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戰爭,你首先想到的會是什麼?也許大部份人浮上心頭的,是殘酷、血腥、分離與悲痛,或是感念那群在前線赴湯蹈火的軍人;不過,對於某些人來說,戰爭等於發財、戰火就是棵搖錢樹,能夠趁勢發筆橫財,沒有什麼比這更快樂的事。
2003年,美國(US)政府對伊拉克(Iraq)發動了伊拉克戰爭,目的是為了推翻海珊(Hussein)為主的政權,當時的總統布希(George Bush)除了要對911事件的邪惡軸心國制裁外,也計劃剷除海珊所擁有的毀滅性武器。
在當年,以美國為主的聯軍兵力達到30萬人,伊拉克軍隊也有37萬人,在這起曠日廢時的戰爭下,耗費的軍餉、武器、設備等費用就超過2兆美金。
伊弗倫佛羅里(Efraim Diveroli)與大衛帕克歐茲(David Packouz)兩人,在伊拉克戰爭期間都只是個20歲出頭的黃毛小子,在那個大部份年輕人可能都只是賺死薪水的年紀,他們嗅到戰爭所能激發的暴利:
「每位士兵配備80項裝備,一共1萬7500元美金;200萬名士兵,等於是個350億美金的龐大市場。」
他們兩人靠著在網路上投標不同的武器專案,透過轉手仲介給美國國軍,不僅一夜致富,還靠著強勁的膽識與技巧攬下不少案子,儼然軍火版的《華爾街之狼》(The Wolf of Wall Street)。
很顯然在這部電影裡,他們不見得支持戰爭,重點不是誰在打戰或為何打戰,而是他們能動用多少商品。因此,戰爭對他們來說就是個機會,那是不爭的事實,戰爭就是經濟。戰爭有其破綻,許多人會從那當中賺到許多錢,這兩個人就是想從中牟利。
這個真實故事,被改編成了電影《火線掏寶》(War Dogs),英文片名War Dogs,指的便是利用戰爭發戰爭財的走狗。全劇利用喜劇氛圍包裝一齣齣鋌而走險、出生入死的戰爭場面,幽默中又帶點寫實,觀眾彷彿也身歷其境,經歷一場場震撼教育。
本片由麥爾斯泰勒(Miles Teller)與喬納希爾(Jonah Hill)飾演。
麥爾斯泰勒由《進擊的鼓手》(Whiplash)一片展露頭角,隨後又在《驚奇4超人》(Fantastic Four)中有著精彩詮釋,這回他演活了一位對事情戰戰兢兢,卻又食髓知味的軍火販子,從懵懂未知到縱橫業界,蛻變令人驚艷。
喬納希爾在《魔球》(Moneyball)、《龍虎少年隊》(21 Jump Street)等片獲得多項大獎提名,在本片中,充滿喜感的外型襯托出一個軍火老闆應有的態度與高度,老謀深算、陰險狡詐、信口開河的狂妄個性,交織精彩篇章。
超級男神布萊德利庫柏(Bradley Cooper)除了擔任本片監製,也在戲中軋上一角。
全片最引人入勝的,是鮮明的節奏與步調,導演陶德菲利普斯(Todd Phillips)用麥爾斯泰勒的視角來詮釋這部電影,讓人很輕鬆在電影開場就融入背景故事中。獨特的穿插倒敘手法,使得劇情毫無冷場,扣人心弦。
電影中,兩位主角曾經是兒時舊識,多年未聯繫後偶然在特殊場合相遇,見面後隨即合作,彼此發揮所長。也許就像他們所說的經典台詞:「戰爭是生意,不認同就是蠢蛋。」
一個保守、一個趕衝,一個小心、一個狂妄,彼此間互補、拉扯,個性完全迥異的兩人,互動充滿各種笑料,不愧是《醉後大丈夫》(The Hangover)系列導演最擅長的幽默、風趣。
結局的爆點,更是令人反思。
值得一提的是,感情戲上導演也著墨的十分成功,女主角安娜德哈瑪絲(Ana de Armas)是古巴(Cuba)和西班牙(Spain)混血美女,有著深邃五官、迷人笑容。在她與麥爾斯泰勒的互動上,充滿信任、愛情,卻又被謊言、欺騙矇蔽,在事業與愛情的兩相拉扯下,什麼才是正確?什麼又才是真正的幸福呢?
在導演陶德菲利普斯的電影當中,其共同主題之一就是人物會做出壞的決定,無論是幾個大學畢業的年輕人自行創立兄弟會之家,或是四個麻吉計劃在拉斯維加斯(Las Vegas)展開一場注定衰事連連的單身趴,隨時都會遭逢令人傻眼又完全出乎意外的後果。
在《火線掏寶》的故事中心,壞的決定又再度上演,但這次是一種反諷式的幽默,因為實際上這部電影是改編自真實故事,描述兩個年輕人設法為一件鮮為人知政府動議,高達3億美元的國防預算,帶來一顆震撼彈。
陶德菲利普斯表示:「我一向認為當電影是取材自真實事件並建立在其上,那就會增添一些嚴肅性。《火線掏寶》是描述兩個年輕人的人生起伏,追求著他們的『美國夢』形象,然後變得有點貪婪。想當然,有點貪婪就會防礙了好的決定。」
布萊德利庫柏擔任這部電影的製片人,並參與演出電影,他補充表示:「這部電影的一大旨意就是,當一切利益攤在一個人的前面時,一個人有多麼容易受到影響。」
(劇照提供:華納兄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