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提供:科思創)
2015年底的法蘭克福證交所,一檔名為「科思創」(Covestro)的新股票,以每股24歐元的價格公開上市,不久即被納入德國MDAX指數,擠身全德上市企業80強行列。
科思創是誰?為何有如此能耐?
獨立又正名,材料界老鳥單飛
事實上,科思創並非新面孔,反而擁有長達百年的雄厚根基。
它的前身,正是隸屬德國最大藥廠拜耳(Bayer)、年營收破百億歐元的「拜耳材料科技」,在美國化學學會公布的2015年全球化工業50強榜單裡,足以擠身前十名!新名稱Covestro,則由Collaboration(合作)、Investment(投資)、Strong(強壯)三個單字合併而來。
科思創脫離拜耳集團,是繼去年杜邦(DuPont)拆分專注鈦科技與氟化物的科慕(Chemours)之後,化工業資產整併潮的最新案例。
若從拜耳的材料事業追溯起,科思創歷史已經超過百年,從1906年投入的合成橡膠、1937年問世的聚氨酯(PU)、1953年發明的聚碳酸酯(PC)、到1982年開發的第一代光碟,過往代表作洋洋灑灑,堪稱全球聚合材料領導者,無怪乎如此受矚目。
進入21世紀,科思創並未停下創新腳步,研發的透明聚碳酸酯薄膜,可用於護照、身份證、駕照等國民證件。更自2010年與瑞士太陽能飛機「陽光動力號」(Solar Impulse)合作,供應一系列輕量化材料,讓全機僅有2300公斤,幾與一架房車的重量相當。
而且,這早就不是科思創第一次幫交通工具減重了。
科思斯台灣分公司總經理李銘城解釋,經過數十年的演進與嘗試,今天每輛汽車搭載的各種塑料,已占整體重量15%,幫助減少約5倍的金屬零件重量,從車窗、車燈、座椅、到車身塗料,都有科思創的貢獻。
這家公司跟台灣也很有淵源,半世紀前便進入台灣市場,扮演國內紡織、傢俱、家電等產業背後的影武者,提供許多關鍵原材料,在高雄林園和彰濱工業區都設有工廠及研發單位,目前在台員工超過250人。
借力中國,低流動維持高品質
隨著對岸市場崛起,這幾年,科思創也把重心轉往中國。負責操盤的大中華區總裁胡迪文(Steffan Huber),便曾派駐台灣十多年,能說一口流利中文,目標是讓中國表現超美趕歐,成為科思創全球第二大市場。目前中國每年可貢獻約15%業績,占亞太地區比重過半,未來成長依舊看好。
從上海市中心往南驅車一小時,來到緊鄰杭州灣的上海化學工業區,園區飯店一面牆上懸掛許多國際化工巨頭的logo,從巴斯夫、杜邦、陶氏、3M、到日本東洋化學都有,剛更新品牌名的科思創圓形標誌,位於正中央的顯眼位置。科思創上海一體化基地公關經理柯努曼(Ulrich Knuemann)驕傲地說,「我們絕對是最新、也是最搶眼的一個!」
這座工廠啟用15年,方圓1.5公里的範圍內,多座生產設施如棋盤般整齊排列,每天有1400人在此活動,已是科斯創全球三大生產基地之一。
特別的是,相較當地同業動輒逾兩位數的離職率,這裡過去5年只有3~5%的低驛動率。
來自德國、掌管該基地的總經理施羅瀾(Roland Stegmueller)直言,負責製作精密材料的科思創,首要任務是穩定生產品質,「所以我們禁不起員工大量流動、或老是訓練新人的風險。」
因此,除了誘人的待遇和福利,科思創更貼心提供上下班接駁巴士,盡量減少員工通勤的不便,「這種做法或許沒什麼了不起,只是想讓員工盡量專注在工作上,」他苦笑,「你也知道上海的交通有多可怕。」
這番話並非玩笑,當我們從工廠返回下塌處,原本司機預估頂多一小時的交通時間,這天因為大雨而沿路狂塞,最後竟然花了三小時。
兩大變革,迫使加快反應力
平心而論,面對詭譎難測的市場潮流與競爭態勢,科思創的確有從拜耳集團脫離出來的當務之急。
早年,科思創剛進入中國時,能夠與之競爭的對手屈指可數。但今天中國本土供應商實力逐步壯大,促進公司必須加速決策流程,快速回應當地需求,千萬不能變成一隻恐龍。
從實習生一步步往上爬,在公司服務近30年的胡迪文,以前被稱為「Bayer Baby」,現在自嘲得改叫「Covestro Grandfather」。他回想,材料事業與生命科學兩大事業分割的聲浪,在拜耳集團內部從未停止過,「以前每次遇到景氣循環,就會開始吵是否該分手了,有時是醫藥那邊投資失利,有時則是材料這邊的需求減緩。」
「現在很快就能上達天聽!」胡迪文比較,過去拜耳集團許多業務為B2C型態,但科思創的材料產品大部分是B2B ,兩者節奏截然不同,如今獨立運作後,決策速度明顯加快,不必像以前得通過層層討論與核備程序。2010年,公司更毅然將占1/4營收比重的聚碳酸酯事業總部搬到上海,更貼近當地市場動態。
另一股不得不面對的挑戰,是中國向綠轉型的浪潮。
過去一年,中國政府先是頒布多項環保新法規,接著宣布啟動「中國製造2025」計畫,一方面強力要求化工業節能減碳,以達到國家喊出的減碳目標(2030年單位GDP碳排放要比2005年下降60~65%),二來更要提高基礎材料的研發力道。
針對這方面的變化,來自屏東、底下有200多名研發人員的科思創亞太聚合物研發中心總監林仁杰最有感觸。這幾年,科思創不但在青島打造生態商務建築,成為內地首座零排放建物,跟中國強力開發的電動車及高鐵系統,也有許多材料研發及輕量化技術合作。
在中國工作多年的林仁杰觀察,兩年來霧霾及氣候議題不斷發酵,加上經濟動能減緩步的衝擊,都是促使中國化工業良性汰換的絕佳動力,對科思考創來說反而是正面因素。
更名再出發的科思創,正巧碰上全球化工業盤整的拐點,未來能否繼續擦亮金字招牌?相信不久就有答案。
科思創財務長Frank Lutz:從三個條件,判斷一家公司體質
緊鄰黃浦江畔的上海陸家嘴某棟大厦,從德國一路風塵僕僕趕來亞洲,一大早人還在香港的科思創財務長盧茲(Frank Lutz),中午已坐在科思創中國總部的會議室受訪。
他這趟來中國,是科思創2015年9月正式獨立以來,首次有高層到亞洲召開記者會,《遠見》是唯一受邀參加、並取得專訪機會的台灣媒體。
現年47歲的盧茲,加入科思創剛滿一年,過去20年曾歷練高盛、德意志銀行、機械大廠MAN等指標企業,專精財務與投資事務。頂著俐落短髮與標準西裝打扮的他,如今看來還是一副華爾街金融新貴的模樣。
他幽默道,「通常人們以為CFO都是數據控(Number Guy),」但過去幾年從事投資業務時,他接觸到許多創業家,促使他想進一步了解真實企業運作與商場實戰,後來便選擇轉戰實業界。
談到新東家,盧茲立刻展現財務專家的本能,從業績組成、銷售趨勢、到資產盤點等,說得頭頭是道。
他驕傲地說,儘管去年對化工業來說非常淒慘,但科思創依舊繳出一張亮眼成績單,2015年前三季營收93億歐元,仍比2014年同期(88億歐元)成長逾5%,算是難能可貴。
「最重要的是,我們不只依靠單一來源!」他強調,除位居領先地位的PC跟PU兩大產品線,其實科思創利潤最高的業務,來自僅貢獻16%業績的特用化學品(CAS),銷售利潤率高達25%,光是特用化學領域,往來客戶群就超過4000家。若從區域分佈觀察,雖然中國成長趨緩,美國跟歐洲的銷售成績反倒回補,使總營收得以繼續成長。
在金融圈打滾多年的背景,使盧茲習慣從投資角度觀察企業競爭力。當我們問及:如何判斷一家好公司呢?他認為有三個條件。
首先,是穩定的獲利模式(Business Model),其次為充沛的現金流(Cash Folw),最後則是不變的企業文化(Company Culture),「最後一點尤其重要,因為唯有一致的文化,才能不斷吸引好人才,幫助企業面對一個個新挑戰,並且在不同時代重新定義自己。」
無疑的,在拜耳集團累積雄厚基礎的科思創,一定符合上述三個條件吧!
【科思創小檔案】
成立:2015年9月(前身為拜耳材料科技,歷史可追溯至1906年)
執行長:唐佩德(Patrick Thomas)
全球員工數:超過1.6萬人
營收表現:2014年為118億歐元,2015年前三季93億歐元,比2014年同期成長逾5%
業務範疇:為PCS(聚碳酸酯)和PUR(聚氨酯)兩大化學材料發明者,產品應用涵蓋汽車、建築、傢俱、電子、休閒用品等領域