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傳統寺廟人文轉型

余宜芳
user

余宜芳

1994-03-15

瀏覽數 20,000+

傳統寺廟人文轉型
 

本文出自 1994 / 4月號雜誌 第094期遠見雜誌

大年初五,鹽份地帶鹹風拂面。一輛輛大遊覽車魚貫進入台南縣南鯤鯓代天府;廟內遊客如織,燻得人睜不開眼的香火中,自擴音器傳出的叫賣聲此起彼落。鼎盛、嘴雜,似乎和所有知名廟宇的景觀無異。

但仔細觀察,南鯤鯓廟有些地方真的異於尋常。

從迎賓亭到大殿,整整數百公尺長,一面面「台灣文學營」的大旗昂首飄揚兩旁;鑾殿旁的小辦公室,一位建築師正指著籌建中的畫廊設計圖講解,座下十餘位面孔黧黑的代天府管理委員全神聆聽。

這些看似不協調的畫面,恰恰點出:現階段台灣,部分廟宇已不滿扮演單純的宗教角色,正藉由種種軟硬體層次的改變,朝向整合地方文化資源的新定位邁進。

廟宇原是文化重鎮

比誰翻新的廟大,比信徒多,或比誰的建醮場面豪華,早司空見慣,但將寺廟和文化連在一起,很多人乍聽之下,不免訝異。然而,「現代很多文化中心,做得還沒有古早的寺廟好!」作家黃春明快語指出,過去農業社會數百年間,廟宇原本就是當地文化重鎮。

從廟體建築、彩繪、雕刻,到鑄刻的詩詞、對聯,過去幾乎皆由當地一流的藝術、文學人才參與;而在各種廟會搬演的歌仔戲、布袋戲以及歡騰多姿的陣頭,更是農民僅有的觀賞表演活動機會。

隨著近二、三十年的快速社會變遷,寺廟的文化功能消磨殆盡。當用水泥大量灌製、再漆上粗俗色彩的廟宇成為固定模式,當電子花車、牛肉秀堂皇出現在祭典,「廟宇庸俗化到了極點,非改不可」的呼聲也漸匯聚成潮。

宜蘭二結王公廟、台南鹿耳門天后宮以及南鯤鯓代天府這三所均有兩、三百年歷史的知名廟宇,不約而同地回歸人文色彩,雖然方向各異,背後推動的力量都相當一致:知識分子的參與,加上寺廟主事者的自覺,甚至文化中心也「參一腳」。

座落在宜蘭的二結鎮安廟,可稱為噶瑪蘭人信仰中心,它的重建案不但是廟宇建築的革命之舉,更首開宗教空間和社區結合、做整體規畫的先例。

「整個過程像是一場傳統和現代的大對決!」花費兩年時間終於說服地方反對聲浪,促成王公廟和日本象集團設計公司攜手的藝術家林正仁形容。

三十七歲、留小平頭、鄉土氣習濃厚的林正仁,是留義雕刻家。留學期間,他酷愛在當地精雕細琢或雄偉壯觀的教堂中徘徊,汲取創作靈感;感動之餘,「總忍不住夢想故鄉的寺廟也能擁有自己文化特色。」他說。

返國回宜蘭定居後,當他無意中得知王公廟有改建打算時,便三不五時往廟裡閒聊泡茶,嘗試說服廟方何不跳脫俗套,請正在宜蘭監造冬山河親水公園的象集團負責重建案,為已劣質化的台灣寺廟建築注入新活力。

增添非宗教意義

有人迅速接受,有人卯足全力反對,兩派相爭,僵持不下。「過程實在很曲折艱苦哦!」和林正仁共同奮鬥的五結鄉代主席,也是王公廟管理委員會主席簡進輝緊建眉頭說。

西堤餐券+雜誌一年才 $2,680,這組合太划算!立即訂閱>>

「傳統派」擔心廟會蓋成日本神社,集體坐遊覽車到全省各廟找「樣本」,還有人提議在神明面前擲筊決定仿造那一間;「創新派」則努力和信徒溝通,帶他們參觀冬山河,講解象集團尊重當地風土人情和歷史文化的創作理念。宜蘭縣長游錫 和多位文化界人士也加人「創新派」遊說行列。

兩派設計圖共同陳列半個月後,由信徒和村民召開大會表決,而他們也以一致鼓掌接受日本象集團嶄新的「蓋廟觀」;將寺廟變成社區文化中心,捐出兩千多坪廟地規畫做社區公共設施,最後以廟為核心進行「造街計畫」,帶動鎮安社區更新。

和鎮安廟的社區化走向不同,座落在台南縣只有一千多居民的小村落,都是鄭成功當年登陸地點的台南鹿耳門天后宮,是全省第一家自發性地每年固定舉行時間長達三、四個月文化季的廟宇。

「很少見到這麼有誠意辦文化活動的廟。」活躍的民俗作家黃文博觀察。

天后宮管理委員會主任委員林仙養前年上任後,就決心朝文化方向轉型。「寺廟的錢都來自民間,也應用到民間去!」幾乎變成他的口頭禪。

除了種種熱鬧的民俗活動和文學營外,鹿耳門天后宮文化季最可貴、同時也提升影響層面的重頭戲是,藉著重新設計「封印大典」和「迎喜神」采街盛會,再現莊嚴的古典禮樂儀式。

「光是拜拜行不通」

「就像毫無秩序的文化現狀,台灣目前的宗教儀式太亂了,我們希望能盡點力量,逐步調整宗廟活動。」每到文化季就回家鄉做義工的藝術家林中信說。他強調,天后宮是台灣文化的源頭,有責任提升宗教民俗的內涵。

因此,他找上八十幾歲、出身禮樂世家的陸雲達教授,指導已失傳的「迎喜神」盛典,並自中國最老的樂書中採譜,請作曲家蘇正偉編曲、錄製兩卷題為「清廟之音」的禮俗音樂,甚至延聘舞蹈學者編撰民間祭舞的舞譜。

對當前普遍嘈亂、庸俗的宗教儀式,鹿耳門天后宮的努力或許短期內影響有限,但最少已留下傳承範本。義工蔡登進樂觀表示:「每年來採經的寺廟愈來愈多!」

雖沒有定期舉辦文化活動,每年吸引四百萬香客的台灣王爺總了南鯤鯓代天府,近年來和台南縣文化中心及鹽份地帶文化界的互動愈見頻繁,並經常提供場地和贊助經費支持文化活動。

代天府財務組長、也是當地知名書法家李國殿表示,「廟裡已有共識,雖然本身人才不夠,但願意結合政府和民間文化人力資源做點事。」

除了和文化中心共同規畫一百八十坪畫廊,南鯤鯓廟委請漢寶德設計的中國式園林「大鯤園」也已動工,廟方打算將園裡的亭台樓閣闢為常態性的動態表演場所,為音樂、戲劇工作者提供舞台。「民眾到廟裡就覺得親切、舒服,我相信在寺廟辦活動,影響一定比文化中心大。」李國殿自信地說。

鼓吹寺廟轉型不遺餘力的台南縣文化中心主任葉佳雄,經常從經營角度遊說廟宇負責人。他認為,以前人到廟裡主要為求平安,現代人平日生活繁忙,到寺廟走動除尋找精神寄託,往往多帶一份休閒心情。因此,他提倡縣內廟宇應普設美術館、文物館,提供民眾文化藝術休閒功能,「光是拜拜行不通了,愈早轉型愈有利」。

然而,如果從社會的角度思考,寺廟能否擺脫庸俗化和純營利導向,回歸人文色彩,其實是地方文化能否建立自主性的關鍵之一。

畢竟,全台灣文化中心只有二十幾所,寺廟都高達一萬多座,在大鄉小鎮的影響力驚人。只有當愈來愈多廟宇展現文化活力、出面整合地方文化資源,文化城鄉差距才可能真正縮短。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