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著時下流行的編織帽、穿著白襯衫與合身牛仔褲,披上藍領巾,這位白淨瘦高的女子,站在高聳的南洋杉下,滔滔不絕地說起如何在土壤採菌、辨識好壞菌等專業知識。如果不說,難以想像這位看起來年輕的女生─詹鳳春,已年近40,不僅是少數在日本取得樹醫執照的台灣人,也是目前惟一的台灣女樹醫。旅日多年的詹鳳春,近日回台,要把台灣土壤中的益菌,帶回日本培養改良土壤後,再帶回台灣。
座落在台北市信義區的「陶朱隱園」,是台灣首座規劃種植約2萬3000棵喬木與灌木的垂直森林建築,預計在2017年底完工,雖然樹木植栽預計在同年陸續移入,但陶朱隱園的開發商在2015年就聘請詹鳳春擔任植栽顧問,進行植栽的相關作業。
由於台北盆地的黏土層不利於大樹生長,詹鳳春日前帶著她的日本團隊返台,包括土壤改良師、修剪技術師、樹醫、綠建築師等人員進行調查,並在陽明山私有林地,挖掘土壤取出優良菌種,帶回日本實驗室觀測並培育土中的共生菌,以日本領先台灣的土壤改良技術,創造陶朱隱園樹木良好的生長環境並提高樹木的存活率。
由於想當樹醫,在輔大日文系畢業後,詹鳳春就到日本東京大學取得農學碩士,更進一步取得東大都市環境設計的工學博士學位,是罕見結合農學與工學的樹醫專家。
說她「愛樹成痴」一點也不為過。
詹鳳春曾經為了觀察行道樹連續走了好幾個小時的路,滴水未進。為考取日本樹醫,背下日本所有的樹種,她笑稱自己背的樹種比日本同學還要多;原本怕毛毛蟲,為了考試克服心理障礙,現在也敢徒手抓蟲。
因為十多年來在日本的學習下,詹鳳春也承襲日本對樹木的尊敬與善待樹木。她舉例,在日本移植樹要做到確保100%存活,否則乾脆不移植,而且移植過程像是抬轎子請樹上轎,但在台灣移植老樹是90%以上無法存活,移植樹像是拎著手一樣吊走,「這個動作對樹木不尊敬,也是錯誤的。」
「植栽要適地適木,」她說,每棵樹都有它的個性,她舉陶朱隱園為例,讓樹木與環境可以互相搭配,規劃時必須同步考量建築結構、植物生理生態學等面向,比如以輕量土配合改良土以符合樓層載重,同時給予樹根足夠的覆土深度等。
詹鳳春認為,一般都是生病才找醫師治療,但她希望站在前端,以保健立場,維護樹的健康,讓樹不要生病,而在台灣樹木生病主因都是選錯樹、種錯地方,治療方式是移植,反而加重病情。
詹鳳春說,雖然長期住在日本,但她是台灣人,也希望回饋所學給故鄉。因此,她除了為陶朱隱園導入日本專業綠化知識,在都市中再造森林,成就為世界頂級森林建築外,也同時擔任台灣樹木醫學人才考試教科書的主編,希望培養更多台灣的樹木醫學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