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垂直綠化 整棟樓都是我家森林

陽台植樹原則 適地適種

聯合新聞網
user

聯合新聞網

2016-09-17

瀏覽數 363,600+

垂直綠化 整棟樓都是我家森林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把自然帶回都市,把人帶回自然。廿層樓高的「若山」系列集合住宅首部曲「若餘山」,坐落新竹縣竹北市光明六路上,從每戶陽台探出頭的樹冠,把整棟建築妝點得綠意盎然,遠望彷彿是都市裡的一座山,成為亞洲第一棟在高空陽台種樹的民間建築。

房地產界用「森林系住宅」形容若餘山,乍看建築外觀,目光都會被吸引,走進社區大門,退縮卅公尺種植櫸木林,連接二樓的梅樹林,再銜接各樓錯層陽台的大樹,形成這座「垂直森林」,用意就是讓住戶回家時,彷彿漫步在山林中。

垂直綠化 整棟樓都是我家森林_img_1

氣候變遷 思考人與土地

開發商半畝塘團隊負責人江文淵是建築師,愛好園藝,一直想蓋種滿樹的建築。他說氣候變遷、熱島效應,讓人類重新思考建築與土地關係,「房子蓋起來,樹不該消失」。

他決定在三樓以上、迎風面以外的東側 、西側和南側陽台種樹,把都市逐漸消失的綠找回來,建立自然生態與人類和諧共好的居住環境。

住戶讚嘆 螢火蟲道晚安

坐在其中一間保留戶陽台,輕風搖曳著九芎的枝葉,遠眺周邊無限寬廣的景致,心自然沉靜下來。走進落地窗的客廳,樓下住戶的九芎枝頭上,幾隻鳥兒上下跳躍著;住戶說,白天聽鳥語,晚上偶有螢火蟲來道晚安,「回家就不想出門了」。

「看四季的變化最有意思了。」住戶描繪樹木春天發新芽、夏季長新葉、秋冬落葉,搭配四時不同的生態,「住在這裡很有時間感,美得像首詩。」

種回綠樹 把氧氣還都市

半畝塘環境整合研發長顏偉純說,九芎、櫸木會隨季節落葉,為建築更換表情,夏季枝繁葉茂時,這層「綠皮層」可阻擋陽光直射;冬季落葉時邀請陽光進屋,都有助減碳。

顏偉純表示,一般建築的外皮都是水泥,只會反射日照的熱、排碳;若餘山的外表是一大片樹的皮層,不斷吸收大氣的熱與二氧化碳,轉化為氧氣還給都市,成為清涼有氧的都市小綠島,「如果愈來愈多大樓願意把樹種回來,都市會更美好」。

設計理念 「彷彿一座山」

「減碳是附加價值,我們想蓋的是一處心靈安住的居所。」顏偉純和半畝塘這群建築人想的始終不是奇特的建築形式,而是設法安頓住戶身心,目前找到的答案是:人要靜下來,「自然」是不可或缺的元素。

自然能幫助心靈安住,是促成半畝塘把建築變成「彷彿一座山」的設計理念。顏偉純說,除了種樹,住戶想種可食植物也行;重點是開發一處基地,既然無法掌握原有的生態,至少要盡力創造微生態環境,爭取「把自然帶回都市,把人帶回自然」的可能,讓這些「綠」建築串成都市的翡翠項鍊和生態跳島。

成本不低 維護也是學問

除了種樹綠化,若餘山講究建材的碳足跡,像外牆不貼二丁掛等外磚,同時努力減廢,把建材剩料移作下一建案再利用。

半畝塘團隊首開在房子裡種樹先河,除先期投資成本不低,這些綠資源的維護管理也是一門不輕鬆的功課。目前樹木維護委託園藝廠商為住戶代管,兩個月繳一期數千元的管理費,慢慢「技轉」給住戶。

公開技術 盼望同業跟進

半畝塘團隊克服無數困難成功打造若餘山,因為稀有,叫好也叫座,房價扶搖直上。半畝塘一開始不藏私,公開技術讓同業共修,盼創造環境共好,但多數同業都回以「等你們種(樹)成功再說」,暗地裡被譏是一群傻瓜,如今跟隨者愈來愈多。

接下來,半畝塘要推出「合山」、「蒔山」等新作,在「建築裡種樹」玩更多創意,除了讓住戶在三合院型態的空間採果釀造,還有結合植栽的「草木之梯」,從地面散步到天空,體驗藍染樂趣,把綠融入生活。

【7月空中沙龍】會員免費參加>>半導體產業如何成為護國群山?

陽台植樹原則 適地適種

在陽台種三、四公尺高的大樹一直被認為是天方夜譚,但拜科技之賜,新竹縣竹北市的「若山」系列集合住宅做到了。她為台灣及亞洲寫下第一棟在高空陽台種大樹的紀錄。

在「風城」新竹的空中種樹,首先要考慮抗風性。承做這項園藝工程的樹花園公司總經理陳鴻楷指出,當初和建築團隊先建立「適地適種」原則,接著綜合考量能抗風、有落葉、發芽等四季變化的樹種,最後由新竹原生樹種「九芎」和櫸木脫穎而出。

垂直綠化 整棟樓都是我家森林_img_2

陳鴻楷說,傳統作法會用木頭支撐樹,但此舉會干擾陽台動線、削減活動空間。因此種樹時,會用土球包覆樹的根系,利用隱藏式的「盤地式支架」作為土球固定器,讓根系牢牢抓地,不僅有穩固作用,當樹幹、樹冠隨風搖曳,還有助根系茁壯。

去年中颱蘇迪勒過境,各地紛傳大量路樹傾倒成災,但若餘山的樹安然無恙,住戶嘖嘖稱奇,也讓外界熱議。陳鴻楷說,平時很注重樹冠定期修剪,適當修剪可增加四成的透風率,也是樹木遇強風不倒祕訣。

顧好樹頭外,從土壤、排水、防水到病蟲害管理都是學問。陳鴻楷以土壤為例,拿地面的土壤到陽台種樹,容易孳生雜草,含泥水容易阻塞排水管,還要考慮根系的養分攝取和透氣性,如何拿捏土壤有機質、輕質土壤的配比等,影響樹木生長好壞及建築防水、排水的成敗。

「最大挑戰是樹木修剪及病蟲害管理。」陳鴻楷說,若餘山的樹木完全不靠農藥驅蟲,曾遭「蚜蟲」襲擊,逼退所有瓢蟲,最後靠增補蚜蟲的天敵「草蛉」才化解危機。

單位面積吸碳量 這棟綠樓是大安森林公園2.92倍

坐落北市信義區的「陶朱隱園」大坪數住宅建案,與其說她是豪宅,不如說是高標準的抗暖化綠建築先鋒,催生更多垂直森林建築。

陶朱隱園業主是威京總部集團,建案名稱取自春秋末年別名「陶朱公」的政治、經濟學家范蠡。

威京總部集團主席特助沈輝庭說,范蠡的年代經歷飢荒,三度散財濟貧;如今人類最大的災難就是地球暖化,集團決定把亞太會館舊址這塊菁華地,打造具吸碳效果的垂直森林建築,扮演抗暖化建築的領頭羊。

垂直綠化 整棟樓都是我家森林_img_3

因為地段稀有,房價昂貴已是必然。沈輝庭說,從永續的角度看,陶朱隱園用一般建築三倍的建造成本,打造高耐震性、建築壽命更長的傳世建築,相對比較環保。也因此,此案定調「慢工出細活」,工期長達六年,螺旋建築造型挑戰力學結構,施工難度也超越台北一○一。

陶朱隱園最吸睛的,除選中年輕法國建築師Vincent Callebaut「城市之樹」的螺旋建築造型,陽台結合大露台用來種植六到七棵三公尺以上的喬木,合計地面和垂直綠化的喬灌木超過兩萬三千棵,綠覆率百分之兩百四十六,約法規的五倍,單位面積吸碳量是大安森林公園的二點九二倍,最教人津津樂道。

陶朱隱園共四十戶,除了用隔熱、導熱科技降低室內空調耗能,一戶產權二九○坪,就挪出五十坪陽台、露台種樹,讓住戶回到家緩和視覺及身心疲勞,整棟大樓立體化的綠意,不僅為都市景觀加分,對市民也有視覺和精神安定效果,固碳的環境效益更不在話下。

陶朱隱園預計十一月上梁,還沒完工,整體設計已取得國內黃金級綠建築標章候選證書和第一個低碳建築認證,也拿到美國綠建築LEED黃金級認證。

「垂直森林絕對是未來趨勢。」沈輝庭認為,垂直森林建築剛在國際間萌芽,但自古就有巴比倫空中花園等高樓森林和樹林中的樹屋,近來流行居家園藝,顯見人心對自然的渴慕。

 

(本文轉載自2016.9.17聯合新聞網」,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