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前天發表對馮小剛的專訪,稱在反腐的背景下,《我不是潘金蓮》當然不是關於一個婦女個人冤屈的電影,甚至也不只是人情社會走向法治社會中遇到的困頓那麼簡單,“這是一則社會寓言,而這則寓言想說的道理便是,官員不擔當就是腐敗。」
中國著名導演馮小剛的新片《我不是潘金蓮》在引領娛樂圈話題的同時,又受到官媒《人民日報》的關注,成了新的反腐敗話題。《人民日報》前天發表對馮小剛的專訪,稱在反腐的背景下,《我不是潘金蓮》當然不是關於一個婦女個人冤屈的電影,甚至也不只是人情社會走向法治社會中遇到的困頓那麼簡單,「這是一則社會寓言,而這則寓言想說的道理便是,官員不擔當就是腐敗。」
馮小剛執導、改編自作家劉震雲同名小說的電影《我不是潘金蓮》11月18日在中國正式上映。影片講述一個名叫李雪蓮的農村婦女因不滿法院對她的離婚判決,以及前夫稱她為「潘金蓮」,堅持向法院和政府為自己討要公道的故事。
儘管李雪蓮在法律上並不占理,但她執拗地從縣裡到市裡,又從市裡到北京向「兩會(全國人大、全國政協年會)」上訪告狀,導致法院院長、縣長、市長等一批地方官丟了官帽,成為一名當地官員每年三月必須想方設法阻攔她到北京告狀的「上訪釘子戶。」
影片通過各級官員處置李雪蓮上訪的表現,入木三分地勾畫出現實中的官場生態,以及官員不願擔當的無奈。
上映三天票房達4200萬元
在官方強調政治意識的大背景下,這部處處譏諷官場作風的影片能夠通過審查公映,實屬難得。加上馮小剛和一眾明星演員的名頭,影片受到觀眾熱捧,上映頭三天票房就達到2.04億元人民幣。
在專訪馮小剛時,《人民日報》記者坦言這部影片題材很敏感。馮小剛對此回應稱,這是一個關於幹部要不要有擔當的故事。現在很多電影是在拍現實,但其實跟現實不發生關係,都是面兒上的東西。《我不是潘金蓮》這個題材無疑是和我們的現實結合得比較緊密的。
馮小剛解釋說,《我不是潘金蓮》裡講了一個道理,官員不擔當就是腐敗。電影裡這些官員裡哪怕有一個認真對待李雪蓮這事,都不至於走到這一步,但每個人都想推諉,每個人都想怎麼臨時去把這事堵一下,出現問題之後的第一反應就是“這事對我的烏紗帽有影響”。
他認為,現實生活中也是這樣,一些官員在辦事的時候首先想到的是自己會不會受到責難,「就是我們說的膽小怕事,其實說到底這種幹部就是沒擔當」「在面對一些事情的時候,有的幹部為了求自保就寧左勿右、寧嚴勿松,而我認為這是最大的腐敗,比貪污還厲害。最大的腐敗就是不負責任,而且是用負責任的面目出現的,它的本質是只對自己負責,對黨和國家的事業是不負責的。」
「我覺得很多領導幹部看完這個電影后會有觸動、有思考、有啟示,擔當對於一個幹部的重要性,這是這個電影的重要意義。」
馮小剛、王思聰「互撕」
另一方面,在《我不是潘金蓮》上映前,馮小剛以「小女子金蓮」的口氣,在微博上發文,指責富豪王健林旗下的萬達院線擠壓該片場次,在娛樂圈引發一場馮小剛、王思聰(王健林之子)「互撕」口水戰。
許多網民認為這場口水戰是雙方炒作,甚至牽涉私下對賭。《人民日報》官微11月20也發文,批評馮小剛、王思聰「互撕」。
官微說,電影《我不是潘金蓮》未成曲調先有對罵。一撕一扯,讓競爭顯像,讓對賭現身,也折射出票房迷思。電影宣發早不是「桃李不言」,但永遠是「味道說話」「好導演的戰場在攝影棚,不妨少些口炮,多些口碑。」
但在批完馮小剛後幾天,《人民日報》又通過專訪這位個性十足的導演,等於宣告《我不是潘金蓮》是官方認可的正能量藝術作品,多少讓人有些意外,說明官方認同官員不擔當是一個帶有普遍性的問題。
(本文獲新加坡《聯合早報》授權轉載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