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決策,是城市朝向永續發展的重要施政,亦是評價城市規劃與治理最高的挑戰。花蓮縣訂定地方自治條例的「八不政策」,拒絕一切污染產業、建設,以及不必要的破壞開發,也力推有機農業,既能生產安全、安心農產品又能保護土地,讓花蓮成為健康、安全、養生的宜居淨土。
「好山好水」、「無污染」、「健康養生」成為眾人形容花蓮最常喊出的形容詞,而且有越來越多城市人移居花蓮,尋找自己想要的綠色、有機生活。
花蓮正為台灣建立一個親近土地、友善環境的綠色城市典範,倒底花蓮是如何辦到的?在10月下旬由《遠見雜誌》舉辦的「2016第十四屆華人領袖遠見高峰會」上,擔任講者的花蓮縣長傅崐萁主講「健康城市•綠色永續」專題時,暢談花蓮城市綠化發展的作法。
綠色決策帶領花蓮永續發展
傅崐萁表示,7年前他當選花蓮縣長後,為了保住花蓮青山綠水、推動無煙囟產業的發展,訂定地方自治條例的「八不政策」,讓山坡地不准開發、公共財私人不准開發、新砂石廠不准設立、土資場不准設置、新礦區不准申請、舊礦區不准申請延期、電動玩具不准申請設立、有煙囪工業不准進駐,並嚴禁山坡地、海岸線「種房子」,各種污染產業皆不得進入花蓮。
由於「八不政策」與既得利益團體、個人抵觸私益,讓傅崐萁與花蓮縣府承受不少壓力,仍堅持落實「八不政策」,為下一代留下綠水青山。傅崐萁強調,花蓮是台灣目前最大的有機糧倉,灌溉溝渠沒有工廠廢水的汙染,農產品質掛上最佳的保證。
城市可以從綠色決策中,找到永續發展的契機。花蓮為了推廣城市綠化,縣府在主要道路種植高經濟價值的樹種,可望10年、20年後待樹木成林,可以為地方創造大筆財富,在環境永續與城市發展中取得平衡。
嚮往綠色家園,成為許多人定居花蓮的最大推動力。傅崐萁指出,花蓮領全國之先推出綠建築的青年住宅,一戶以平易近人的250萬元售價賣斷,幫助設籍花蓮的年輕人找到居住所,並擁有土地與房屋所有權,進一步能安心成家,不僅為下一代留下好的環境,也透過循環經濟回饋綠建築的成本,降低房屋價格。
綠色的空間革命,在全球各地掀起風潮,許多城市與企業用綠建築大變身。「綠建築再怎麼綠,也是水泥叢林,擠在都市核心區域裡面。」傅崐萁認為,現代企業給予員工最好發揮的環境,在今日互聯網科技進步的時代,公司會議可以在網路視訊上舉行,召集全球各地的員工與會,而且企業進行創意發想的地點也不見得都在辦公室裡,像蘋果就把辦公室週邊的環境打造得跟森林一樣,所以他提議企業若能將總部建築直接設在森林裡,任何會議由視訊進行,也是可行之道。
「未來有哪一家頂尖企業願意將總部、創意中心、設計中心設在花蓮的話,我誠摯歡迎!」傅崐萁強調,這些進駐花蓮的企業創意人才徜徉花蓮的好山好水、沈浸閒適的生活風格,去衝浪、騎重機、玩飛行傘與輕航機,想到點子後可以立即回到設於花蓮的辦公室上工,讓人才的創意能力發揮最大價值,並帶動企業往上成長。
擴大有機市場需求 補助有機檢驗費
花蓮多年來推動、落實有機農業,目前推行「學童營養午餐每週供應一餐有機蔬果」、全額補助有機農業檢驗費,使得花蓮成為聞名台灣的有機農業大縣。
有機農業的力量,從一個農民的堅持,可以擴散為一個縣市的改變。花蓮縣府鼓勵農民投入有機農業,推行「學童營養午餐每週供應一餐有機蔬果」政策,藉此擴大有機蔬果的供銷市場,不僅透過向農戶收購時蔬,扶植有機農民產地的直銷,也讓學童可以吃的更健康。
現在,全花蓮國中小學到了中午用餐時間,每位學童每週享用的營養午餐就有一道來自花蓮土地孕育出來的有機蔬果,像是有機空心菜、花椰菜等葉菜類產自壽豐鄉的「伍佰戶有機農場」,農場主人林珮汝曾榮獲農委會頒贈「十大神農獎」,她看著小朋友開心享用自己辛勤耕作的蔬菜,覺得務農的一切辛苦皆值得,也感謝縣府支持有機農業、關心學童健康。
此外,花蓮縣府為了減輕有機農民的成本負擔,以及鼓勵慣行農法的農民轉作有機耕種,從2015年起針對農委會農糧署有機農業生產及驗證輔導計畫,在中央補助的金額外,應由農民自行負擔的「有機驗證費用、檢驗費用及有機農產品標章費用」的部分,由花蓮縣政府協助農民支付,意即有機農民在生產時所需的部分成本,都由政府全額負擔。
目前,全台各縣市中,唯一只有花蓮縣能全額補助有機農業的檢驗費。傅崐萁認為,農業有機化不僅需「本著良心」,也是花蓮農業必經之路,更是花蓮可以開拓農業格局的優勢,縣府能夠協助農民支付有機認證、檢驗與標章費用,不僅能為有機農民降低生產成本,更能吸引更多農民加入有機行列。
堅持走綠色、有機的城市之路,做好在地的正向改變,花蓮正為台灣城市樹立永續發展的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