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世紀是活版印刷最興盛的時期,喜帖、課本等訊息和知識傳遞,幾乎都是靠著一顆顆鉛字,排版、上墨、印刷而成。
但隨著電腦印刷的出現,讓優美溫潤的活版印刷,面臨消失的命運,鑄字行紛紛倒閉或轉型,甚至變賣模具,將金屬當成廢料回收。
而日星鑄字行是台灣僅剩一家「仍在營運」的鑄字行,數十年來,即使曾面臨營業額奇差無比,或是數月都無客上門的窘境,日星仍隱身太原路的小巷裡,堅守著「正體中文活版印刷」的工藝。
曾入選遠見「平民英雄百人榜」的日星鑄字行第二代老闆張介冠說,他肩負傳承文化的使命,始終希望讓還願意營業的活版印刷廠,以及還願意使用活版印刷的作者,都能得到需要的素材。
近年來,日星的確有不少創新的運用,例如活版鉛字隨身碟、活版印刷體驗盒等產品,都為傳統文化帶來新氣象。
但現實問題是,現存銅模已被反覆使用超過40年,正日漸毀損。如果銅模字跡模糊,鑄造的鉛字也會模糊,導致印刷後出現筆畫參差不齊、部首殘缺的現象,因此修復銅模,是首要目標。
張介冠不是沒嘗試過。事實上,早在2008年,就有約50名熱情的志工,協助日星修復銅模。
當時的志工均具備現代平面設計基礎,卻遇到不是人人都熟悉正楷書法的問題。每個人雖然字體優美,早上、中午、晚上寫出來的字形,卻通通不一樣,修復宣告失敗。
目前,就剩65歲的張介冠,一個人以每天5個字的速度,慢慢修復著日星超過12萬枚的字形。
照此速度推估,他可能還需要65年,才能修復完畢。
但張介冠仍心心念念,要保存活版印刷產業。因此,2017年初,日星將在貝殼放大協助下,再次啟動「字體銅模修復計畫」,發起三階段的獨立集資。
日星共保存宋體、楷體、黑體三種字形,並根據不同印刷需求,有七種尺寸。而修復計畫預計先從「正楷」的初號銅模開始,徵集三到四名字體修復師,學習書法、貝茲曲線運用技巧和文字學,希望一步步完成修復大業。
張介冠說,想繼續感受鉛字印刷無可取代的手感肌理,就要從銅模復刻這個火車頭開始,「有了銅模,才有鉛字,有了鉛字,才有活版印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