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圖為筆者自行拍攝,圖片來源:帶樂高去旅行)
《蝙蝠俠對超人:正義曙光》(Batman v Superman: Dawn of Justice)在上映後雖然面臨的褒貶與抨擊不一,但它無疑是為DC漫畫與華納兄弟影業開啟了新的英雄電影篇章,在嶄新的世界觀下,DC電影宇宙正邁入令人期待的拓展中。
2008年,在MARVEL推出《鋼鐵人》(Iron Man)電影大獲前所未有的成功後,接連推出了《無敵浩克》(The Incredible Hulk)、《雷神索爾》(Thor)、《美國隊長》(Captain America)等超級英雄電影,隨後更將英雄們集結為《復仇者聯盟》(Marvel's The Avengers),這些英雄熱潮不僅在票房上表現亮眼,也更讓全球的影迷們認識這些經典漫畫人物的存在。
有鑑於MARVEL在電影事業上空前的成功,長期在影集發展且有不錯口碑的DC自然不能放棄電影這塊大餅,在2013年《超人:鋼鐵英雄》(Man of Steel)票房奪得6.68億美元的驚艷成績後,DC馬上結合三巨頭──超人、蝙蝠俠、神力女超人合拍《蝙蝠俠對超人:正義曙光》。
有別於MARVEL是個別推出英雄們的個人電影後再推出團體電影,DC採不同的策略操作,先讓英雄們集合後,再分別推出不同的個人電影,令人期待的,就有《神力女超人》(Wonder Woman)、《閃電俠》(The Flash)、《水行俠》(Aquaman)等,2016年8月要推出的《自殺突擊隊》(Suicide Squad),也是先把小丑、死射等反派人物先集結的經典作品。
本片故事作為《超人:鋼鐵英雄》之延續:氪星將軍薩德率領大軍強佔地球,超人為了守護地球憤而與之對抗,但強大的破壞力不僅造成城市毀滅,連帶也有多名無辜者犧牲,蝙蝠俠驚覺,若有一天超人反目,地球將會變成什麼模樣?
正是因為彼此對正義的理念不同,兩人在電影中大打出手,透過劇中曲折的內容,加上幾名主要角色露薏絲蓮恩、阿福與雷克斯路瑟的出現,交織出磅礡又充滿震撼的火花。
對漫畫迷來說,這部電影無疑是令人興奮的巨作,超多的彩蛋、超驚喜的致敬畫面,勾勒許多漫畫迷內心深處的回憶;雖然這對許多只在大銀幕接觸蝙蝠俠的觀眾們會非常陌生,不過,就從電影場景的脈絡與演員間的情感糾葛來欣賞,其實這電影還是有非常高的可看性。
首先,強大卡司就讓這部片未演先轟動,從選角確定演出蝙蝠俠消息開始,就引發強烈討論的班艾佛列克(Ben Affleck)、亨利卡維爾(Henry Cavill)、蓋兒加朵(Gal Gadot)、艾美亞當斯(Amy Adams)、傑西艾森伯格(Jesse Eisenberg)一字排開,如此華麗的陣容就算不是超人或蝙蝠俠迷,也絕對很值得一看。
導演查克史奈德(Zack Snyder)清楚的用不同的台詞、運鏡、音效,勾勒不同角色內心深處的潛藏個性,像是超人的光明無私、蝙蝠俠的黑暗過往、神力女超人的神祕內斂、雷克斯路瑟那種居心叵測、狡詐之陰沉,還有露薏絲蓮恩追求真相的追根究柢精神,讓每一個角色的背景都拿捏得恰到好處。
許許多多電影中的細節,都值得一再咀嚼玩味,特別是夢境與回憶的橋段穿插,十分具有可看性。
自從1986年法蘭克米勒(Frank Miller)的《蝙蝠俠:黑暗騎士歸來》(The Dark Knight Returns)出版,勘稱近代漫畫史上重要的一部作品。栩栩如生地將一個黑暗的世界和一個更黑暗的人重現在讀者眼前。引發後續許多超級英雄黑暗面題材的發行,算是帶動起美漫新議題的分水嶺作品之一。導演兼編劇查克史奈德也曾說過,《蝙蝠俠對超人:正義曙光》是依據本部作品為底,來創作的。
不難看出《蝙蝠俠對超人:正義曙光》為DC電影世界觀所帶來黑暗面描述,不同於MARVEL電影世界觀的塑造,DC透過更貼近平凡人的角度及更黑暗的方式來述說電影世界觀,明顯走出來屬於自己的風格。
經過了超人魔咒及2012年諾蘭導演黑暗騎士三部曲的結束,本次《蝙蝠俠對超人:正義曙光》不論是電影內容或是上映後引發爆炸性的討論話題,對電影本身來說,就是成功的開始。
從電影預告片釋出讓觀眾以為已瞭解電影內容走向,到實際看完電影後所帶來的驚喜及韻味,及電影世界觀的風格走向及敘述故事的方式,可見DC對本片電影的重視。
再透過三巨頭的集結,及正義聯盟各角色的暗示性彩蛋,讓熟悉漫畫的漫迷們或是從電影開始認識的影迷們,都足足讓人期待DC電影世界觀的後續發展。
值得一提的是,在許多大場面的爭鬥或戰爭畫面之呈現,每一個細節都不難看出導演的用心與著墨,如果再配上美麗華IMAX雷射放映技術,更能清楚呈現畫面質感和音效細節,專利的2D混合投影技術,將一個模糊的畫面和一個清晰的畫面進行疊加,加倍呈現IMAX雙4k畫面的表現力,讓觀眾可以體驗最銳利、最明亮和清晰的數位影像。
(劇照提供:華納兄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