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提升競爭力 提升競爭力 策略執行力實戰6天班,倒數計時,即刻報名

甜頭公家嘗?

林惠君
user

林惠君

1993-12-15

瀏覽數 12,900+

甜頭公家嘗?
 

本文出自 1994 / 1月號雜誌 第091期遠見雜誌

綿延無際的蔗田、古樸的小火車,台糖的一切幾乎就是台灣民眾對糖的全部印象。然而,隨著電視廣告密集促銷:「果糖是好糖」。一瓶瓶的果糖開始和一包包的砂糖並列貨架,台糖的糖業巨人根基已然隱隱晃動。

夾縫中求生

九年前推出國內第一批果糖的豐年工業,協理蔣總誠把動機歸因於「逼不得已」。豐年的前身是紅糖廠,十餘年前紅糖外銷停滯,「蔗糖製造管理辦法」又不許民間做砂糖,豐年才找出液態果糖這個新市場。現在果糖已經取代約十萬噸的砂糖需求,占有近二0%的甜味料市場,民間果糖業者也增至三家。

十年前,台糖也曾提議投資果糖,但在保護蔗農的政策下被打了回票。「計畫打回來不過兩年,民間就開始做了。」台糖副總經理鄭鴻財語帶遺憾。果糖成本低、價格僅為砂糖的一半,絕對優勢的價格競爭力,使占台糖營收六成以上的砂糖市場如臨大敵,八十一年度占糖營業收入就比預算目標減少五%。評估過果糖在國內還有一0%到一五%的成長空間後,台糖正籌設大型果糖廠,搶進這個空檔。鄭鴻財明白表示,「台糖還是希望在甜味料市場取得主控權。」

這種主控權過去在「保障蔗農利益、安定產銷秩序」口號下,成了理所當然的高牆屏障;但當要求自由化的浪潮來襲,便反彈起高高的浪頭。

豐年協理蔣總誠提及當初做果糖的過程,自嘲地說這是台糖給的空間,「如果台糖沒有設這麼多的屏障,我們就不會如此努力去找夾縫求生存。」豐年現在也申請做砂糖,准不准是一回事,至少反映了民間期望解除獨占禁令的心聲。

經營環境大不如前

【會員限定活動】護國神山怎麼造?和《造山者》導演一起看見背後的賭注!

對台糖來說,砂糖本業的經營環境已大不如前,農產品加工的利潤遠比不上工商業。蔣總誠指著台南廠房外的大片蔗田,「一甲蔗田一年只賺五、六萬元」,他認為台糖卡住這些蔗田,反而是犧牲許多人的利益。台糖鄭鴻財承認,台灣種甘蔗成本太高,已無國際競爭力,若不是考慮政策,台糖會緊縮砂糖業務。

政策任務尚在肩上,市場開放更近在眼前。公平法規定八十五年二月之後,糖類進口將不再是台糖的專利,民間業者正翹首企盼開放競爭的到來,「只要政策不賴皮,到時就可各憑本事。」

果糖廠的載貨車進進出出,廠外翠綠的蔗葉依舊挺立田中。市場上的此消彼長,並不是唯一的意義;能站在同一個起跑點才是目標。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