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格蘭有兩個名字。
「威士忌的家鄉」是蘇格蘭的註冊商標,五百萬人口的地方,就有數百家歷史悠久的酒廠,五個月前,蘇格蘭人才熱熱鬧鬧地慶祝威士忌酒誕生五百周年。香醇醉人的威士忌,鮮艷亮麗的格子布,渾厚圓潤的風笛聲,交織呈現蘇格蘭的特有風味。
現在,蘇格蘭更期望世人看到它的另一個名字:「歐洲矽谷」,這個由美國國際資訊公司(IDC)在評估各國產業結構後,給予蘇格蘭的稱謂,成了蘇格蘭自許的未來標的。
高科技成地標
二月的蘇格蘭,初春的季節仍帶點冬季留下的寒風,走在蘇格蘭第一大城格拉斯哥,市區多的是風味古樸的城堡宅屋,向遊客叨叨訴說蘇格蘭的悠悠歷史。愈往郊區,景觀開始轉變,在格拉斯哥到首府愛丁堡之間的帶狀區域,是蘇格蘭資訊電子業的精華區,一排排寬廣明亮的廠房轟立路旁,NEC、IBM的招牌錯落在山巒之間,成為顯著的地標。
高科技行業是現今蘇格蘭的產業心臟。整個蘇格蘭有四百五十多家電子公司,一九九三年的個人電腦產值,占西歐市場的三五%;而英國每年半導體出口量的一半及西歐出口量的十二%,也產自蘇格蘭。
高科技產品更是蘇格蘭的經濟命脈。資訊產品是蘇格蘭最大宗的出口產品,去年出口金額為五十五億美元,占總出口的三九%。曾是英國最重要工業基石的蘇格蘭,今天不再是煤、鐵、船舶的製造王國,而以電腦和半導體堆積出新的風貌,「因為科技就是未來。」蘇格蘭工業局資深公關漢妮,說出蘇格蘭人殷殷追趕的信念。
然而這樣的追趕並不輕鬆。蘇格蘭沒有什麼天時地利的條件;面積雖比台灣大一倍以上、卻有九0%屬高原,人口也僅五百一十萬,除了北海油田的收入外,曾盛極一時的造船、採礦等傳統行業都日漸衰微,失業率節節上升,蘇格蘭不得不尋找新的出路,而不受自然條件限制、又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高科技產業,逐漸成為未來希望之所繫。
雖有過去重工業的光榮史蹟,但一直到四十年前,IBM在蘇格蘭設廠生產打字機和科學電腦,高科技產業才開始在蘇格蘭萌芽。起步得晚,蘇格蘭急步快追,傾全力吸引能帶來工作機會和技術經驗的外資。
電腦大廠雲集
蘇格蘭政府將沒落的舊工業區整頓為新式工業區,給予設廠者租稅優惠、現金支援及新進員工補助,在美國、遠東均有設廠的國家半導體公司(National Semiconductor)便以此為歐洲據點;而自一九六二年開始規畫的新市鎮李文斯頓,則提供低廉的工業區土地,以二十萬到四十萬英鎊就可以蓋一座廠房的條件,加上多項優惠,吸引了NEC等大廠進駐。
摩托羅拉(Motorola)公司於一九八九年八月,開始在歐洲尋找新廠基地。設備部經理麥考雷指出,九十公頃的土地,在蘇格蘭只要五十萬英鎊,在英格蘭可能要十倍,且尋地不易;加上蘇格蘭政府的配合,申請設廠半年內就可進駐。一九九0年四月,蘇格蘭就中選為摩托羅拉的新廠據點。
原先人煙稀少的郊區,很快蓋起了一間間的廠房,運貨車忙碌穿梭,全球十大頂尖的電腦公司中,有七家在蘇格蘭設廠,若以蘇格蘭最大的出口廠商IBM格林諾克廠為中心點,周圍二十到三十英里內,還有惠普、康百克、迪吉多等大廠。IBM經理雷爾形容,這股動力「像磁場般把協力廠也吸引來此」,上、中、下游廠商逐漸聚集,累積出具吸引力的優勢環境,也形成完整的產業結構。
藉由這些努力,蘇格蘭在過去的十年中,共獲得一百億英鎊的外資,增加九萬三千個工作機會,不僅挽救了漸走下坡的經濟,也把蘇格蘭推上科技之路。
電訊系統發達
但低廉的製造成本,只能是初期吸引外資的誘因,必須有更多的資源來支援後續發展。蘇格蘭也認知到還有更多的事要做;彌補天然缺憾,強化人為優勢,榮景才可能久久長長。
蘇格蘭地處邊陲,必須想辦法加強與歐陸的連結,加上因應境內偏多的高原地形,電訊系統相當發達。蘇格蘭有全英國最高的境內電話普及率,在人口僅三十萬的高地及島嶼區,設立現代化線路的投資也高達一千六百萬英鎊。
蘇格蘭境內最大的民營企業--英國電訊公司(BT)經理佛尼斯估算,BT在蘇格蘭平均每分鐘投資兩百四十八英鎊,更以四千兩百萬英鎊的成本,在愛丁堡設立高級實驗中心,「任何電訊網路能提供的服務,蘇格蘭都可以得到。」佛尼斯自信地說。
暢通的電訊網路,使蘇格蘭克服了地理的偏遠;而強調高素質的人力,則是蘇格蘭極力強化的優勢。
教育在蘇格蘭根基深厚,創校之久排名全英國第四的格拉斯哥大學,校門上密密麻麻地刻著傑出校友的名字:發明蒸汽機的瓦特、被喻為半導體理論之父的麥斯威爾……。人口僅占英國十三分之一的蘇格蘭,擁有全英九分之一以上的教育經費,十二所大學、七十五所學院的學術密度,使蘇格蘭人口結構中受過高等教育的比例,幾乎是全歐最高。
幾乎所有的外商解釋為何在蘇格蘭設廠時,都不忘提及「因為這裡有我們需要的高素質人才」。康百克電腦七年前在此設廠,偌大的廠房中,只見生產線上的工人熟練地製造、組裝、測試產品,卻看不到機器人。
廠房主管解釋,不用機器人是因為雖然準確卻缺乏彈性,康百克採取的方法,是訓練員工熟悉生產線上的每一個動作,隨時遞補應變,許多員工雖是高中畢業,但因蘇格蘭採大學以下不分科教育的原則,高中生也有廣泛的知識水平,康百克相當滿意,「他們可以達到這種要求」
產學合作
正在大力發展軟體工業的李文斯頓市,則把「人才優勢」列入吸引設廠的獎勵條件中,李文斯頓開發公司行銷經理佛瑞思特扳指細數;「在這裡找一個好的工程師,成本可以比其他地方低四0%。」
另一項頗受外資青睞的資源,是蘇格蘭各大學進修管道暢通,任何人都可利用時間進修拿學位,IBM格林諾克廠現有員工中,五三%都在大學進修,由公司付費;昇陽電腦則讓兩所大學的學生到公司見習,並考慮讓員工也去大學上課。
蘇格蘭也深知自己有充沛的學術資源,除了提供人力,也藉由產學合作,拉近與企業的距離,愛丁堡大學的平行電腦處理中心(EPCC)就是一例。中心屬非營利機構,經費是依照與企業的合作計畫而定,它替BT設計網路管理系統、為福特公司規畫銷售區位……,並擁有全歐洲運算速度最快的超級電腦。
中心的專案科學家甘迺迪帶著訪客,繞過城堡建築的曲折迴廊,來到實驗室。這裡正在測試一部巨大的黑色機器,這機器可用做路況模擬,對設計或建造道路的公司頗具參考價值,更可據以考量潛在的交通問題,造福大眾。甘迺迪解釋,中心並不為任何人賺錢,「而是以我們的能力和資源,讓所有的計畫得以圓滿完成」。
企業在蘇格蘭的教育體制中,扮演比招募人才更積極的角色。博士班學生在研究過程中,至少要與一家公司合作,讓研究內容與公司實際運作結合。所以這裡的公司多半與碩士班以上的學生有聯繫,學生也可自行安排到各公司參觀。
從吸引外資到交流互動,蘇格蘭在不算豐饒的土地上,讓高科技生根、成長,但要如何持續茁壯,仍讓蘇格蘭隱隱擔憂。
從事製造的人太多,設計行銷的人太少。」蘇格蘭工業局電子部門的麥克溫微蹙著眉,說出勞工結構的隱憂。以電子資訊業來說,六四%的勞力集中在製造,軟體設計及銷售行銷部分只占九%,一旦蘇格蘭失去低製造成本的優勢,就可能在競爭中被淘汰出局。
人力分布不均,也使每年蘇格蘭的大學畢業生中,有一半因為找不到適當工作而到外地覓職,人才嚴重外流,「我們必須創造更多高品質的工作機會,把人才找回來。」蘇格蘭投資發展局總裁白瑞奇語氣堅定地指出未來的方向。
發展軟體工業
蘇格蘭的因應之道,是發展被視為資訊業明日之星的軟體工業,李文斯頓市是蘇格蘭最早裝設ISDN(整合服務數位網路)的區域,以鼓勵軟體公司設廠利用,現在李文斯頓共有三十家軟體公司,創造的工作機會雖然不多,卻是蘇格蘭視為改善產業結構失衡的起步。
過去外資在蘇格蘭設廠幾乎全屬製造性質,現在也開始加入一些研發、設計的成分。在此設廠五年、八五%員工為蘇格蘭人的昇陽電腦,即將推出全球第一台可攜帶式的工作站,從設計到製造,全由蘇格蘭廠負責,不再依賴加州總部。這正是蘇格蘭想達成的標竿;能擁有屬於自己的競爭力,才算真實。
外界的競爭也是加快腳步的動力。過去蘇格蘭提供的低廉土地及各種優惠不再是專利,許多地方都開得出更具誘因的條件,鄰近的愛爾蘭就以更低稅率,搶走幾件蘇格蘭也在爭取的投資案。危機意識令蘇格蘭絲毫不敢放慢腳步,李文斯頓軟體中心的人員在回答完來訪記者的問題後,也仔細詢問台灣目前軟體工業的發展方向、領導廠商,並一一記下,向前衝刺的企圖心,顯露無遺。
而從歷史縱切面觀察,蘇格蘭走過的路,和台灣的經濟發展史相對照,倒也有些許共通的脈絡。
蘇格蘭投資發展局亞太區總經理高柏群分析,這些共同點包括:以大約四十年的時間,完成從傳統工業到科技工業的產業轉型;目前主力放在發展高科技行業;擁有高素質人力及工作勤奮的傳統。
和台灣韋綸軟體公司合作的蘇格蘭偉亞系統(Weir System)軟體公司,行銷經理波洛克從合作經驗中觀察,同樣在近年加速軟體發展的台灣與蘇格蘭,都具有人才充足、工作努力、政府支持的優勢。
他山之石,可以攻錯。為了在全球競爭中爭得一席之地,每人所得比台灣還高的蘇格蘭,放下過去工業重鎮的榮耀光圈,向瞬息萬變的未來迢迢尋去,他們的務實和用心,或可作為台灣的借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