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我上過學,我是文盲

張麗容
user

張麗容

1993-11-15

瀏覽數 28,700+

我上過學,我是文盲
 

本文出自 1993 / 12月號雜誌 第090期遠見雜誌

教育普及是否能和文盲絕跡畫上等號?文盲病的猖獗蔓延,又將對社會、企業造成多大的負面影響?

今年,一份美國教育部耗資一千四百萬美元,針對國內成人識字率所作的調查報告,回答了這個問題。

功能性文盲近半

調查顯示,美國成人的數字與讀寫能力驚人地低落;近一半的美國成人(約九千九百五十萬人)不知如何填寫銀行存款單,看不懂公車時刻表,也算不出一個房間鋪地毯的開銷。他們是美國教育部所定義的「功能性文盲」。

功能性文盲並非完全不識字,他們上過學,但具備的知識不足以應付日常生活所需。舉幾個例子來說:

--拿到社會安全卡,找不到簽名的地方,因為看不懂「簽名」這兩字。

--到銀行存錢,算不出五百五十七元一角九分加七十五元等於多少。

--錯過二點三十五分從洛杉磯前往舊金山的長程巴士,公車時刻表上下一班車是三點零五分,功能性文盲不知道他還要等多久。

--無法憑著紐約市地圖,找到時代廣場,或任何他想去的地方。

美國成人的教育素質,低到竟有四%的大學畢業生回答不出上面的問題。更糟糕的是,大多數的美國人並無自知之明。此次調查中,二萬六千名隨機取樣的受測者,大都自認英文讀寫能力「好」或「非常好」,但測試結果並非如此。

教育部長理查.萊禮表示,這份報告是一個警鐘,因為絕大多數的美國人並不瞭解自己是功能性文盲;面對未來社會的科技取向和全球性的競爭市場,他們缺乏謀生能力。前教育部長威廉,班奈特說:「我們比自己想像的要笨多了。」

根據麻省理工學院企研所所長萊思特.史羅的統計,全美每五個勞工便有一個功能性文盲,而日本的比例則低於一%。進步的美國,是東方取經的聖地、亞洲高級人才培育的搖籃,怎會造就出大批程度不到小學五年級的功能性文盲?

教育體系問題重重

【7月空中沙龍】會員免費參加>>半導體產業如何成為護國群山?

教育體制無法隨著人口結構調整,可能是最大的原因。

號稱文化大融爐的美國,近年來移民占人口比例日漸加重,預料到西元二千年,黑人和拉丁美洲裔將占全美學生人口的四0%。

然而非白人學生的教育問題都一直受到華府的輕忽,致使少數民族和移民成了功能性文盲的大本營。十八至二十五歲的黑人,八成看不懂地圖,九成七看不懂公車時刻表,輟學的比例高達四成。

在美國,黑人學生所享用到的教育資源多半比白人學生差,政府也沒有特別針對非英語系移民的補救課程,留級成了解決問題的唯一手段。

師資也是影響美國教育品質的關鍵。在美國老師不是一份令人欣羨的行業,而且來源嚴重不足。跟其他行業比起來,做教師事繁、錢少、不具成就感,又可能遭受校園暴力。難怪到九0年代,教師的流動率可能高達一百三十萬人次。這麼高的流動率怎能培養出良好的教學品質?

自命是教育總統的前任總統布希,一九八九年召開教育高峰會議,揭櫫的目標是「零文盲」。柯林頓總統上台後,仍以教育為施政的主要標的,可見美國教育沈痾之深。

歷任總統的熱情呼籲,改變不了功能性文盲眾多的事實;要改善現狀,美國的教育體制就必須做重大調整。

一般學者專家都認為,要提高美國學生的學習效果,延長學年是必要的手段。日本學生每年的上學日是二四0天,台灣學生更長;相較之下,美國學生一年的上學日卻只有日本的四分之三,學習的時間太少了。此外,聯邦政府應落實口頭呼籲,加強教育補助,老師的薪資應比照企業水平,以吸引優秀人才從事教職。

也有許多專家建議:華府應師法日、德、英,為全國各級學校設計評鑑標準,來測試學生能力,並做為教學參考。

攸關國家經濟

二十世紀的美國,製造業時代漸行漸遠,資訊社會已然登場,社會轉型動力仰賴素質良好的勞工群,而非少數的菁英。這麼多的功能性文盲,在資訊時代不僅面臨失業危機,更會吃掉社會資源,削弱企業的競爭優勢。

根據加拿大政府的估算,每年加國因功能性文盲而造成的直接商業損失是四十億加幣;而整個社會因此付出的代價,一年則至少一百億加幣。雖然美國官方尚未對功能性文盲的社會成本做出明確估計,借鏡加國,其損失只會更驚人。難怪企業界對教育部的文盲報告忐忑不安--功能性文盲將是企業發展的致命傷。

為了錢除這顆社會毒瘤,企業界已耗資五百億美金,整合各方努力,投入消弭功能性文盲的長期抗戰。相對於美國的後知後覺,早在一九八九年,加國政府已劍及履及地投資一億一千萬加幣,進行為期五年的抗文盲計晝。美國若不亟思行動,後果堪虞。

功能性文盲是社會問題的隱形炸彈,隨時可能引爆。當教育普及不等於文盲絕跡時,縮減功能性文盲就成了美國教育工作上的當務之急。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