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提升競爭力 提升競爭力 策略執行力實戰6天班,倒數計時,即刻報名

民治德國健保基金會

孫秀惠
user

孫秀惠

1994-06-15

瀏覽數 20,450+

民治德國健保基金會
 

本文出自 1994 / 7月號雜誌 全球頂尖華人系列報導:馬友友

如果鄰家的草坪真的比較綠,那麼德國的健保制度被公認為是「最綠」的。

兩年前,美國柯林頓政府的健保改革龍頭--希拉蕊,出國考察健保制度的頭一個對象,就是德國。

對於此刻正為「全民健保是否要民營?」而爭吵不休的台灣,也許可以轉頭看看德國健保制度的成功關鍵:民眾高度的自治。

從一八八三年俾斯麥社會立法以來,健康保險制度在德國已經有一百一十年的歷史。雖然在道期間曾經歷了多次改革,但地方分權、盈虧自負、行政自主的民營化組織系統卻從未動搖。

純民營的基金會

目前德國除了收入最高的階層--約九%的人口參加私人保險外,九0%以上的德國公民法定都需要參加健康保險。負責提供保險的不是政府,而是民間一千一百多個「疾病基金會」。

在台灣只聽過政府想要成立「一個」公辦民營基金會的民眾,可能會懷疑:一千多個基金會如何運作?

在德國,只要五百個人以上就可以成立一個疾病基金會,為數最多的是由企業自辦的基金會,將近七百個;而會員人數最多的則是各地區成立的「一般地區疾病基金會」。基金會的財源來自會員的保險費,其中雇主和勞工各出一半。至於保險費是多少,則由基金會的董事會每年編列下年度的預算所決定。基金會收了保費以後交給地區的醫師聯合會,統籌支付其會員在各大醫院、診所的醫療費。

張敏敏老師《 策略執行力實戰班 》6 天班・用 OGSM 2.0 串聯策略與行動,台北、台中開課,最後報名!

如果財務有虧損,唯一的方法是調高保費,政府是不予補貼的。萬一真的經營不善而倒閉,政府也不負責任。實際上,德國的疾病基金會剛開始時有兩萬三千多家,經過自然淘汰到現在的一千多家,都已經是老字號了。

德國人已經很習慣健康保險費用可能每年都會調整,但是他們也擁有監督董事的權力--在會員大會時有投票權。會員代表大會可以解散董事會,也可以撤換業務經理。而且董事會如果是因決策不當導致財務虧損,還要負責賠償。這樣的直接民主,在台灣目前提出的一個大基金會的型態是不可能做到的。而且衛生署規畫中的基金會沒有監督的單位(既不受立法院管,也無法由民眾投票選出委員),實際上並不符合基金會真正的精神。

德國疾病基金會的小型化民營組織還有一個優點:用人的彈性大,可以聘請專業的管理人才,並根據組成會員的特色,在健保服務的提供上有彈性的做法。

由於民眾可以自由選擇要加入哪個基金會,所以各個基金會之間存在著競爭性。不僅不能亂牧保費,基金會的保險人員還常主動出擊,到金主,也就是加保民眾的家中訪問,看看對基金會的服務有什麼意見或抱怨。在此狀況下,公務員型的健保辦事員出現的機率不大。

政府負擔輕

充分授權地方的制度,讓德國中央政府減少了龐大的官僚負擔,事實上,負責的官員不到十個人。

雖然德國的健保近年也因為人口老化以及東、西德的合併,而承受了很大的財務壓力,不過若從歷年的花費成長率來看,德國仍較英、法、瑞典甚至加拿大來得低,而民眾的滿意度在歐洲國家中,僅次於小國荷蘭,不能不歸功於其小而靈活的基金會運作。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