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面對三台掌舵人-專訪石永貴‧鍾湖濱‧吳寶華

溫曼英
user

溫曼英

1987-04-01

瀏覽數 18,200+

面對三台掌舵人-專訪石永貴‧鍾湖濱‧吳寶華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本文出自 1987 / 4月號雜誌 第010期遠見雜誌

石永貴/賺了錢,要給社會回饋

問:有人認為你是學新聞出身的,以前又擔任報社社長,主持台視特別重視新聞節目。你同不同意每個台受其負責人背景影響,而使有些節目成為特色的說法?三家電視台中,台視的特色在那裡?

答:我想除了碰到開國紀念這樣重要的節日,或者是十月份會有政策性的節目之外,一般來講,商業電視主要的還是要面對觀眾。

我們所以重視新聞,倒不完全和我學新聞有關,主要還是一個時代的趨向。最近幾年國內的電視環境起初受到港劇的影響,後來又受錄影帶的影響,使得綜藝和戲劇節目先後遭遇衝擊。尤其是錄影帶的蓬勃發展,觀眾可以自由選擇時間來看,依賴電視的綜藝、戲劇節目便不那麼大了;而新聞、體育節目是錄影帶租不到的,時間性又很強,給了我們一個發展的機會。

我們很幸運,因為有二十多年歷史累積的經驗,社會上對台視新聞有所偏愛,我們發展得順利。當然我在這方面也比較有興趣,參與的比較多一點。

問:擔任總經理六年以來,你想讓台視給觀眾一個什麼樣的形象?

答:我希望台視的形象是不太新、也不太舊,是正派經營、規規矩矩的,給觀眾所需要的新聞以及社教性節目,也給觀眾有興趣的戲劇、綜藝節目。

對台視來講,做對了可以說是應該的,如果做錯了,也希望能夠立刻改正,這是我基本的經營理念。

評斷節目成敗的標準

問:以一個電視台的最高主管而言,你怎樣評斷一個節目的成敗或是決定節目的開、停,標準到底是什麼?

答:以商業電視的觀點,我們評斷節目通常分四個等級。第一等是收視率好、業績也好,這個節目一定會存在;第二等是業績好、收視率不好,大概也可以存在;第三個是收視率好、業績不好;第四個是業績不好、收視率也不好,一定會被淘汰。

一個節目播出之後,我們的「業管組」,根據它的收視率、業務報告來評斷節目的生存、發展、改進。如果這個節目播出之後很低調(格調很低),對善良的風俗有所影響,就算收視率很高、業績很好,我們也要考慮停掉,或是嚴格要求它改進。

問:在你的眼光裡,什麼樣的節日才稱得上是「好」節目?

答:我想一個好節目一方面是看了以後能給觀眾很舒服、很和煦、很快樂之感,另外一方面是觀眾看了之後不管是對身心的舒展、知識以及其他方面,都能夠有一點幫助。

問:不少知識份子宣稱自己不看電視,原因是好節目太少;電視台不能做出更多好的節目,最大的困難在那裡?

電視要面對多數人

答;我想這個問題可以從兩方面來講。舉凡世界各國,尤其是自由社會,都要面對知識界的批評,我們中國尤其如此,因為所謂的知識份子,就是要以天下為己任。但很不幸的,電視要面對的是多數人,通常的對象不是知識份子。就好像一個餐廳裡面很擠,有些食品或營養專家站在外面看了一看,就斷言裡面賣的東西不會好,你請他嚐,他會說:「這種餐廳我沒有興趣,我要到就到法國餐廳、高級餐廳去。」大概電視就是這麼個情形,在外面看的人說裡面不好,在裡面吃的還是津津有味。

通常我們對知識份子的批評還是非常認真,因為他們代表國家的一個較高的水準。儘管批評和看電視的是不同的人,批評的人不是我們服務的對象,但是我們重視批評,也只有知識份子才會批評,一般大眾也許認為很好、很滿意、看得很有趣味,不過對於是不是有好處可能感覺不出來,等他們知道有壞處的時候,往往已經來不及了。

問:知識份子對電視最普遍的批評大概就是「商業掛帥」、「收視率掛帥」,但目前的收視率調查不夠精準科學,用收視率來主導節目的走向是否是一種偏差,應如何來改善?

答:收視率本來就是一種魔術。美國的尼爾森收視率調查也不一定很科學,因為它本身就是個抽樣,不能百分之百的做。

然而很不幸的,商業電視就是多數決的,收看的人愈多價值就愈高。這個標準不一定合理,但是任何一個商業電視就是決定在收視率。所以每天早晨天下大事我們不一定很關心,卻一定要看桌上的收視率調查表。如果因為颱風或交通問題,調查表沒有來,我連報紙都看不下了。就算來了要是成績較差,有時候也看不下報紙。

收視率調查不完整

台灣的收視率調查的確是不太完整。因為只用電話調查,只限於大台北地區,對於家庭裡面什麼人看、多少人看、教育程度如何、是不是有購買力、都無法顯示出來。但是三台都一樣用這個標準。

過去電現的廣告客戶注意中南部,戲一開播之後製作人就要到中南部去看市場、看觀眾,因為消費者在中南部。現在市場有很大的改變,中南部並不重要了,地方性的節目,像黃俊雄的布袋戲甚至於歌仔戲,已經有點沒落了。這也可能受大台北收視率的影響,因為大台北地區的教育和經濟水準較高,選擇的節目不一定一樣,比如電視新聞,中南部的開機率可能就沒有大台北地區這麼高。

問:你覺得有沒有必要,或是可不可能把商業廣告對一個節目的影響減到最低?

答:商業電視不太可能,如果大家都爭取廣告的話。不過三台為了廣告的競爭已經緩和下來,去年開始,三台每個月的廣告量、廣告額相差無幾。過去有一段時間廣告集中在某一台或者集中在兩台,去年情況改變,三分天下。再說廣告量也相當充沛,大家都吃得很好了,慢慢地便不需要用強烈的手段去競爭,廣告照樣會進來。這個狀況會緩和下來,不過,廣告決定市場,收視率決定廣告的原理,恐怕很難改變。

問:任何大眾傳播媒體都負有嚴肅的社會責任,你認為電視所應擔負的責任是什麼?

對世道人心有幫助

答:我想一個電視節目播出之後,應該考慮到幾個尺度。一是有助於國家民族的發展,尤其在現在這個時候,這可能是很重要的一個標尺。第二個就是對善良風俗、世道人心有一些幫助。因為受到物質主義的影響,世界的整個潮流、風氣並不是很好,電視有個責任,就是教導人好的模式。

我剛剛到國外讀書的時候,看到凡是美國有宗教信仰、有教養的家庭,特別注意好男孩或好女孩的行為模式,包括語言、服裝、打扮……。電視也應發揮這樣的示範作用。

想要我們這個民族將來在世界上佔一席之地的話,各方面必定得往這方面走,要有遠見。如果我們今天不做,或者完全接受西方潮流,那就一定壞下去了。此外我們這個社會很緊張,人與人之間也很冷漠,我們希望藉著電視能夠增加彼此的瞭解,同時也能夠產生一些溫情。

問:如果以一個比較超然的立場來觀察,你覺得現在的電視節目有沒有盡到這樣的社會責任?

答:講實在話,我們三家商業電視的環境是很現實的。不過,我曉得三家電視台掌方向盤的人--總經理,都儘量讓這個車子能夠開得很好。當然啦,左右四面八方會有一些障礙、影響,甚至於一些誘惑,但我們儘量使得這條大道平穩一些。

問:你怎麼樣把電視從業員應負起社會責任的觀念與理想,貫徹到每一個工作同仁的身上?

答:管道很多,我看到好書、好文章或好雜誌裡談到的新觀念,不但讓我的同事分享,有時還寫出來,讓讀者也知道。好東西讓大家多嚐一嚐,對大家的營養更有幫助。此外,我剛到台視時比較注意普遍性,最近這一兩年開始注意對高級主管的思想觀念的溝通。我們現在每個禮拜有兩天主管晨報,另外每個月一次擴大會報,講經營管理的理念。

問:不僅局外人好奇,甚至連很多參與電視工作的人都會問:「電視台要賺這麼多錢,到底是為什麼?」你以為呢?

要滿足投資人

答:三個電視台性質不太一樣。台視是一個股份有限公司,除了銀行佔了百分之四十八點幾的股份之外,其他都是國內外公司行號的組合,包括日本的四個大商社。基本上我們的經營要滿足投資人,尤其是像日本股東,當年我們在一片沙漠荒土當中,他們來投資。去年的盈餘我們馬上就要分配了,做股息、員工的福利,另外要蓋房子、增資,而且稅也相當重,我們要負擔兩種稅,一種是營業稅,另外是廣播電視基金……‥。

問:除了對股東負責之外,一般人對這個問題真正的質疑在於,為什麼電視台的利潤這麼高,錢賺得這麼多,還不能拿出一點錢做些品質比較高、比較精緻,能給社會好的導向的節目呢?

答:追求品質,是電視台現在要做的。事實上支持各種球類的發展,三家電視台都在做,但是和盈餘還不是完全能成比例。現在台視中央大樓蓋的房子要四、五億,中視最近搬新家也花了十億多,華視在硬體方面也在投資,但今後我想在方向上是應該有所改變。

問:台視對於「在方向上有所改變」,有沒有什麼具體的計畫?

財務負擔開始減輕

答:台視過去的債務很重,前幾年一直在還債,我來之後很幸運,因為利息降低、債務在減少,從去年開始負擔比較減輕了。我們的中央大樓現在正在蓋,今年要落成,完了之後大概稍微可以輕鬆一點,也許我們能夠用更好的辦法來用這些錢。

其實我們董事會的曹常務董事聖芬先生也講過:「電視賺這麼多錢。幹什麼嘛?」意思是說少賺一點,或者是賺了錢要給社會回饋,這一點的確很重要。

問:多年來三家電視台的節目常有一窩蜂的走向,像目前每晚八點都播連續劇的情況,到底有沒有辦法打破?

答:三台同時播連續劇的狀況是很奇特的,歐美沒有,主要是受日本的影響。當年中視開播的時候,從日本把連續劇帶了過來,每天都播。這在其他國家不太可能,因為它的消耗量太高了。

這種狀況過去也曾試圖打破,像中視做過國劇大展,五年前我到台視來,也有長官提示我,「你有沒有辦法八點鐘不要播連續劇?」我很認真地考慮過,那個時候剛好台視債務累累,接近虧損邊緣,一再提醒我電視的黃金時段還是八點鐘,所以我想盡了辦法做了一個連續劇「巴黎機場」,改變大家對八點檔的印象。這是一個又有意義、又有收視率、又有業績的節目。

觀眾倒了胃口

到現在看來,八點鐘要不播連續劇,除非是三台一致,可預見的將來還看不出來。不過也很難講,主要是觀眾收視習慣的問題,現在八點鐘的開機率已經減少不少了,顯著的例子是,有一段時間三台都做武俠劇,後來新聞局規定同一個時間只有一台能做武俠劇,現在變成輪到自己的武俠檔都不一定做了,因為收視率不行,觀眾倒了胃口。八點鐘主要還是觀眾收視習慣的問題,觀眾對連續劇沒胃口的時候,也就是我們要改變的時候,但目前還看不出來。

問:這樣的答案是否象徵,其他有一窩蜂傾向的節目,仍然會繼續大行其道?

答:對對,是有這種跡象。就是某一個台做某一個節目很好,其他兩台包括題材在內,也跟進,這是競爭的一個無奈啦。

問:連石總經理也會無奈?

答:哈哈!無奈、無奈、無奈……。

我是儘量告訴同仁不要學別人,學別人成功了,不如自已創造一個東西實在,寧可我們自己創造一個東西失敗了,也不要學人家成功。

事實上過去梅長齡先生在中視做總經理時,八點鐘曾經做過國劇大展以及影集,造成很大的批評,也使他很痛苦。為什麼?講你好的是少數,有人會冷嘲熱諷:收視率怎麼樣的低啦,業績如何不好啦,這個壓力很大。

業績不好難過關

我們做總經理考慮事情要針對幾方面。一方面要對主管官署,一方面對觀眾,另外還要面對董事會。到了董事會你業績不行的話,就過不了關了。我記得有一個台開董事會的時候,董事們居然對總經理講,「你乾脆跳樓去好了!」董事會是很難捱的,尤其是民營的老板,他們很重視「利」。

問:你以前做報社社長,現在做台視的總經理,兩者相較,你覺得在這個職位上最大的壓力和挑戰在那裡?

答:我想最大的壓力還是在節目的收視率。收視率如果和別人相去太遠,會面上無光很難看的。如果節目做得很好,那很風光。否則的話你想跳樓都沒有用,解決不了問題。

問:那麼最大的挑戰呢?

答:我想還是在人才培養方面。另外尋找觀眾能夠接受而且對觀眾有好處的新的題材,也是一個挑戰。

問:很多人說,電視節目所以不能做得更好,是因為沒有人才,台灣有電視已經二十五年了,為什麼還是沒法培養出足夠的人才?

觀眾水準漸提高

答:這有幾個原因。一是二十幾年來有的人在這個行業當中已經很習慣了,他本人很習慣,別人對他也很習慣。電視台的習慣是,某人節目做得還不錯,就一直讓他做了,相互的有依賴性,新人不容易出來。第二個就是教育程度比較高的人,理想很高,但產品出來沒有辦法適應市場的需要,它也許是個藝術品,但在市場上賣不到好價錢,這樣的人往往也不願意屈就市場,這是一個關鍵。

不過整個的電視環境應該是會愈來愈好,因為廣告的市場相當充沛,而一般觀眾選擇的水準也在提高,你沒有好的東西,對他沒有幫助,他就不要看了。過去是大家是沒有事、無聊,看電視打發時間,一般的水準也比較低一點。我想機會還是有的,最近這幾年,投入電視的人不斷有好的水準出現,主要的原因是社會在改變。

另外公共電視培養了很多製作群,公共電視要求的品質比較好,從事公共電視的人多少有一點理想,參加的人也有一定的水準,不像有的從事商業電視的人,小學都不一定畢了業。過去有人開玩笑,程度愈低的人做出來的節目收視率愈高,因為他瞭解一般人的興趣所在。

自製率太高

另外一個絕大的壓力是,現在我們自製率太高,過去九0%的節目都要自己做,最近稍微好一點,也在七0%以上,這個現象在世界其他國家很少,他們的節目都是分散給外面的獨立公司來做。我們的負擔稍微減輕了以後,有緩衝了,情況就會不一樣。

目前人才問題是很嚴重。以編劇為例,依賴好的編劇慣了,他的許多毛病你就需要將就,籌備一部戲的頭半年,他不會動筆的,開鏡的時候,還只有一本劇本,開完鏡以後連一本都沒有了,臨時寫、臨時上,現在電視是這麼的一個行業,這麼樣的環境。

問:台視有沒有主動培養人才的計畫?

答:我們在社會上不斷的發掘人才。雖然也有自己的編劇訓練研究班、演員訓練班,但主要的還是把人才放在社會上。去年我們曾經訪問國立藝術學院,這裡的學生程度比專科要高一點,又比大學的學術味道要低一點,可能比較適合目前電視的狀況,希望藝術學院表演、編劇和導演的人才能夠以建教合作的方式到台視來。

鍾湖濱/要創新,創新就是勝利

問:有人覺得目前三家電視台的發展策略,和各台的出身背景以及負責人的所學有關,因此黨營的中視常會有「政策大戲」。你同不同意這樣的說法?你認為中視的特色在那裡?

答:我覺得中視的特色並不是受背景影響。我的出身比較奇怪,是個多重的組合,其實我當這個電視台的總經理也不是偶然的。第一,我曾經做過新聞局廣電處處長,當初的廣播電視法就是在我手裡訂定的,我到美國唸碩士,又是主修大眾傳播;雖然我前面一段的背景是在軍方(海軍官校),退下來以後就整個轉變到大眾傳播方面來,以「大傳」的背景來做電視,我想是蠻適合的。

你問我中視有什麼特色,對外我並不願意強調中視是一個黨營企業,僅強調它是一個民營事業。民營的電視公司跟一般所謂的國營電視或者是公共電視不大一樣,其間最大的差異就是,一個需要民間廣告來支持,一個完全靠國家的預算來支持。簡單的說,我這個台的特色第一是:政令官導、社會教育;第二:企業經營以維持這個台的生存。

中視的目的是想做一個政令宣傳的機構,能夠在民眾和政府之間建立一個橋樑,所以當初中視建立的第一個宗旨就是宣揚國策、宣導政令,為民眾和政府來服務;另外就是能夠宣揚我國的經濟政策和經濟發展,為工商企業界服務;同時也為我們的社會教育服務,製作節目寓教於樂;最後就是希望能為電視服務,研究如何把電視做得更好,這是我們主要的四個目的。

問:作為一個電視台的最高主管,你怎麼樣來評鑑一個節目的好壞,什麼樣的節目該開、什麼樣的節目該停,標準何在?

叫好又要叫座

答:我覺得這是現在經營電視公司最困難的問題。一個節目的好壞是沒有絕對的,因為現在電視節目所面對的民眾知識階層差距太大,有的是小學程度,有的是高級知識份子。如果你想拿小學畢業程度所看的節目給博士、碩士看,他一定不喜歡,我們拿高級知識份子喜歡的節目給所謂受過初中、高中教育的人看,他們也不會喜歡,所以一個節目的好壞,沒有絕對的定義。

我僅僅只有一個相對的說法,站在一個商業電視台的立場,第一,這個節目要有正確的主題,要叫好可是又要叫座。節目好而且賺錢就是一個最好的節目。其次應該是節目好、不賺錢,再其次是賺錢、節目不好,再其次是又不好、又不賺錢,我想應該是這樣子排。我公司的政策是要求我們的節目做到又好又賺錢。

問:很多關心電視的學者指出,目前我們的電視非常缺乏像前面所說的那樣的「好」節目。電視台做不出更多的好節目,最大的困難究竟在那裡?

答:我們所面對的對象、階層太多,做節目的對象參差不齊,收視的對象也參差不齊。曾經有人做過一個統計,在國內受過大學教育以上的高級知識份子只佔總人口的百分之八,也就是說百分之八的人在社會上有言論領導權,因此,高級知識份子是小眾,一般的觀眾是大眾。節目應該迎合大眾還是迎合小眾,對一個經營電視者是非常困難的。

問:這是客觀條件的問題。假如我們回過頭來看主觀環境,你覺得對電視公司本身而言,做好節目有什麼困難,很多人都說是人才不夠……?

現在訂雜誌就送>>亞諾納行李箱:TSA鎖+手機支架+煞車輪一次到位

答:我認為做好節目沒有困難,問題在於你願意投入多少。假如今天公司不受生存的威脅,我們可以按照理想做出一個很好的東西,然而,內容好了以後就會曲高和寡,不賣錢的話,是不能生存的。你今天雞都沒有了,那裡還有蛋呢?電視就是這個問題。

電視台賺取暴利?

問:目前三家電視台每年的廣告收入幾乎高達二十七億,電視台賺這麼多錢,目標到底是什麼?

答:回饋社會。因為報紙「炒」新聞,使社會大眾認為電視台賺取暴利,我覺得這個說法並不公平。電視台不是一個暴利機構,它需要很大的投資,中視的資本就將近二十二億,其中設備佔十幾億,員工差不多有一千人,每天大門一打開,得賺進差不多四百萬才夠本。所以經營電視是相當困難的。假如今天經濟不景氣,廣告掉下來,一個月要虧個一千萬很容易,這種事情不是沒有發生過。中視在民國五十八年開播以後,五十九年、六十年就曾經虧損,一個月差不多虧幾百萬,一年大概就虧了將近三千多萬到四千萬,那時候電視台的資本也不過一億多,三個月就要關門。

問:正因為廣告是電視公司唯一的財源,很多人批評廣告對於電視節目的品質及走向有較負面的影響,而且決定廣告多少的關鍵是收視率,但目前我們的收視率調查只限於大台北地區,做法也不是非常科學。你覺得可不可能把廣告對於節目的影響降到最低?應如何改善目前的收視率調查?

答:廣告影響電視台的節目是商業電視不可避免的。今天廣告公司要買你的廣告,就要算你的收視率有多高、廣告的訴求對象有多少。商人將本求利,當然要考慮收稅率。我們今天不能逃避這個問題。收視率對電視台的確有很大的影響,不僅中華民國如此,全世界有商業電視台的國家也都一樣。

至於收視率調查,的確是一個需要改進的問題。如果收視率能做得比較精確一點的話,我覺得對工商界是一個很好的服務,至少你可以告訴這些廣告廠商,那個節目收視率多少。

問:中視自己有沒有做這樣的調查?

答:我們公司自己經常在做,不過也是用電話來查。目前我兼任電視學會理事長,有很多國家跟我們談過這個問題,例如美國、香港、英國有個公司叫AGB,他們現在也很希望到台灣來幫我們調查收視率,不過要價很高;日本現在也有一個公司希望進來,但是價錢也相當高;我們也正在積極發展研究自己的一套。

問:對你而言,收視率的高低是否會造成工作上的壓力。

並不介意收視率

答:我給公司同仁一個指導準則,也是我個人的經營原則,簡單的說就是「政令宣導」和「企業經營」八個字。這八個字我們任何同仁都能記得。當兩者之間無法平衡,取捨時以政令宣導為第一。所以我常跟他們講,你不要考慮節目賣不賣錢,如果這個節目做到該做的,收視率怎麼樣我不介意。

我並不壓迫他們說如果收視率不好會怎麼樣,我要求他們儘量去做,把全力投入,能做得好最好,做不好也沒有什麼關係,因為不能說每個節目都非要打贏不可。我認為最重要的一點是,節目做出來以後,對這個社會,對這個國家到底有沒有幫助。我不是在唱高調,我覺得這是一個傳播良心的問題,也是我常跟同仁強調的。

我不管節目怎麼做,娛樂性的節目至少要做到寓教於樂,即使今天你是開玩笑,也要有它的道理。這當然是我的理想,並不是完全做得到,不過我要求他們往這個方向走,因此收視率對我們沒有什麼影響,我們並不介意,因為它不是一個完全正確的東西。

問:前面你提到每個大眾傳播媒體都負有服務社會的責任,你認為電視的社會責任是什麼?

答:電視第一個責任就是為全國民眾服務,這是一個先決條件,第二個它負有教育的責任。在傳播裡面大家都同意,報紙、廣播、電視這三個媒體比較起來,電視是一個強勢媒體,主要是它能深入每一個家庭,電視機一開,它就到你家客廳裡來了,而且對一般人的教育相當有影響。

一個人人生教育的發展最早是家庭教育,是媽媽教,然後是學校教育,到社會以後就是社會教育,分三個階段。二次大戰以後發明電視,小孩子所受的第一個教育就是電視教育,然後才是家庭教育、學校教育。電視的影響實在太大了,如果從事電視事業的人沒有這個觀念,沒有這點信念的話,那危害很大。

問:你如何把這樣的觀念和信念傳遞下去,讓公司的每一位工作同仁都能夠貫徹、執行?

答:公司每個月有月會,每個禮拜有會報,另外我們還有內部通訊刊物,經常不斷的教育同仁;今天電視公司的頻道不是我們自己的,而是屬於國家的,國家把這個頻道賦予你來用,您就有責任把它做好。

創新就是勝利

問:目前電視節目有一個普遍的現象:那個台做的某個節目較好,另兩個台就跟進,有一窩蜂的傾向。你覺得為什麼會變成這個樣子,可不可能轉變?

答:中視絕不做這種事。譬如去年兩個友台都演「楊貴妃」,中視作了「上錯天堂投錯胎」,不作「楊貴妃」。我們公司有一句口號是。「要創新,創新就是勝利」。一定要創新,不能跟在人家後面,一窩蜂跟著走的話,那節目就會作爛。

一窩蜂跟著作是電影界的現象,我並不承認電視有一窩蜂,尤其是中視公司,我們沒有一個節目是跟著一窩蜂走的。

問:你覺得三台在八點到九點的黃金時段一窩蜂作連續劇的現象,可不可能打破?

答:也不是說不能,這要看一般觀眾對那一種節目比較欣賞。譬如在美國,黃金檔的時間通常是播新聞,新聞是最熱門的東西。可是我們國內很奇怪,晚上喜觀看連續劇,這個我想慢慢會改變。

問:中視有心改變嗎?

八點檔是生命線

答:並不是說沒有心,我們也希望能把節目作得愈來愈好,八點鐘不一定要播連續劇。假如今天我們的新聞能夠做得很好、很強的話,我也可以把八點改成新聞,為什麼不可以?問題在於八點鐘黃金檔時間是公司的一個生命線,做壞了一檔戲,廣告收入不夠,公司的營運馬上就會掉下去,這是很重要的。

:過去我們曾經考慮過放電影,可是電影只能適合某一部份「小眾」,尤其是外國影片,高級知識份子喜歡看電影,不喜歡看連續劇;可是婦女觀眾喜歡看連續劇,尤其是看感情戲,所以這個很難說。我們主要要看市場到底怎麼樣,才能決定八點檔到底播什麼,或者是怎麼樣能改變這種播出型態。

問:能否請你以比較超然的立場來看,目前台灣的電視界面臨的最大的問題在那裡?

答:我想恐怕還是商業電視的型態。今天這三個電視公司都是商業台,商業電視台經營的方法不外乎要走商業路線,走商業路線的話,往往不能達到理想,至少對我而言是這樣的。

譬如我想做一個很好的節目,站在一個經營者的立場,我要考慮這個節目做出來以後能不能回收。我不能拿公司的錢去賠本,如果賠垮了,公司就不存在了。

三個電視台以商業型態來競爭,就不能為了理想來服務社會,這是最大的問題。假如今天是一個公營電視,它的資金來源是電視收費,根本不做廣告,我可以按照理想做出一個東西來。現在我們的電視台在這種狀況下沒有辦法達到理想,我只能在企業經營可能的範圍之內,盡最大的力量做到導引社會跟教育民眾。

需要公營的電視台

問:有什麼辦法可以平衡商業電視的導向?也許我們應該有一個公營的電視台?

答:對,我一直主張我們應該有一個公營的電視台。美國是最早採用所謂商營電視的,當他們發現三個電視公司(CBS、NBC、ABC)也發生了廣告掛帥、三台商

業競爭,很多節目為了迎合觀眾而有暴力和色情出現、品質降低的情況時,一九六五年卡內基基金會就馬上研究成立公共電視,公共電視出來了以後做了一套像「芝麻街」這樣的節目,不受廣告限制,可以按照理想去做。我覺得當前我們國家應該多一點公共電視,能夠做一點好的節目回饋社會。

我也並不是說今天三家商業電視台不能做出好節目,即使我們盡最大的力量--對得起自己的良心、覺得自己有使命感、責任感,多多少少還是受制於所謂的收視率和廣告收入。

吳寶華/不傷風敗俗,就是好節目

問:很多人說,三家電視台受主持人背景的影響而各有風格,比如台視較重視新聞、中視有較多的「政策大戲」……,你同不同意這個說法?華視的特色在那裡?

答:我不認為台視石總經理是學新聞出身,就非常重視新聞,我想他對任何一個節目都很重視。而我今天主持華視的工作,也同樣重視新聞,今年我一口氣就買了十部ENG(電子新聞攝影機),把所有地方攝影記者的舊機器一次換掉了,我不重視新聞嗎?

我不同意這個說法,我不但重視新聞,而且認為今後新聞性的節目更需要增加、強化。原因是,現在這個社會大家關注新聞,不只要瞭解訊息,而且要深入新聞的背景和發展,這是社會進展必然的趨勢。

教學節目是特色

要講特色的話,其他兩個台沒有而我們獨有的,是我們的教學節目。教學節目佔華視所有節目的三0%強,因此華視整個播映的時間比兩個友台多出六一%。第二個特色是我們有兩個頻道,友台只有一個。我們有VHF,還有UHF,晚上兩個頻道一起發射。

問:你覺得自己主持華視,受不受過去的訓練跟背景的影響?

答:我想我沒有。因為管理是通的,我當初在軍中服務(政戰部副主任)或在學校服務(政戰學校副校長),就從事管理來講,基本上應該是一致的。

問:你希望華視在社會上建立什麼樣的形象?

答:華視一向標榜四個目標,一是愛國的,二是教育的,三是文化的,四是求新、創新的。從我做總經理以來我就一直在追求。

問:這跟華視所負的政策使命有關嗎?

答:我們是一個大眾傳播企業--華視文化事業公司,有十一個事業單位,電視台只是一部份。和一般企業相同的是,我們負有三種任務,一是善盡社會責任,二是為股東追求合理的利潤,三是給員工造成好的工作環境,改善生活。

問:這三個使命當中,大家都覺得非常重要的是電視負有嚴肅的社會責任,你認為電視台的社會責任是什麼?

電視台的社會責任

答:第一個是報導新聞,電視應把國內發生的事情,儘量迅速、正確的傳達給國民。第二個是傳授知識,從前我們很難看到歷史、地理的知識或文化性的東西,現在我們有空中教學,很多節目也具有知識性,像「放眼看天下」或「原野奇觀」。第三個是提供娛樂,有些節目純粹是哈哈一笑,休閒娛樂一下。

問:你如何把這樣的理念傳達給每一個工作人員,讓大家都能貫徹? 答:我們有很多管道。第一是利用「機會」來傳播。比方說年節團拜,我一定把今年要做什麼傳播下去,在每個月的月會裡,每個部門也要藉這個管道把公司的作為和要求發佈出去。第二是「制度」,用一些規定辦法來要求。假設我感覺戲劇要走溫馨、倫理的路線,在節目的政策上我宣佈出去就決定了,使參與節目製作的編審、企畫都瞭解這個既定的方向,根據這個尺度來工作。

問:做為電視台的總經理,你如何評斷一個節目是好是壞,是成功還是失敗,標準在那裡?

答:在製作節目的過程當中,我們會問三個大問題。第一,為什麼要做這個節目。例如準備給觀眾看什麼?希望觀眾得到些什麼?要介紹出什麼樣的意識型態?第二,透過節目我們要樹立什麼樣的道德標準。第三,要傳達什麼樣的價值觀念。

我們根據這些去策畫。先經過節目的企畫會,再送到節目的政策會,通過了以後再開製播會議,根據這兩項的決定付諸執行。開錄以後經過節目部的審、看,代表經理部的審管小組一方面看內容,一方面看進度,最後再推出。

問:假如節目播出之後跟你當初的構想有出入,比如你希望達到某一個道德水準,但卻讓觀者覺得誤導社會風氣時,你會怎麼辦?

觀眾是矛盾的

答;現在是一個多元的社會,而且正面臨轉型期,常會有「仁智互見」這樣的問題。例如送賀年片,有人接到的反應是久久不接觸,很高興朋友沒有忘記他,但也有些人覺得是個麻煩,那麼到底該不該寄呢?一個節目推出,也會發生類似的情況,任何一個節目的反應、意見,我們都會加以討論,再決定接不接受,因為觀眾是相當矛盾的。

公關組接到觀眾的意見後馬上研究,然後送到節目部處理,較重大的提到企畫會上,接受時我們會做若干的修正。

問:通常所謂的收視率調查,是否對一個節目的開、停或走向也有相當大的影響?

答:對停、開當然有影響,因為它代表觀眾接不接受。

問:但目前的收稅率調查還停留在打電話的原始方式,分不清觀眾的性別、年齡、教育程度和購買能力,調查的區域也不夠廣,你覺得應該如何來改善?

答:目前台灣的收視率調查的確是一個問題。我個人的看法是需要一個非常超然的機構,用科學的工具來做。現在是你說打了電話,到底打了幾遍誰也不曉得,可辯性很強;你八點鐘打電話他看台硯,也許在打電話之前他一直是看華視。

事實上我們自己也做調查,但是不公佈,只是做我們自已的參考。

問:電硯台另外一個經常遭受批評的問題是「廣告掛帥」,商業利益對節目品質及走向的影響非常之大,你覺得怎樣才能使廣告對節目的影響減到最低?

不承認廣告掛帥

答:我不承認廣告掛帥,這是一般人的誤解。以日前中華民國的制度來講,廣告是電視台唯一的財源、收入,應該要問的是,廣告為什麼來?節目不好的話就沒有人看,沒有人看廣告為什麼來呢?

問:假如收視率調查並不足以完全反映觀眾收視的真實情況,廣告商怎麼知道有購買力的觀眾看不看呢?

答:包括電視公司,包括有規模的廣告公司像「聯廣」,都去做收視率調查,雖然是很原始不夠科學的,但就以華視來講,我要知道節目推出之後觀眾怎麼反應,我不能欺騙我自己呀,所以我取樣就要儘量的客觀,雖然不是百分之百正確,大致的走向應該摸得到。

廣告代理商替廣告主推薦選擇一個節目,是要對廣告主負責的。他的立腳點、出發點不會不公正,因此一定可以得到大致的走向。比如說,我常在住的地方聽到鄰居的太太們聚會時講那個節目好,大致不差的。只要是一個沒有預存立場的純觀眾,講的話大致不差的。

廣告主都往觀眾看得多的節目擠,廣告就自然多了。不是說廣告不上,節目沒人看他何必上你這個節目呢?

拿我來講的話,如果我生病了,我不但要去看醫生,還要看我信任的醫生。但是有些小市民就不一樣了,他聽了廣告馬上就接受,有了病痛馬上去買廣告推薦的藥來吃,因此,接受廣告的強弱跟文化背景和水準高低有關係。

八點檔要老少咸宜

要把節目水準提高,不是一個絕對的標準,也不是絕對正確的。以八點檔來說,人家批評為什麼做連續劇,晚上八點鐘是學生放學、上班的人下了班,大家都有時間的時間,這個時段必須要做老少咸宜,各種文化程度都可以接受的節目。

從前有一台播過「維也納時間」,我跟你講,連我都接受不了,我只曉得好,好在那裡我搞不清楚。到底音樂人口有多少呢?道理就是這個樣子。

問;這是否意味著,三台在晚上八點的黃金時段都播連續劇的現況,是不可能打破的了?

答:那倒不是,八點鐘不一定非播連續劇不可。

問:可是長久以來好像一直都保持這樣的情形,這是為什麼呢?

答:因為連續劇就像說故事,觀眾聽故事,不像綜藝節目一個歌只能唱兩三分鐘,比較容易有連續性一點。

問:你認為什麼樣的節目才稱得上是「好」節目,它應該具備那些條件?

節目要言之有物

答:我認為第一個,這個節目必須要有內涵、言之有物,你可以不同意它的主張,但是必須要言之有物。第二,要有可看性,否則傳達不了節目的內涵。

問:很多人批評目前電視上的好節目實在不多,你覺得最大的困難是在那裡?

答:我認為先要確定什麼叫做好節目,我不承認現在好節目不多,我只承認節目是要求進步,而進步是無止境的。第一個前提是什麼叫做好節目,現在有聲音的人就是有發言權的這些人,沈默的大眾是什麼意見?只要有內涵、有可看性就是好節目,只要不是傷風敗俗,就是好節目。

現在因為面臨社會轉型,不要說已經建構完成的現代化先進國家在這些問題上都是有仁智之見,我們在轉型期間更是如此,

問:你擔任華視總經理八年以來,所面臨的最大的挑戰是什麼?

答:電視是分秒必爭,競爭性很強的。它是經營時間,時間一去不返,所以在機動性、時間性上是極強的。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