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歲的黃阿姨,十多年前發現罹患糖尿病,使用口服藥物一陣子後,十年前主動跟醫師說,想改成注射胰島素,因為她和先生愛四處旅遊,有時出國要帶一堆藥,又找不到水,一支像筆一樣的胰島素針劑放在包包裡,反而比較方便。施打胰島素十年的她,糖化血色素都控制在正常值的6左右,堪稱糖尿病的模範病人。
黃阿姨是彰化鹿港基督教醫院院長杜思德的病人,十年前聽到病人主動要把口服藥換成注射藥時,他還嚇了一跳。身兼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協會理事長的杜思德,治療糖尿病已有28年經驗,他說,2014年國內糖尿病患約為150萬人,今年將破200萬人,短短三年間,病患人數激增三成;糖尿病也長年盤據國人前五大死因,死亡率居高不下的原因之一就是國人對胰島素等針劑藥物,存有不少錯誤迷思和恐懼心理,以致延誤黃金治療時機。
「很多病人以為打胰島素就是人生走到盡頭,」杜思德觀察,門診中,他若跟患者建議,由口服藥換成打胰島素,有七成會拒絕。甚至患者的親友聽到後,還會開始做負面宣傳,是不是已經沒救了?讓病患的心情更憂鬱。
胰島素其實是胰臟原本就會分泌的一種賀爾蒙,作用就如一把鑰匙,可以打開細胞讓糖份進入,幫助養份被吸收。但如果胰島素品質差,或者分泌不夠,細胞無法吸收,糖份就會累積在血管內,久而久之就會造成糖份無法被正常代謝的糖尿病。
杜思德說,一旦罹患糖尿病,胰臟分泌的胰島素就會慢慢減少,如果胰臟功能衰退只能分泌50%的胰島素,就一定要好好控制,因為當胰島細胞衰敗後,胰島素每年平均還會下降5%,就必須靠藥物幫助。
國內糖尿病患已破200萬人,健保署資料顯示,台灣的胰島素使用率僅有16%;相對歐美國家的4成,比例偏低。
「不少病患也誤以為,打胰島素就會洗腎、失明、截肢,」杜思德說,這是更大的誤解。20年前藥物選擇少,當時醫界都使用一種藥到最大劑量,不夠,再加第二種或第三種,並按照飯前、飯中、飯後三餐吃,有些嚴重病人一天要吞十多顆藥,很多人根本不知道吃了沒。糖尿病最嚴重的併發症就是眼睛看不見、洗腎、截肢,這時也只好用胰島素來延緩生命。但杜思德指出,這些併發症不是打胰島素造成的,而是血糖長期控制不好的後果。
診間,常有病人會問,如果施打胰島素一段時間後,血糖達標,是否可以停藥?
杜思德說,胰島素主要肩負拯救、強化和補充這三個功能,首先就是要「拯救胰臟,不要讓胰臟過勞。」糖尿病初期的病人,經過三個月施打胰島素後,糖化血色素若由10降到8,就可以改為口服的降血糖藥。
第二種狀況,則是罹病十年,已經在吃2~3種口服藥的病友,也可以搭配一天一次的超長效型胰島素,目的就是為了「強化降血糖的效果」。
第三種狀況,如果病史已超過25年,血糖控制很差,代表胰島細胞已經衰竭,就一定要打胰島素,胰島素就是替代胰臟的功能,當然不能停藥。
此外,不少糖尿病人對針劑用藥也有誤解,覺得一定很痛,諸不知醫藥科技突飛猛進的現今,胰島素針頭已經比每天測血糖的針還細,差不多是兩根頭髮那麼細,打下去就像被蚊子叮一下,疼痛感很輕。
糖尿病是需要長期衛教的慢性病,除了聽從醫師的指示用藥外,病患更要做到運動和均衡飲食,切忌暴飲暴食,造成血糖高低波動。
糖尿病雖不可逆,但只要控制得宜,一樣可以自由自在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