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屋大翻修,舊殼穿新衣。
成立六十六年的「黨國元老」--中國廣播公司正邁開快步,企圖改變黨營企業的陳舊體質,向民營企業的效率管理看齊。
仁愛路的樟樹綠影蓬蓬,穿過林蔭,訪客一進中廣,迎面就能嗅聞到「變化」的氣息。牆壁、天花板散發新鮮油漆味:「電梯比以前快多了!」有人驚呼;外籍工程師忙著調整耗資千餘萬、可容納四千首音樂的數位式電腦系統,趕著八月初啟用……。
門面、設備翻新的背後,是一串亮麗的數字。這兩年,中廣的稅前盈餘大幅成長,從前年首度破億元的一億一千九百餘萬元,到去年的二億八千多萬元,躍升二點四倍。「今年預估可超過四億。」個頭中等、五十一歲的總經理李祖源以一貫溫和的語氣指出。去年,中廣二0%的廣告成長率,更將三家電視台、中時、聯合報等媒體遠拋腦後。
「中廣這輛老列車終於動起來了!」許多人發現。
巨人覺醒
曾經,中廣像個慵懶的巨人,提不起勁追求經營績效。由於政府多年來不願開放新電台,廣播形成寡占市場,擁有最多頻道、最好設備的中廣成為封閉體系裡的最大贏家。當其他二十家小民營電台只能守著效果和收聽率較差的調幅AM頻道,靠成藥廣告慘澹經營,「中廣光出租調頻FM時段給傳播公司,每年就輕鬆穩賺幾千萬,員工何必拚命?」一家傳播公司負責人冷眼旁觀指出。
既然穩賺不賠、衣食無虞,為什麼巨人近兩年寧可放下安逸身段、打點精神,擺出追求數字成長的奮戰架勢?
「不要以為你現在是最大的,就可以坐著不動,沒這回事!」上任滿兩年的李祖源強調,媒體大環境的遽變,讓他深感壓力迫在眉睫,從報禁開放、有線電視合法化以及逐漸嶄露潛力的衛星電視,媒體間激烈競爭勢不可免。新聞部經理李宗桂則提醒:「別忘記,二十年前電視崛起時,中廣曾窘困到發不出薪水!」
向外看,挑戰日增。,向內看,中廣四十年來在廣播圈內的龍頭優勢,在民主浪潮的沖刷下,正點滴流失。
政大新聞系教授鄭瑞城在「解構廣電媒體」一書中指出,直到民國八十一年,軍方和黨營的中廣仍壟斷大部分的廣播頻率資源。例如,兩者的發射機數合計超過七成;調幅台軍方獨占近半,中廣則分配有四四%的調頻台。
但封閉的廣播天空終於開放。不但軍方被迫釋出頻道,原在調頻、調幅各有四個頻道的中廣也各被回收其一。新聞局廣電處指出,第一波已有十三家新調頻電台通過審核,「未來開放的腳步一定愈來愈快!」正為地下電台忙得焦頭爛額的處長羅傳賢信誓旦旦保證。
長期來看,當數十家、甚至上百家新電台陸續開播,必然爭搶有限的廣播市場大餅,聯手挑戰中廣的霸主地位,一場爭聽眾、搶廣告的廣播大戰指日可期。
面對風起雲湧,李祖源的應變之道是,趁著這波新衝擊,正好解決過去四十幾年留下的問題,將中廣轉化成民營企業的型態,重新奠基再出發。
第一步是加強人事管理、追求工作效率。觀察到安逸日子過久了,許多員工的學習和應變能力不足,更出現「有人很忙、有人卻太閒」的勞役不均,李祖源要求員工學習「第二項技能」,隨時要有轉換職務的心理準備。
以往的遇缺就補,則改以全面量化評估各單位實際業務需求,決定編制。兩年下來,中廣員工從八百七十五人減少七十四人,縮編百分之八。「做的事反而比以前更多!」一位資深高級主管直言,他評估:「中廣其實只需要四百人。」
開源節流並重
一手督促,一手拿紅蘿蔔鼓勵;由於營運狀況良好,中廣員工一致指出:「現在是有史以來年終獎金、福利最好的時期。」例如,原來百分之百黨股的中廣在去年首度開放一.五%的股分讓員工認股分紅。
既然強調經營效益,李祖源極力開源、落實節流。
這兩年中廣的主要收入成長來自廣告業績增加。由於流行網向來在收聽率調查中獨占鰲頭,許多商品排隊等著上廣告,「三年下來,流行網的廣告價碼平均調升八%以上。」一位廣告承包商苦笑著說。
而在加強經營下,音樂網和調頻閩南語網的廣告量亦大幅成長;中廣甚至成立關係企業「大世界公關公司」,由員工入股經營,主要業務是「鼓勵員工公餘之暇,學著拉廣告,慢慢減低對外包廣告商的依賴。」公關組組長鄭詩詠表示。
另一個開源的方向是將充裕的人力資源投入多角化經營。
中廣關係企業「萬世傳播公司」積極延伸廣播之外的觸角:如出版錄音帶、替公私機關拍簡介、辦活動……,而興建中、占地近五百坪「中廣學苑」年底完工後,更規畫為成人廣電教育的課堂,「師資都是現成的,我們也會去辦補習班執照。」萬世傳播總經理趙卜成說。目前出租的三個攝影棚,約滿後,中廣將收回自用,九月就要開始訓練節目部的導播、工程人員跨行到製作電視節目。
細心的人會發現,代表中廣海外部的「自由中國之聲」幾個招牌大字,被提姆颱風吹損後,已不予修復,甚至整個拆掉,充分顯現管理上「精省」的一面。
由於受政府委託辦理國際廣播,中廣海外部預算來自新聞局編列,因立法委員反對「國庫通黨庫」,預算自七、八年前的三億多元被刪減到今年的二億。「大家覺得中廣占便宜,事實上我們連續幾年都貼幾千萬。」李祖源自喻一毛錢沒拿,卻天天煩如何在經費不足下,讓國際廣播順利運作。目前,為減少虧損,中廣海外部已刪除韓語和潮州話的廣播,人事遇缺不補,部分員工漸轉入其他單位。故障的真空管、鐵塔則等著新聞局撥款修復。
同樣是基於把政府該做的服務還給政府,最近中廣和軍方的合約結束後,主動將二十八個偏遠地區的頻道交還交通部、因此關掉四、五個轉播站,撙節不少人事開支。
談到偏遠地區的聽眾因接收不到廣播寫信罵中廣,一位主管理直氣壯表示:「這是政府的責任。沒有一家民營企業願意光奉獻不求回饋,我們很清楚,一旦企業不賺錢,沒有人會發善心拿錢給你補貼。」
商業掛帥
從中廣立場,既然決心向民營企業看齊,「黨政分離」又是大勢所趨,何必繼續替政府背負一些賠錢的義務服務?但也有許多人認為,中廣能有今日的深厚根基,得自政府多年「另眼栽培」,如今盈利第一,未免自私,何況「國民黨不是口口聲聲要和民眾站在一起嗎?」有人質疑。
不能否認,當中廣近兩年卯足勁追求管理效率、營運績效,外界、甚至內部逐漸出現反彈聲浪,懷疑中廣是否太過商業掛帥?中廣新聞網自七月一日起由調頻搬家到收聽率及收聽效果較差的調幅,以及隨之節目型態的改變,引發最大爭議。
甫離職的前節目部經理李志成指出,調頻的流行網是中廣業務命脈,音樂網投資報酬率最高,閩南語網則負有服務農漁民的特殊使命,決策高層權衡得失,選擇將原來新聞網一0一.七兆赫交回,讓新聞局把頻道分給新設的台北之音電台。
儘管事先卯足勁宣傳:送大獎、做公車和電子看版廣告、DM。七月初,新聞網辦公室的電話響個不停,「影響不小,許多聽眾因新頻道難找、雜音太大開罵!」內部人員無奈透露。
高層為強化競爭力,搬家後的中廣新聞網每天減少近兩百分鐘純新聞,增加Call-in的談話性節目,和健康、理財、心理諮商等軟性節目,部分由新聞部自製、部分外包。
一位資深人員表示,原先規畫中,節目占更多時段,但引起內部反彈,有人開會時甚至質問:「新聞網是否被商業化牽著走?」他強調,新聞網絕對不能有外包節目,否則遇突發新聞狀況,必須停掉節目時,還要寫變更單通知相關單位,「廣播新聞最大優勢--靈活、迅速還剩多少?」
政大廣電系系主任關尚仁則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中廣的重新定位。他指出,廣電法並無黨營電台,只有公、民營電台之分,於法、於情,「中廣都是商業電台,它願意正本清源,追求企業化,是對的、也是好的方向。」他說。
黨營色彩能轉化?
但關尚仁強調,社會大眾正好藉此標準監督中廣是否真正回歸民營媒體的角色,「我們樂見你民營化,不希望看到有什麼黨的指示、或遵從黨的立場的報導。」他表示,廣播屬於特許事業,電波公有,不能只為一種聲音服務,如果最後發現中廣不能公平、公正,「今天丟掉一些服務角色,只是自私。」
以此標準觀察,中廣的民營化似乎走得有些頭重腳輕,因為新聞中處處可見支持黨的決策。以核四爭議為例,「如果反核新聞做得太長、或聽起來反核有理,上面會要求修正。」一位新聞部的人坦承,大家都知道,「新黨新聞最好不上、民進黨的適可而止。」
然而,當市場競爭愈來愈激烈,一個企業如果只將絕大心力放在提高效率、加強經營技巧,相對忽略徹底改善產品品質,短期內立竿見影的績效,是否能保證競爭力維持不墜的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