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移地教學:臺北藝術大學建築與文化資產研究所邱博舜副教授至政治大學講授「歐歷史建築」)
東吳大學邀請北北基宜等地共28所大學院校組成「北區區域教學資源中心」,在民國97年獲准成立;兩年後經教育部調整,成為由東吳及臺大分別擔任召集學校的「北一區區域教學資源中心」與「北二區區域教學資源中心」。
整合資源、互惠分享
北一區初期著力於夥伴學校「教師專業」、「課程規劃」、「學生學習」、「資源整合」等各項基礎資源的盤點與建構,建立跨校學涯輔導機制;舉辦多項提升教學跨校性活動,鼓勵夥伴學校師生參與。並通過「圖書資源服務平臺」,匯集夥伴學校圖書館館藏資源,提供各校師生聯合目錄查詢、線上申請跨校借書證、圖書代借代還等三項服務;夥伴學校分享線上外語學習資源,如:開放式的「德語學習平臺」,多樣化的自學教材與設計,提供課外輔助德語學習的途徑。
北一區推動迄今持續「深耕教師教學」,提升教師數位教學專業發展,培訓英語授課種子教師,補助跨校教師社群,增進夥伴校際教師交流資源與途徑。「活化學生學習」,區域夥伴學校積極合作,於學期間,媒合教師移地教學,規劃優質遠距教學設備,進行同步視訊授課,互補各校需求課程之專業師資;暑假間,參與全國「夏季學院」開設優質通識課程;同時,推廣各校MOOCs課程資源,多元化課程豐富學生選讀校際特色課程機會。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近來校務研究(InstitutionalResearch, IR)在大學經營逐漸扮演重要角色。東吳大學從民國100年即開始以學生學習成效評估及提升為主軸,建置以大數據為架構的校務研究機制。為了促進台灣高教的整體提升,在104-105年度區域教學資源整合分享計畫中,新增規劃「巨量教務分析合作方案」,與夥伴學校舉行共識會議,分享參與合作與運用分析系統的經驗與想法。儘管目前各校合作仍然起步階段,但已經克服了跨校合作的門檻及限制,成為高教發展的重要突破,也是極具前瞻性的規劃發展依據。
攜手共進、相偕成長
從民國101年開始結合11所夥伴學校推動「協助高中優質精進計畫」,以豐富的教學資源,協助區域內教學資源較弱勢的公私立高中,強化其課程與教學運作。
除此北一區亦協助未獲教學卓越計畫補助學校,逐步建立校內規章制度與運作方法,提升教與學品質,達到符合申請教育部教學卓越計畫的基本條件。同時,也媒合「邁向頂尖大學」或「教學卓越計畫」大學攜手,提供諮詢服務。
專訪東吳大學校長 潘維大 追求卓越 凸顯各校辦學特色
東吳大學參與教學卓越計畫11年,並且是北一區教學資源中心的中心學校,我認為教學卓越計畫對國內各大學最重要的正面影響,是凸顯各校辦學特色,並且讓學校更注重教學。
教師、課程、學生,是追求教學卓越的三大關鍵,東吳大學在參與計畫首年,便以提升「教」與「學」的能量與產出為目標,找出突破教、學瓶頸的解決方案。
推動教師多元升等計畫,是東吳激勵教師教學熱情、提升教學品質的關鍵作為。一般大學教師升等,多以學術性著作為主,教師多元升等計畫則鼓勵老師以論述「教學」的論文來申請升等,說明自己的教學方法為何有效。
過去,教學品質很難描述,只是學生的抽象感覺,但計畫導入後,則具體化為可供更多老師借鏡的策略思考與步驟,有助廣泛提升教學品質。
學生是教育的核心,一切創新制度的成果,希望都能收效於學生的進步。大學以培育實務人才為導向,而「整合型」能力早已是企業選才的主流趨勢,綜觀各校的做法,除了鼓勵學生主動跨領域學習,更從課程設計切入,以跨領域課程鼓勵學生選修,或者透過產學合作,以教師結合業師的形式授課,提早為就業暖身。
運用科技工具幫助精準學習
隨著巨量資料管理學院於104年正式招生,東吳有關教學卓越的自我創新挑戰也邁入新階段。經過校內行政人員從無到有收集資料、摸索大數據工具的應用,新成立的校務資料分析中心截至105年3月已收錄超過15億筆資料,從中精準爬梳適合每位學生的學習路徑,甚至就業或就學準備。
投入教學卓越計畫11年,的確為東吳累積了大量有價值的資料,應用巨量資料的科技應用後,未來資料採礦的源源新發現,更值得期待,我們也希望有機會能與他校經驗分享。對於下一階段教學卓越計畫,則期許教學課程能結合未來需求,並且重視各項經費補助與教育品質提升的確實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