛、戲法千百變。GNP(國民生產毛額)只有日本一半的台灣,選舉花費卻是與之等量齊觀;六成以上選民相信賄選的存在;今年縣市長選舉結束,全省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賄選查察,被起訴人高達一百八十五人。

然而司法只不過是最差的防線。當台灣選民的自治意識,能打破政黨、派系、候選人與樁腳的巨大利益共生體,恐怕才是台灣自治真正來臨的時候。

貿易

「第一戇,選舉運動,第二戇,種甘蔗給會社磅。」

--日據時代蔗農俗諺

說到貿易,台灣從不是孤島。

十七世紀時,自台輸出的樟腦、米、糖以及由台灣轉運至日本再輸出的商品,占了荷蘭東印度公司總利潤額的六成以上。

甲午戰爭後,台灣原本對外貿易最大的輸出國變成了「本國」;一九三六年時,台灣每年出口額四億三千萬日圓,其中有八五%都到了日本--糖、米、茶葉,還有日本人最愛吃的香蕉,一簍一簍地從基隆上船。

台灣的現代化也與台灣的貿易緊密相繫。

劉銘傳設西學堂、日學堂,築基隆港為了貿易;日本人修鐵路為了運送輸出品;鼓勵日資投資台灣糖業、成立機械化工廠,目的也是控制最大的貿易品生產事業。種甘蔗給會社磅(稱重),被農民視為第二笨,因為蔗農只不過是為殖民統治者創造外匯的佃農罷了。

民國三十四年後,台灣人才首度真正擁有自已的生產事業,提著00七手提箱的中小企業老闆,能夠做自己的主人,也能做台灣貿易、經濟的前導。

從甘蔗到紡織品到電腦主機板,台灣外銷主力品的層級,在過去三十年已三級跳。今天,台灣全年進出口超過一千六百億美元,是世界排名第十四的貿易國。

政治上,台灣有定位問題,經濟上,貿易國台灣,從無定位問題。

工人

「三工早,重一工;三冬早,重一冬。」--台灣俗諺

這俗諺的意思是說,早起幹活三天就多賺一天;三年都起得早,就等於多做一年的活。簡單的十二個字,也道盡了台灣勞動生產力在過去幾百年的打拚。

渡海的「羅漢腳」,來到這個「土膏墳盈、一歲三熟」,卻也是瘴癘、颱風襲人的地方,需要比別人多幹一分,才能多得一分。

而從早期檢茶、製樟、種蔗的「手工」業時代,到七0年代以前的加工出口區、「客廳即工廠」,台灣從男到女、從老到小的勞工,也是憑藉雙手,和「做五個一毛錢」的積沙成塔精神,推動了台灣經濟起飛。

隨著產業的升級,誰是台灣的工人?這個問題已愈來愈難回答。

一半以上的台灣就業人口,目前從事非關生產性的服務業,而其正從事勞動的人,只剩下不到四成。「用力不如做巧」,這是現代的新主張,最巧的,恐怕是工廠裡愈來愈多不流汗的機器台灣工人。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