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阮霖)
【為了有效保持失業率低於1%,貧窮人口維持5%想出的清洗計畫。-國定殺戮日】
2013年在拍第一集時,詹姆斯•狄莫納哥(James DeMonaco)導演專訪時有說過(劇本是導演本人自己想的世界觀)原先本來只有拍一集的打算,但是預算300萬美元,卻開出票房8932萬8627美元。
如此小成本大票房的成績,(就算評價不一,而且影評網都負評居多,如爛番茄分數37%)環球影業當然不會放過這個題材,半年後傳宣布將拍續集。有趣的世界觀的設定,驚悚的題材,的確在當年造成一定的話題性。
當續集於2014年上映後,依然是得到褒貶不一的評價,但比起前部還要進步許多。如:爛番茄55%。但如同第一集般900萬美元的預算,電影1、106億美元的票房的成功。進而在當年十月宣布第三部電影確定推出,而導演詹姆斯•狄莫納哥也將回歸編劇和執導。
以下就《國定殺戮日:無法無天》評價優於第一集原因及世界觀作分析:
【一、開啟系列新戲路】
首先,在第一集走驚悚戲碼的優點上:
1、省錢:小成本,只要在一間房子裡就能拍完90%的電影內容
2、認同感:以平凡人的角度,在殺戮日的世界觀,讓如同電影內平凡人的觀眾也能認同對受害者的感受,認同感的增加,讓這部電影更有說服力。
3、好奇感:以漫畫、小說來說,此類題材算多,但是電影算少的,第一集使用受害者的角度,加上只須在一間房子內的拍攝,會讓人很好奇「如果在這個房間之外,會怎樣?」,好奇感會讓人有興趣想知道後續。
第一集說起來算是很成功的開拓了該電影世界觀。
當看完第一集時,第二集的劇本內容,便有三個可能的走向
1、受害者角度:再找一家受害者來當主角,一樣走恐怖驚悚。但有可能得到的評價就像最近的續集大作般,會被批老調重彈。
2、擴大世界觀:讓受害者「人」(觀眾)走出屋子外的世界,有種一探究境的感覺,電影第二集就是這種拍手法,只是不只是受害者走出街頭,還加上熱血元素-復仇+救人戲碼。
3、加害者的角度:當天會出門的幾乎都是加害者,參與殺戮日的人,以這些人的角度帶出「屋外」的世界觀,也是很有趣的觀點。雖然覺得很可惜,第二集電影內容不是這樣拍攝,若是第一集是受害者,第二集是加害者的角度來拍,便會著得很有對比的感覺,但是成為與第一集不同走向的R級血腥暴力片。
再接續《國定殺戮日:無法無天》原本劇情當第三部電影,透過三種不同身份的角度來詮釋,會讓世界觀更加完整及清楚。
當第一集是走受害者的驚悚路線了,第二集也是選「走出屋外」的路線
而且是以加害者的立場來拍,內容的可能性。
1、像第一集般,受害者成功存活
2、受害者全滅,電影結束
3、等待英雄般出現拯救
電影選了3
3的好處有很多
①帶出主角的復仇戲碼,復仇戲碼人人愛看,加上又會加入親情的復仇劇,基本上是不好不壞的選擇,但選上法蘭克•葛里洛(Frank Grillo)釋演第二集復仇的主角,就超加分。
②帶出反抗組織,增加世界觀(但總感覺第二集出現這個組織太快),若第二集可以只讓觀眾知道有該組織即可,帶點謎團式的結尾,會更吸引人;當然,在劇本的考量下,須假設沒有下一集的事,所以詹姆斯•狄莫納哥導演劇本走向,最後讓組織出場的救援戲碼也是合理的安排。
③議題性:帶出主角復仇戲碼,可以選擇復仇不復仇,原不原諒對方,這是一個議題性的內容,主角選擇原諒,也可以帶出主角還是身為一個人,透過中途拯救無辜民眾的被害者,讓自己的復仇心境漸漸改變,最後沒有被怒火蓋住了自己的人心,讓這個角色更有溫度,更有認同感;
帶出組識,當然就是為了討論政策上的對或錯的議題,有人支持,就會有人反對,當然最重要的就是仔細瞭解正反方所提的主張;
還有就是人性優越感的議題,這也是這部電影世界觀最需要被討論的電影重點。
所以為了往後還有要拍成一系列的話,「開系列新戲路」是很重要的事情
第二集《國定殺戮日:無法無天》的內容,便是很成功的完成承上啟下的作品。
【二、驚奇感】
當第二集電影方向確定是要朝受害人的角度,那麼「驚奇感」就是變得續集一項重要的功課了。第一集是恐怖驚悚路線,第二集依然是受害者的角度,當然不可能再一樣走恐怖驚悚,那麼要怎麼加入驚奇感,加入哪些不同的元素呢?
日本漫畫的話,很常用刺探性的方式來慢慢決定、修訂該漫畫的走向,可以花一集到一集半左右來敲定該作品的方向(此指日漫,非指美漫,因為文化、工作方式的不同,日漫和美漫的出版連載方式是不一樣的,但在這邊不多述)像幽遊白書和家庭教師,就是很有名的中途改方向成功的作品。
《國定殺戮日:無法無天》內容厲害之處,便是修改方向,把第一集和第二集前半段恐怖驚悚路線,加入了熱血、復仇路線,加上找來法蘭克•葛里洛(Frank Grillo)來詮釋第二集最重要的角色。
雖然加入復仇劇碼讓電影本身的恐怖驚悚度會下降很多,因為觀眾大都會知道這劇本最後會落入主角威力不死的老派戲碼的機率很高;不像第一集,非要看到最後才會知道主角一家人到底會不會被人殺戮,第一集有緊張和好奇感讓人入戲,第二集改走復仇戲碼,多少會讓人感覺電影氣氛走味了,此部份也是比較多人會反第二集的地方。
但是,若以第一集的戲碼公式再找一家受害者套入拍攝,一定會被更多人說冷飯重炒,基本上第二集怎麼選擇,都一定會有反意見,所以,詹姆斯•狄莫納哥導演直接決定把第二集做不同風格的定調是很不錯的選擇。至少對電影大方向的驚奇感有從票房上反應出來。
如同上一段的結尾,若是第一集用受害者角度的恐怖驚悚,第二集則是選擇加害者角度的血腥暴力路線,第三集時再接「無法無天」的內容,會讓整部系列作品更有趣,而且風格也更多元。
【三、舖哏】
上面有提到第二集議題性的部份,主角的殺與不殺、原諒不原諒的議題、還有政治決策支持與否的議題、人種優越感的議題,都可以為第三集做舖路,主角的回歸、政治上殺戮政策的反對黨、地下化組織的公開反對(受害者:黑人居多;參與殺戮的加害者:白人居多),一口氣到第三集都有演到,有回收哏的感覺。
此外還有一個話題很有意思,就是國定殺戮日的「全球世界觀」,前兩集沒有提到,是否只有美國才這樣有殺戮日?還是全球各地因應不同文化、習俗,日期不同,但是全球皆有殺戮日?這些話題性,會讓觀眾感到好奇,還有不斷猜想。
《國定殺戮日:大選之年》的第二支預告有提到這是「美國傳統節日」,而且世界各國的人都可以來美國參加這個「終極自由的表現」,被戲稱為”謀殺旅行團”。算是第二支預告中暗示性的舖哏。
從第一集的受害者「待在家」,到第二集受害者「走出家」、第三集「全球化」,從小範圍的「家庭」擴大到「全球」,可以看出詹姆斯•狄莫納哥導演一步一步有計畫在詮釋他心中所謂的「國殺日世界觀」。
以整個邏輯來說,電影系列上安排很合理,也很細心,當然這是以大方向角度,至於電影裡面演的內容,各種的論述,就真的是看觀眾個人喜好,畢竟電影系列評價一直都褒貶不一。
最後要提到的設定,就是由Edwin Hodge所演出的Dwayne, The Stranger,可是從一到三部曲都有出現,角色的變化上,從第一集種族低階的受害者,到第二集反對該制度而加入了反抗勢力,第三集不知道會有什麼精彩的演出呢?系列電影有趣的觀察點,還可以從Dwayne一路演變的身份及遭遇,從受害者到反抗軍的角度,來欣賞他對於國定殺戮日的反對宣示;而Edwin Hodge可以算是國定殺戮日的三集元老。
【每年的3月21日晚上七點到3月22日早上七點。請記住這個日期。】
期待《國定殺戮日:大選之年》詹姆斯•狄莫納哥導演再次詮釋及擴張自己心中的「國定殺戮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